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守台灣 Taiwan Watch

關心環境 尊重生命 看守台灣 永續家園

部落格

這是什麼海洋國家?


數百年前,葡萄牙人在航向日本的途中,望見台灣這麼一個龐然大島,不禁嘆道:「福爾摩沙!」,美麗之島。我們也洋洋自得於這個封號。執政黨更認為台灣四面環海,是個海洋國家,要海洋立國。在行政院永續會制定的「台灣21世紀議程」中,更要以「永續海島台灣」為中心,要建立台灣的永續未來。然而,如今我們若坐船經過台灣海峽,看見的美麗之島,從裝置藝術的角度來看,或許依然美麗,只是從北到南,多出了一根根的煙囪而已。但我們還能稱之為海洋國家嗎?

在經濟部的規劃或推動下,台灣的西海岸一塊一塊地變成了工業區。以最早的工業城高雄市為例,從高雄市中部到南部的海岸,分別有高雄加工出口區、前鎮儲槽區、臨海工業區,再往南為高雄縣的林園工業區,上下連成一氣。整個高雄市的海岸線只剩下區內已有大型工業區的楠梓、做為海軍基地的左營以及有壽山盤據在海邊的鼓山等三區的海邊未被染指。其他縣市如桃園、台中、彰化、雲林的海邊,也都有大型的工業區。雖然從實際佔地來看,這些工業區只是點綴台灣西部海岸線而已,但其不僅阻撓當地民眾親近海洋,奪走了當地漁民的生機,更以有形無形的污染,實質陸封了台灣。

環境與健康: 

在浮動油價之外

近年來石油等原物料在中國、印度等經濟快速成長的發展中國家的龐大需求下,價格節節上升,已連帶造成國內物價的上漲;而勞工薪資卻在全球的廉價勞力競爭下而未能調升,已實質造成國人平均收入的減少。在此背景下,浮動油價的制度,遂成為近日政治人物的箭靶以及民怨的出口。

浮動油價的制度是否合理,討論的前提是台灣中油與台塑石化的煉油成本需公開透明;在未有相關資料下,於此暫且不提。然而,除了探討油價應怎麼漲、漲多少之外,國人應正視一個更根本的問題:在全球有十幾億人口汲汲於脫離貧窮、加入消費陣線的情況下,在石油生產高峰即將到來、亦即石油產量隨需求成長而逐年提升的榮景即將成為過去式的情況下,油價的長期上漲已成為不可擋的趨勢。因此,我們更應該質疑政府的是,除了以浮動油價來反映原油成本外,是否有任何短中長期的規劃,讓人得以擺脫對石油的依賴?

比如說交通。有些人開車或許是為了展現財力,但相信更多人開車或騎機車是情非得已。為了工作、為了家庭、為了節省寶貴的時間,而無法等待不準時、班次少的公車或火車,甚至所住之處根本沒有大眾運輸系統的服務。這些沒有辦法選擇開車以外的替代方案的人,將成為油價上漲的最大受害者,而其禍首是政府長期以來只重道路建設、輕大眾運輸的交通政策。

經濟: 
社會: 

被台灣遺棄的河流


二仁溪近出海口流域,從50年代末開始,早期以露天燃燒廢電線、電纜,再以酸冼來回收銅為主,漸漸的回收種類增加,舉凡電器廢料、IC板、電話交換機………等。舉例來說進口8噸的電話交換機廢料大約值48萬元,可提煉出100兩的鈀,一天一個工作組可獲利30萬元。但為了萃取重量百分比不到0.1%的鈀,每月一個工作組要處理2400噸的廢料,然而焚化後不但造成的空氣污染(含有劇毒的戴奧辛),廢酸則深深的污染了二仁溪,所遺下大量的灰燼、爐渣、廢棄物一車車往二仁溪倒。在廢五金全盛時期,灣裡近80%的人口與此行業有關,並沿著二仁溪蔓延到茄萣鄉、湖內鄉與仁德鄉,白天的灣裡像個髒亂的大垃圾場,夜晚的灣裡則黑煙裊裊。

搶救甲蟲大作戰

最近每見一家大小出門,孩子們手上都會帶著一個小紙盒,聚精會神地注視盒中甲蟲吃果凍。不知道何時起,甲蟲取代了蠶寶寶,變成學校周邊熱賣的「商品」,從最大的南美長戟大兜蟲,到本土的獨角仙,應有盡有。電視新聞最近也常報導「甲蟲達人」,家裡如何搜羅世界各地甲蟲、養出心得,而以教孩子養甲蟲的補教大發利市。

甲蟲屬《鞘翅目》,是昆蟲家族中最大的一目,也是動物界中最大的一目,約有三十萬種之多。其特性是身體外部有硬殼,成蟲上翅特化成角質硬鞘,叫做「鞘翅」,膜質的下翅摺收在鞘翅下,有咀嚼式口器。其生活史是經卵─幼蟲─蛹─成蟲四個階段,屬於完全變態的昆蟲。如金龜子、天牛、象鼻蟲等都屬甲蟲。

在台灣最具代表性的是獨角仙,獨角仙是兜蟲科,或名「金龜子科」,雄的體長三到八公分,雌的三到五公分,有褐色、黑褐色;他們是夜行性甲蟲,白天聚集在光臘樹啃蝕樹液,成蟲壽命約一至三個月,每年六、七月是台灣獨角仙成蟲季節。雄性頭部有一支巨大的角,雌蟲無角類似大型金龜子,雄性獨角仙的角是用來打退其他競爭者,以爭取傳宗接代的機會。記得小時候放暑假時,鄉間孩子會利用他們的天性,抓獨角仙來互鬥。

分子標記在水產養殖的重要性

隨著全球人口持續快速攀升和陸地農耕面積有限,以藍色革命圈養水產生物,由海洋提供蛋白質已是大勢所趨。但是隨著水產養殖規模之擴大、漁場經年養殖而老化,養殖病害問題層出不窮,已嚴重阻礙水產養殖業的發展。因為養殖高經濟價值的肉食性種類(對蝦、石斑、鮭魚等),甚至會消耗大量食物鏈下層低經濟價值之下雜魚類,加劇混獲,水產養殖產業的發展不僅沒有減輕人類對天然水生生物的捕撈壓力,保護野生漁業資源;反而加速掠奪野生漁業資源,瓦解生態系。為了水產養殖產業的永續發展,以遺傳育種培育生長快、抗病與抗逆性強、飼料轉化率高、品質好(色彩、體型、肉質、口感、味道)的優良食用品種,實為未來走勢。

除了生長率性狀容易從表型上鑒定與選擇,很多性狀(如肉質、口感、味道)難以直接從個體外觀鑑別,甚至無法在種魚測試。因此,有必要進行間接選擇,獲得與控制這些性狀基因相關或連鎖的標記,藉以提高育種效率。對於水產生物而言,掌握重要經濟性狀的基因標記還有特殊用途,例如經年累月辛苦選育出的優良品種,由於意外(颱風、洪水、赤潮、乾旱、瘟疫、火災、突發性災害、或者人為失誤等)而流失時;或是種魚中是否具抗病與抗逆性,借助分子標記,從一滴血或口腔黏液等不入侵或傷害魚體的方法,很容易從原族群中篩選培育出帶有此性狀的良種,排除誤選劣種個體當種魚生產種苗的機率,會明顯提升生產效率。

經濟: 

清涼的代價

在夏天,隨著氣溫的升高,涼茶飲品人手一杯,茶飲店的生意也為之大好。然而,在沁涼暢快的同時,有多少人注意到這些免洗杯具對環境的影響?近來,有報導指稱,有茶飲業者標榜使用保麗龍杯,且因擴張迅速,這家連鎖店一天賣出超過80萬杯,引起網友討論並向環保署投訴,「知名的茶飲店的保麗龍杯,連河床上都可看到。」

相信大家已對保麗龍耳熟能詳。它是「聚苯乙烯」的俗稱,為泛用塑膠的一種,容易加工、重量輕、不易腐爛。因為它的耐溫程度在攝氏75~95度之間,所以,使用這樣的容器盛裝過熱的物品,很容易使得保麗龍的單體「苯乙烯」(為疑似致癌物及致突變物)溶出,而不利人體健康。此外,為了製造保麗龍,須從石油煉製芳香族物質「苯」(會損害神經系統,並引發血癌),再由苯製造苯乙烯,這兩種化學物質是石化工業區所逸散的高風險物質,對於勞工以及工廠附近的民眾的傷害都很大。再者,與其他不可生物分解的塑膠一般,常用於包裝材的保麗龍在產品被拆裝後,如果沒有妥善的回收而流佈到環境中,常會造成生態的災難以及環境的髒亂。因此,在台灣海邊,不難看到許多保麗龍的廢棄物,隨著潮水的漲退堆積在海岸上。

環境與健康: 

頁面

訂閱 RSS - 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