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片教堂與休耕
為了揭開東台灣神秘的面紗,同時也可遠離政經中心的紛紛擾擾,再三考量之後打定主意放下台北家人,2007年八月初個人隻身投入三仙台的懷抱,到職後接二連三的系列颱風,成了上天賜予的見面禮。
2007年下半年從帕布颱風算起,連續刮了幾次颱風,風勢、雨勢一般而言都不算大,然而每回只要瞬間雨量大於60mm/hr且持續一段期間之後,就會引發成功鎮北端博愛里宜灣部落的微型土石流,從而導致這所全國唯一的「卡片教堂」 (宜灣基督長老教會)近年來一再地發生土石崩落現象。經過個人深入現場探究,終於真相大白。
原來該所教堂後方的陡坡坡頂,乃係遠古時代菲律賓海板塊作用所形成的第二階海岸階地,這處高位台地乃昔日阿美族賴以為生的水田,由於我國農政單位,早於十多年前即已執行水稻休耕政策,只問休耕不問環境,導致年久失修的田埂多所破損,使得原本可以暫時貯水的大片水田,頓失滯洪功能,每逢中等程度的雨量 (250mm/日)便使宜灣部落籠罩在水患的陰霾中。
多年來休耕制度的推動原本有助於降低國內高成本的水稻產量,實有因應我國加入WTO與世界接軌的階段性功能存在,然而大而化之只求稻作減量的休耕手法,不但造成有心務農卻乏土地者,因休耕補助而墊高了耕地的承租價碼,甚且使得水田不再具備涵蓄地表水的功能,此種扼殺農民生計甚至危害耕作環境的農業政策並非全民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