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守台灣 Taiwan Watch

關心環境 尊重生命 看守台灣 永續家園

部落格

蘇花高的危機與轉機

2008年總統大選前不到二十天,環保署又投下了一顆手榴彈,決議蘇花高環境影響評估有條件過關,讓關心蘇花高的人士一陣錯愕!後來因為傅崐萁立委在立法院點名環評委員偷渡及圖利財團,令環評委員大為光火,決定無限期擱置蘇花高案。

3月3日蘇花高第四次專案小組審查會場外,環保署另設旁聽室,裡面贊成和反對的人馬,壁壘分明。在只能各派十名代表發言的情況下,贊成派裡的縣議員、業者輪番上陣,口才便捷,有人強勢,有人軟調。反對派裡年輕人居多,再加上環保團體代表;會後我聽說,有些人是第一次看到這樣的陣仗,有點心驚膽跳。

蘇花高計畫於1999年9月15日送環評說明書到環保署審查;2002年12月24日行政院核定建設計畫;2003年12月12日行政院函示暫緩動工;2005年12月27日逾環評法三年應開發期限;2006年另送環境影響差異分析報告至環評委員會。經歷九年時光,來來回回的討論,參與的人士,進進出出,檯面上可能有上千之多,檯面下更不可記數。畢竟我們只有一個花蓮,蘇花之間的生態應如何維護?花蓮整體規劃方向如何?此事不但花蓮人關心,全台灣的環保團體都關切。

環境與健康: 
特定議題: 

催生新經濟體系的消費模式

1995年我在美國學習環境教育時,多次遇到一個名為“Food Not Bombs”(要食物不要炸彈)的反戰團體,他們經常出現在環保團體的年會、人權或各社會運動的大型場合中,為活動準備餐點。所有的食材都是從大賣場、超市因賣不完而被丟棄的食物中蒐集後烹調而來。近年,在美國有越來越多人透過自願性的拾荒、分享物資、不購物、不工作、居住在廢棄空屋中等生活方式來抵制建立在剝削地球資源、犧牲兒童與勞工權益健康、並造成暖化的全球經濟體系。他們稱自己為“Freegans”(不消費主義者)。

然而,也有人提出警語,認為Freegans在大賣場自願性拾荒的行為,不見得是在抵制財團,因為他們在賣場撿拾到的食物,多半是不健康的罐頭加工品、慣行農法產生的低品質蔬果、以及高熱量垃圾食物。Freegans的行動反而幫大賣場解決了垃圾問題,降低清運垃圾的成本而賺取更多利益。整體來說,無助於撼動全球財團的結構。或許Freegans可以重新思考將拾荒的時間更有效地運用在建立新的經濟體系上。

經濟: 

蓋不完的選舉高速公路

上週環保署召開「蘇花高速公路環境影響差異分析」第四次專案小組會議,主張興建的花蓮縣立委傅崐萁全程坐鎮「監督」,最後在會議不公正、主席張子敬強力主導之下,決議將建議環評大會「有條件通過」蘇花高興建案,而且將蘇花高切成山區與平原兩階段,以蘇澳到崇德間的山區路段為優先。

這項決議一出,立即遭到環保團體重砲批評,主管環境影響評估的環保署,以專業中立為名,將最後建不建的決定權推給政治人物,甚至是總統大選後的新政府再做最後決定;而應當為政策方向負責的行政院與兩黨總統候選人,又都一致表示要「尊重環評」,環評通過就興建。事實上,蘇花高環境影響評估早在八十九年即已通過,目前審查的是交通部為求路線調整而提出的環評內容變更申請,沒有過不過的問題,因此環委若基於專業認為蘇花高不該興建,只能不斷要求補件再審;然而當蘇花高的規劃已經與八年前差異甚大時,全案實應重做環評。

原該固守專業的環保署被民意代表綁架,為趕在大選前兌現陳水扁宣示的「任內一定興建蘇花高」的支票,而政治人物又不敢為政策方向負責,為了選票兩邊都不敢得罪,只能模模糊糊地打太極假裝「依法行政」,在該專業的不專業、該負責的不負責之下,「有條件通過」就是不負責任的表面「妥協、折衷」而已,在政治決策黑箱中,選舉高速公路早就是既定方向。

環境與健康: 
特定議題: 

以風生水,改變澎湖風水

澎湖是台灣唯一島縣,擁有碧海藍天,標榜是台灣的夏威夷。觀光旅遊人潮是帶動澎湖商機的主因。但是澎湖要永續發展,首先必須要面對的就是觀光旅遊對澎湖環境的負面衝擊--用水之競爭、衍生的垃圾和消耗生物資源這幾個問題。本文主談用水。要如何突破澎湖缺水困境,只有往開源節流的方向努力。

開源方面:目前台灣自來水價每噸10元,興建水庫每噸成本約為20元,興建台灣海峽海底管線成本每噸約為158元,而由台灣運水每噸成本為160元,澎湖擁有全國最大的海水淡化場日產1萬公噸的水量,每噸約新台幣40至60元。

澎湖四面環海,海水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卻無河流可供取水或攔截興建水庫。因此,除了從台灣送水過來以外,只有海水淡化一途。海水淡化,用不著大規模的水利工程,只需要符合當地的需求,應地制宜。海水淡化廠也不會如水庫般強迫當地住民遷移,改變當地居民的生活型態,或大幅改變地形地貌;但其對生態環境,並非毫無影響。

目前澎湖縣生產的海水淡化水,每噸耗電量3.5度、排放二氧化碳量0.6公斤,常被抨擊為高成本、高耗能、增加二氧化碳排放之取水方式。且排放鹽份極高的鹵水至海洋,衝擊海洋生態,影響當地居民的漁業經濟活動。

山林水土: 

給重大環境爭議政策一個討論的空間

「2008年環保績效指數」(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Index)報告已於上週出爐;在全球149個國家地區中,台灣積分為80.8,排名為第40名,相較於2006年的第24名,退步16名。在此次報告中,全球排名第一的國家地區為瑞士,積分為95.5,其次為瑞典和挪威,積分皆為93.1,前十名國家有七個在歐洲。該環保績效指數係依據環境健康、空氣污染、水資源、生物多樣性及棲身環境、具生產力的自然資源,以及氣候變化等面向的指標,來進行評估。

根據報載,環保署副署長張子敬認為該報告內容並不夠完整,例如台灣做得比較好的資源回收、垃圾處理等都沒被列入,但是評分不好的項目,環保署會進行檢討。

在此次環保績效指數報告中,台灣的積分為80.8,在東亞僅次日本(84.5)和馬來西亞(84.0),但優於南韓(79.4)、泰國(79.2)、中國(65.1)與印度(60.3)。這反映出台灣的環境績效目前正處於一個不上不下的地位,比起環境績效優秀的國家,還有一段距離;而我們的積分則與東亞中段班的南韓與泰國相近,但優於東亞後段班的中國與印度。

社會: 

頁面

訂閱 RSS - 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