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守台灣 Taiwan Watch

關心環境 尊重生命 看守台灣 永續家園

部落格

力行零廢棄 對抗全球暖化

溫室效應所導致的全球暖化已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在今年的地球日前後這段期間,許多環保團體舉辦了相關活動,而部分公司也紛紛加入了減碳的行列,至少減碳口號喊得價響。這是令人欣慰的現象,表示大多數人們不再像是個毫無警覺、被慢慢煮熟的青蛙。

要減少碳排放,除了多騎腳踏車、隨手關燈、節約用電、或減少吃肉等方式以外,還有一個很重要且是每個人都可身體力行的手段,即是所謂的零廢棄策略,其中最重要的莫過於源頭減量,也就是避免垃圾的產生。當我們買了不必要的產品,進而製造了原可避免產生的垃圾,則不論其是資源回收再利用,或者被送到焚化爐或掩埋場,都會排放二氧化碳;而且,這也代表著我們浪費了這個產品從原料開採到成為產品時所需的能源,而能源的投入,以目前的能源結構而言,就代表著二氧化碳的排放。

根據我們的粗略估算,以近年的家戶垃圾成分為基礎,丟棄1公斤的垃圾,大約浪費了28.62 百萬焦耳的能量。而2006年我們送到焚化爐與掩埋場的家戶垃圾有485萬噸,等於我們這一年浪費了1,388.5億百萬焦耳的能量,相當於385億度的電,如果以台中火力電廠來發電的話,將會排放33.94百萬噸的二氧化碳,約為全國每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0%。因此,如何避免廢棄物的產生,將對溫室氣體減量有很大的助益。

環境與健康: 
氣候與能源: 

工業污染,農地及全民買單!

台灣的農業生產環境近日來受到國人相當高的重視,這是因為隨著全球糧荒的日趨嚴重,糧價的節節攀升,如何來提升台灣農地的生產乃成為多方矚目的課題;另一方面,由於許多現代的「農舍(或稱為高級別墅)」興建於農田當中,這也讓社會上許多輿論對此憂心忡忡,擔心台灣農業的生產環境將會陷入於萬劫不復的境界。

此外,另有一課題其實也應受到我們的重視,那就是台灣許多農田已因其周遭的工業生產活動而受到嚴重的污染,對於這個問題我們往往是束手無策,一直提不出良好的解決對策。 若以流經桃園縣中壢市及蘆竹鄉的黃漧溪為例,它原本是一條相當清澈漂亮、充滿活力的小溪流,多年之前溪裡是充滿了許多魚隻及野生動物,是蘆竹鄉中福村居民生活及生產的重心,這主要是因為溪流兩旁優良農田所需的灌溉水流皆是倚賴於黃漧溪。

可惜,好景不長,自從中壢工業區設立之後,這些農田的命運改觀了,當地居民及社區的命運也被改變了。由於工業區的污水處理廠就設立於中福村的邊界,污水處理廠所排放出來的工業廢水就直接排入於黃漧溪之中,使得黃漧溪的生機消失殆盡,附近農田也因為灌溉取水的原因,受到了嚴重的污染,農田生產環境遭致破壞。

環境與健康: 
經濟: 

神秘的1957蘇聯核廢料貯存場大爆炸

1957年的9月29日在蘇聯極權鐵幕裡的烏拉山東邊契力亞明斯克市(Chelyabinsk)的瑪雅克科技生產區(Mayak Scientific-Production Association)發生核廢料貯存場大爆炸。1976年才有一位住在英國倫敦的蘇聯籍生物學家梅德威德夫(Zhores A. Medvedev)提出,並於1980年在美國出版「烏拉山核災慘案」(Nuclear Disaster in the Urals.),1989年蘇聯官方首次承認有這件事,否認有上百人死亡,只承認疏散超過一萬人,但以國防機密為由,不進一步對外公開。事件近四十年後,1994年美蘇成立聯合協調輻射影響研究委員會(Joint Coordinating Committee for Radiation Effects Research (JCCRER),1995年美國原子能科學界前往瞭解。

焚化爐底渣再利用管理方式應加強

近年來由於民間環保意識的提升、國際原物料的上揚、加上部分地方政府的努力、以及中央政府垃圾處理政策由「焚化為主、掩埋為輔」轉向「零廢棄」並推動一些減量與回收政策等多重因素下,致使我國垃圾回收率逐年提升,於2007年時已達38.7%,為2000年時(9.78%)的3.95倍,需要處理的垃圾量(垃圾清運量)也跟著逐年遞減。

雖然這是值得令人欣慰的數據,而環保署也自誇我國的資源回收成績受到國際注目,然平心而論,只能說是以往做得太不好,所以才大有進步,但還不能說是前段班,因為根據「全球反焚化爐聯盟」的一份報告中所蒐集的資料,在2003年前就有一些國家的垃圾回收率達到50%以上。比如面積與我們相當的荷蘭就有72%。而我們的亞洲競爭對手南韓也早於2000年時就達到41.3%。何況環保署拿來比較的是地大能容的美國與焚化為主的日本,當然是比下有餘,但卻未意識到比上不足。環署實應警惕自己,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何況還有一堆問題尚待解決!

環境與健康: 

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科技發展與相關風險

去年11月,在國際知名的科學期刊《自然》(Nature)刊登了一篇比較全世界火力發電廠溫室效應氣體排放量的論文,在該篇論文中,台灣的台中火力發電廠以每年4,130萬噸的排放量,登上了全球火力發電廠二氧化碳排放量第一的位置。這個新聞使得台中火力發電廠,頓時成為媒體版面爭相報導的對象,火力發電廠的污染排放問題遂成為眾所矚目的焦點。

由於工業化的效應,電力需求不斷地成長,燃煤在電力供應系統中,具備成本低、技術成熟等相對的優勢,所以全世界電力的供應大都是以火力發電為主。但是,火力發電廠在燃煤的過程中主要的產物就是溫室效應的元兇:二氧化碳,因此 發展控制與降低二氧化碳排放至大氣中,以避免溫室效應的現象持續惡化,是能源科技發展上很重要的趨勢。

過去幾年,科學界提出了一項控制二氧化碳排放至大氣的構想。科學家認為,如果能夠在排放二氧化碳的煙道中將其捕集起來,並且將其轉變成液態的二氧化碳,然後尋找適當的地質條件,將液化的二氧化碳以深井注入地下900公尺到1,200公尺深的玄武岩地層中封存起來,則最後二氧化碳會再經化學的作用轉變成為碳酸鹽類,而成為構成岩石的主要成分。如此,是控制二氧化碳排放至大氣中避免溫室效應的極佳策略之一。

環境政策績效──期初承諾與期末報告

2008年台灣總統大選已經結束,2000年首度政黨輪替後的民進黨政府已不再新綠,再次政黨輪替後的國民黨政府是否能滌洗舊習展現新象,仍有待觀察。尤其是約30個環境保護團體在選前所共同研提的十項「環境政策承諾書」的要求,總統當選人馬英九在當時以忙於競選,沒有充份瞭解內容,所以無法承諾來回應,頗不符期待!

環保團體經過多次討論,將台灣許多環境問題的根源與可能解決方式,化作「環境政策承諾書」的十項要求,包括:

01. 以健康安全的環境,作為臺灣發展的基礎。

02. 落實資訊公開。

03. 落實公民參與,以公民投票解決重大爭議性公共議題。

04. 成立環境部,整合環境事權。

05. 保護國民健康,提高國家污染物排放標準與食品安全標準。

06. 依預警原則,管制新科技產品之製造與使用。

07. 維護生物多樣性,人為開發不得危及瀕危物種生存。

08. 公共建設應減少硬體開發,提高公共設施管理與服務品質。

09. 落實節能減碳,臺灣CO2排放量應在2012年回到2006年,2016年回到2000年的排放水準。

10. 推動綠色租稅改革,徵收能源稅並調降所得稅等。

馬英九先生在總統選舉所提的環境政策,有六項主張:

氣候與能源: 
社會: 

頁面

訂閱 RSS - 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