看守台灣 Taiwan Watch

關心環境 尊重生命 看守台灣 永續家園

那令人抓狂的臭香味――到底是什麼鬼東西從洗衣機烘衣機跑出來?(下)

隨廢水排放出的有害物質,繼續環遊世界、毒害環境

上一節檢視完從烘衣機排氣管跑出去的揮發性物質後,讓我們再來看看那些可能隨著洗衣廢水排放出去的揮發性有機化學物質(參見圖3及附件二)。該篇作者從置放洗衣精與柔軟精的玻璃燒瓶瓶口測到的揮發性物質中,共有16種並沒有在烘衣機排氣管中檢測到,這表示它們可能隨洗衣廢水排放到水溝或下水道了。

圖3. 隨洗衣廢水排出揮發性物質之來源或可能來源;與香氣有關、無關,或是雜質衍生物

這16種揮發性有機物中,有11種是精油或人造香精成份;此外,有3種和抗菌防蟎有關、2種和界面活性劑有關。其中和界面活性劑有關的兩種,都是非刻意添加的雜質或衍生物,比如英文名字和戴奧辛有點像的1,4-二噁烷(1,4-Dioxane;中文名又稱1,4-二氧六環),它是含有「乙氧基」的界面活性劑的製程副產物。1,4-二噁烷不僅會刺激眼睛與呼吸道,還是一種人類可能致癌物,且長期暴露可能導致肝腎受損,因此名列美國有害空氣污染物清單。

1,4-二噁烷怎麼形成的?以常見的「十二烷基聚氧乙醚硫酸鈉」(Sodium laureth sulfate;SLES)為例,其製程中有一道「乙氧基化」程序,讓十二醇和許多個由環氧乙烷開環而來的「乙氧基」單元串接起來,形成相當長鏈的中間產物「月桂醇聚氧乙烯醚」(Polyoxyethylene Lauryl Ether)。由於乙氧基親水,因此這程序可增加界面活性劑親水端的親水性,讓它在洗滌過程中更容易被水帶走;但這過程會有副反應:若兩個環氧乙烷開環後彼此頭尾相接成環狀物,或者這長鏈分子想學神龍擺個尾,卻不小心自己打到自己,讓尾端醇基中的氧回頭打到倒數第二個乙氧基中連接倒數第三個乙氧基的碳,結果打斷了尾巴,釋出含有最後兩個乙氧基單元的環狀物,就是1,4-二噁烷;雖然微量,但不可漠視,因為其會在人體內與環境中累積。

圖4. 1,4-二噁烷的形成過程

日積月累下,美國許多地方的地下水已受到它的污染,包括紐約。紐約已在2019年底通過法令分階段限制1,4-二噁烷在民生清潔用品中的含量,於2022年底前不得超過10ppm,於2023年底前不得超過2ppm,於2024年起不得超出1ppm。4

由於1,4-二噁烷也可做為溶劑應用於化學品製程,其工業污染源更不容忽視。在美國,1,4-二噁烷已成為許多有害廢棄物場址污染地下水的元兇;另如紐約長島,其飲用水的1,4-二噁烷含量,即因工業污染而居全紐約之冠。5
美國環保署已於2020年底完成1,4-二噁烷的風險評估,並打算針對工業活動場所採取措施降低其風險。6歐盟也在德國提議下,考慮對這個物質加嚴管制。7

柔軟精、抗菌成份、光學增白劑別在那兒裝無辜,你們也有問題

另外一個和界面活性劑有關的物質,是羰基硫(Carbonyl sulfide)。它是有臭雞蛋味的無色氣體,因此判斷應不是刻意添加的成份。這種東西在自然界中其實常見,是地表水中有機硫化物在光化學作用下的產物;在產業界裡,是製造有機硫化物、殺蟲劑的中間物質。這個東西是該篇論文作者們在置放柔軟精的玻璃燒瓶瓶口測到,顯然他們使用的柔軟精中存在著有機硫化物。

那柔軟精是什麼?它的主成份是一種陽離子界面活性劑,原理是藉由其所帶正電,與清洗後帶負電的衣物纖維產生靜電吸引力,因而附著在衣物纖維表面上,讓衣物變得柔軟。8

常用的陽離子界面活性劑是四級銨化物(Quaternary Ammonium Compounds)這一類的有機化學物質,其中就有部份是含硫,比如dialkyl dimethyl ammonium methyl sulfate,故我們懷疑羰基硫可能源自於此。

四級銨化物其實不是什麼好東西,美國非營利組織「職業與環境臨床醫療聯盟」(Association of Occup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Clinics)指出這類物質會導致哮喘,同時因為具有殺菌作用,可能會導致細菌產生抗藥性。9

談到抗菌,在該篇論文所檢測到的45種物質中,總共有6種和抗菌防螨有關,其中3種是有抗菌功能的精油成份,1種可做為殺蟲劑的溶劑,1種是製造抗真菌劑的前驅物質,只有1種本身是殺菌劑,但沒有找到其毒理資訊。這類物質顯然也相當多樣,但許多洗劑商品除了強調具有抗菌防蟎功能外,或者強調不含臭名在外的三氯沙(這早於「洗衣用合成清潔劑」國家標準中以限值0.3%管制)之外,並沒有標示其抗菌防蟎成份。

在國內,儘管2013年主婦聯盟環保基金會與上下游召開記者會,指稱妙管家添加的抗菌防螨成份是百滅寧,並造成社會矚目,隔年標檢局調查市面43件商品,並檢出共11件含有三氯卡班、戊二醛、腐絕、三氯沙、苯甲酸苄酯等農藥或環境用藥,但七年過去,標示不清情形依然可見,相關法規也沒有強化。10

除了抗菌防螨、讓衣物柔軟,讓衣物變白也是許多洗劑商品招攬客戶的噱頭;而負責達到這種效果的物質,叫做光學增白劑(Optical Brightener)或螢光增白劑,雖然我們並沒有找到它和這篇論文中檢測到的揮發性有機物的關聯性,但不妨撥出些篇幅來認識它,因為這類化學物質會黏附在衣物上,還會隨洗衣廢水排放出去而污染水體。

光學增白劑是可以吸收紫外線然後反射出藍光的化學物質,由於藍光加上黃光會變成白光,因此光學增白劑會使發黃衣服看起來白一點,但實際上並沒有除去任何污染或把衣服漂白,反而讓衣服多了光學增白劑這種毒性物質。常用於光學增白劑的化學物質種類是含有兩個苯環的「二苯乙烯類化合物」(Stilbenes),其不容易被生物分解,因此會在生物體中累積,而對水體生物產生威脅。它會造成皮膚過敏,並可能影響生殖與發育,而且某些是致癌物與荷爾蒙干擾素。11

又香又軟又白的衣物,我們拿什麼樣的未來去換?

回到那16種可能隨洗衣廢水排放的揮發性有機物,雖然其中可能只有羰基硫有臭味,卻另有9種長期低濃度吸入可能會令人不適,所導致症狀大多與從烘衣機排氣管跑出去的物質類似,比如刺激呼吸道、皮膚、眼睛,導致頭痛、噁心、嘔吐、皮膚過敏;此外,不僅含有人類可能致癌物1,4-二噁烷,也含有對水體生物有毒的物質,如松油烯(包括alpha-Terpinene及beta-Terpinene)。

而且,其中有些成份如蒎烯(包括alpha-Pinene及beta-Pinene),和之前提到的檸檬烯一樣,看似無大害,但跑到大氣中後,會與臭氧作用,形成更可怕的甲醛與乙醛。12

走筆至此,不免想起一位親人,她在城市裡行走時,總是違反行人靠邊走的規範,有時還忽左忽右,且面有難色,行為相當怪異;同時她也很不喜歡到都市裡大家很流行去的休閒場所——河流邊的堤外便道、河濱公園等,不知其緣由的人還以為她有陰陽眼,看得見異世界的存在,才會閃閃躲躲地走路。

原來她不是見鬼,而是在閃避現代生活中,比鬼還糟糕的空污。鼻子太好的她,總是能聞到從路邊水溝、受污染的河水飄出的各種異味。她的動物本能讓她得以盡早逃離臭香混雜的毒性物質。

而習慣這些味道的大多數人們,自以為可忍受這些飄散在生活周遭的異味而不影響日常生活,卻不知身體正一點一滴遭受到毒害。

在政府放任業者蓋牌、產品資訊如此不透明的情形下,讓人們把辛苦賺來的血汗錢,投進那些無良企業的口袋裡,支持他們消耗寶貴的地球資源,生產出一堆沒有什麼必要的有害商品,好讓人們親手污染自己生活的環境品質、危害自己與其他生物的健康,這豈不是核彈級的詐騙嗎?

多年來,在這方面,國內外已經有許多專家學者對消費者提出警訊,我們並不是第一個,無奈,我們實際就是存活在政府法規面與執行面都不足以保障國民安全的現實生活中。

所以,請容我們再次提醒大家:

洗劑裡頭不添加香精、殺菌劑、不使用螢光增白劑,對清洗效果一點影響也沒有;不使用柔軟精,也不會妨礙衣物功能。大家切勿再花錢殘害自己了。


系列文章(中)〈〈――。

附註:

4. “What Is 1,4-Dioxane? – Limiting Use in Consumer Products”, Oxiteno, 2021.01.15.

5. “New York restricts 1,4-dioxane in cleaning and personal care products”, Chemical& Engineering News, 2019.12.13.

6. “Risk Evaluation for 1,4-Dioxane”, USEPA.

7. “EU considers plan to tightly regulate 1,4-dioxane”, Chemical & Engineering News, 2021.03.20.

8. “Fabric softener”, wiki.

9. “Don't get slimed: Skip the fabric softener”, Rebecca Sutton, PhD, EWG Senior Scientist , 2011.11.01.

10. 〈標檢局調查43件洗衣精 1/4驗出爭議防螨劑〉,上下游,2014.03.11.

11. “Why Optical Brightening Chemicals Are Not Needed in Laundry Detergents”, Karen Peltier, the Spruce, 2021.07.28.

12. “Measurement of Secondary Products During Oxidation Reactions of Terpenes and Ozone Based on the PTR-MS Analysis: Effects of Coexistent Carbonyl Compounds”, Yusuke Ishizuka et.a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2010 Nov; 7(11): 3853–3870.

  • 作者:謝和霖/看守台灣協會 祕書長。圖表編輯:林奕均
  • 發表日期:2021年8月23日。
歡迎按讚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