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守台灣 Taiwan Watch

關心環境 尊重生命 看守台灣 永續家園

部落格

虛幻的經濟發展圖像

前陣子有機會在夜間行經台中市重劃區,一棟棟住宅高樓大廈看似豪華榮景,入夜亮起燈的戶數卻寥寥無幾,黑夜裡只有路邊空蕩蕩卻又燈火通明的霓虹燈與街燈,照亮著高聳而死寂的水泥叢林。同行的朋友以前是做建築出身的,我們從計程車內瀏覽過這片死寂之城,他以內行人的口吻預告房地產的泡沫已經出現,無論房價炒的多高,新聞報導豪宅多貴,或者大陸富豪炒樓團來台帶來多大的希望,即使不懂學理,光是沿著道路數一數亮著的樓格子,就能印證許多地政專家的預言。這是簡單的數學題,畢竟蓋那麼多房子,哪來那麼多人住啊?

根據營建署統計,2005年核發建照總面積達1,306萬坪,比前一年的1,286萬坪成長1.7%,創下8年新高。住宅類建照核發量是12.16萬戶,成長了9.6%。當時專家就推測,核發建照到完工、販售需要兩、三年的時間,房市供給超出需求的危機將在2008年出現。就在今年不久前,美國的次級房貸風暴與中國房地產價格下滑的風波,引發的是一連串的全球與區域金融與經濟風暴,至今美國都還在風波之中。美國政府面臨著鼓勵民眾超過收入的借貸支出政策,以及不斷以刺激沒必要的消費拼經濟的苦果,不僅造成經濟危機,也造成嚴重的社會問題。

經濟: 

全民大減碳、財團馬上飆碳

台灣每人每年二氧化碳平均排放量為12噸,是全球人均排放量3.9噸的3倍。馬英九總統的環保政策中在減碳的部分,他希望台灣能在他執政8年後,也就是2016到2020年間,將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到2008年的水準,在 2025年回到2000年的排放量,在2050年更要達到2000年排放量的一半。這種環保政策不但是愚民政策,亦將貽笑國際。

其一、為什麼要到2020年間才能將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到2008年(今年2.7億噸的水準,這代表當世界各國不斷在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時(皆以1990年為減量標準),台灣卻反其道而行,優先繼續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到3.6億噸再減量。

其二、在2050年要達到2000年排放量的一半(即為1.15億噸接近台灣1990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1.21億噸),更是不可能的任務,除非要求台塑集團與中鋼集團先關廠。同時根據工業局永續發展組的統計,累計95年度總排放減量165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總投資費用達81億元,平均減量成本每公噸二氧化碳當量約5,000元。那麼請問馬總統要減少2.4億噸的二氧化碳要花多少錢?

氣候與能源: 

跟鬼拿藥單的能源政策

在全球暖化、資源枯竭、環境破壞等由過熱人為活動產生的惡果的交互作用下,其所導致的全球性氣候異常與物價高漲已令節能減碳成為媒體熱門話題、政府響亮的口號以及良善民眾在個人生活上自我要求的目標。在種種受到鼓吹的減碳作為上,具市場商機的或許得到最大的推動而受到注目,比如省電燈泡與LED燈。

據報載,能源局於6月4日表示,將強制提升11項電器用品的能源效率基準,其中白熾燈泡能源效率基準預計年底就會公告,並於民國101年實施,預期屆時其將無法達到標準而停產,全台將有2,500萬顆白熾燈泡面臨汰換,「商機高達20億到30億元。」雖然法規還沒正式實施,但公部門已開始作為,各級政府將全面汰換鎢絲燈,全國135萬盞路燈也朝改用 LED路燈規劃。

然而省電燈泡與LED燈具雖然較省電,但省電燈泡含汞,LED燈具含砷,均是有毒重金屬,其在生產過程與廢棄後所造成的負面環境影響,不容忽視。政府在大力推動之餘,可曾想到因此而增加的環境負荷,包括被汰換的大量廢棄燈泡的回收處理,以及省電燈泡與LED產業在成為社會新的依賴後,因此持續釋出的重金屬在環境與食物鏈中的累積?

脫掉馬英九的「九萬兆」內閣的減碳外衣

台灣的人口密度全世界第二高(但以使用面積計算,人口密度則為第一高的孟加拉國的三倍);每單位產值的能源消耗量位居全球前三名。自1990年到2005年間,台灣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成長了約130%(是1990年的2.3倍),為全球成長趨勢速率的四倍。台灣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人年均值已超過12公噸,是全球平均的三倍。

溫室氣體大量排放引起氣候變遷等環境問題,已到了危機的地步。在聯合國的報告中,台灣屬氣候變遷的高危險群。現在台灣溫室氣體的個人排放量已經超過英國、德國和日本以及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人均值排放量。如何有效地與世界同步,降低我國溫室氣體排放量,是迫不及待的工作。

反怠速是開創性的環保措施?還是環保秀?

五月中旬有一則有趣的環保新聞,源起是台南市正在執行的汽機車反怠速政策;該規定要求車輛停車等候時,未關閉引擎的時間不得超過3分鐘,否則將受罰。這則新聞則報導取締到「車震」怠速超過三分鐘的情事。

根據報載,這次取締發生在凌晨4時。有輛汽車未熄火將車停放在台南安平5期重劃區的廣場旁,怠速引擎聲引起早起運動民眾的注意,向環保局電話檢舉,稽查員迅速前往現場。當稽查員趨近該小汽車時,察覺到車內有人窩在駕駛座旁的前座「晃動」,渾然不知有人靠近。稽查員並未驚動車內的人,靜悄悄地依照作業標準來執行稽查,將採樣器放在車體後方排氣管前,並閃到一旁進行錄影蒐證。

稽查人員足足錄下3分30秒怠速狀況,等到「車震」狀況停止之後,確定車體不再連續晃動,才上前拍打車體,叫喚車主出來。當時車內男女一陣錯愕,連忙整理衣裝,男子步出車外時,還散發著酒氣,稽查員表明身分,說明是執行反怠速稽查取締任務。這名男子得知是環保稽查員執行公務,鬆了一口氣,因為當車子被拍打時,他擔心遇到抽戀愛稅的歹徒。該男子向稽查員表示,家住台南縣,不知道有這條規定,但稽查員還是鐵面無私地開出1000元罰單。

環境與健康: 
經濟: 

台灣要成長還是要發展?

台灣政權在許多人的期待中即將轉移,從草根性起家執政8年的民進黨,轉移給過去掌控台灣資源達55年之久的國民黨。在民主社會裡,政權在政黨之間轉移是正常的現象,也是促進社會公平、和諧發展的有效工具。民進黨過去8年的執政,雖說很多民眾感受日漸增加的生計壓力,但是也無可否認其在建構正常民主社會的過程中,打破社會既有結構、提升社會活力和創意上,有所建樹。適逢國內、外翻天覆地的變異,要風平浪靜的發展幾乎不可能;而這些年來台灣社會處於全球化風雲莫測的浪頭前,在原本就沒有扎實的基礎上,我們的社會更無法在洶湧的浪濤中穩步前行,繼續過去國民黨執政時的成長態勢。

即將接任國家掌舵大權的總統副總統當選人,在其競選政見中明確提出台灣發展的三大目標:經濟成長、社會公義及永續發展。其中「經濟成長」無非是說要擴大國民生產總值,也就是比以前更大規模或更高的數字,譬如說他們提出要台灣的經濟成長達到6%。但是近年及未來,我國發展的核心問題不在於經濟規模,而是分配的問題,以及如何提高我國的「人類發展指數」,也就是兌現其他的二大目標:社會公義及永續發展;這會是未來總統副總統當選人最嚴峻的考驗。

經濟: 

頁面

訂閱 RSS - 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