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守台灣 Taiwan Watch

關心環境 尊重生命 看守台灣 永續家園

部落格

地球日需與政治人物共舞嗎?

政客尊重環境與制度嗎?

台灣的政治人物喜歡做秀,環保議題更是被當成權力爭奪的工具,隨著每次要討好的群眾,東秀秀、西秀秀,表演一齣齣的環保秀!政治人物更缺少真心去尊重制度與環境的價值,爭議一起,政治人物想到的只是這次要討好誰,在鎂光燈下要怎麼做秀!

2002年底,陳水扁總統公布「環境基本法」,明定基於國家長期利益,經濟、科技及社會發展均應兼顧環境保護;但經濟、科技及社會發展對環境有嚴重不良影響或有危害之虞者,應環境保護優先。落實「環境基本法」開章明義所宣示的環境保護優先之基本信念,在所有的環境法規當中,就屬環境影響評估法最能消弭污染危害於先,遂行預防勝於整治的積極作為。

社會: 

環境涵容能力的瞑想

大自然有一種無形的力量,能夠將人類不需要或者不想要的廢棄物,將其轉變成對於環境無害的物質,這種能力叫做環境的涵容能力。這個力量可以讓大自然在一定的時間內,消化對於環境有害的污染物質。換言之,這是上天給予人類的恩賜,讓人類得以有一個緩衝的空間,不至於一有了排放廢棄物就形成污染。因此,只要在不超過環境涵容能力的情況下,人類所製造的污染物質就不會成為有害的困擾。

我常在想,大概就是因為大自然有了這麼一套理想的機制,所以才會造成現今污染的根源。我們想想,如果大自然沒有環境涵容能力,人類在出現文明之時,就要發展出「零污染」、「零廢棄」的觀念,否則沒有一個人類社會能夠長期存活,更不用奢談永續發展的理想。

可惜的是,貪婪的人類,因為懂得環境存在著消化污染的能力,卻不懂得珍惜大自然的禮物,所以在物質欲望的驅使下,不斷地在嘗試製造越來越多的污染物質,卻希望能夠不要處理其所產生的廢棄物,將其交給環境來處理。因為這種心態,所以累積了愈來愈多的廢棄物,終於也超過了自然可以容忍的門檻,污染的情形就愈來愈嚴重了。

經濟: 

七百萬元的一堂課

台塑六輕因用水量未能於承諾期限內(前次六輕四期環評變更審查結論公告後的三年內,亦即今年1月19日前)降至其環評承諾的25.7萬噸以下,而遭到環保署依違反環評法第23條規定而罰款700萬元。為此,經營之神火了,特藉由為工商界發聲的平面媒體,發出不平之鳴,認為「企業若已經盡力節水,環保署還罰是怎樣呢?」「若要減產來因應,當初何必同意六輕擴廠?」倒因為果地將當年承諾置之一旁,不提當初是因為台塑承諾可於三年內將用水量降至每日25.7萬噸以下,前屆的環評委員才同意其擴廠。或許,經營之神之所以能成為經營之神,是因為其承諾向來就不是承諾?

我們很遺憾這700萬元,並沒有讓經營之神與經濟部正視到台灣水資源匱乏的問題,反而讓他們藉此要脅環署提高六輕四期用水量。更遺憾的是,台塑未能正視到環境問題對企業本身所帶來的風險,反而在中國泡沫經濟崛起所帶來的短暫商機與不落人後的好大喜功心態下,一步一步高築著通往西天之路。這並非危言聳聽,提高六輕四期用水量,首當其衝的將是台塑自己。

環境與健康: 

推動大煉鋼廠與大煉油廠的省思

行政院目前仍在全力推動國光石化和台塑大煉鋼廠兩大投資案,並將之列為未來三年施政優先推動的「旗艦計畫」,這兩個計畫估計將增加排放2,300 萬公噸的溫室氣體,約佔台灣目前總排放量的10﹪,卻僅能增加全國 GDP 的1﹪。 不禁令人質疑,在地球暖化議題成為國際焦點的同時,行政院為何無視國內外壓力,執意推動這兩大投資案。

推動國光石化與台塑大煉鋼廠其實是延續十大建設的思維模式。1970年代的「十大建設」,是在1973年10月爆發的第一次石油危機的時代背景下,為了因應全球經濟不景氣與原物料價格飛漲,所推動的大型公共工程建設。十大建設有六項為交通建設,另外四項為核能電廠、大造船廠、大鋼鐵廠與石油化學工業。就整體評價而言,「十大建設」被視為相當成功地帶動臺灣的經濟發展,雖然其中仍有一些敗筆,如台中港與大造船廠;另外,「十大建設」還是有其負面的外部效應,例如中油高雄煉油廠所造成的環境污染問題。

由於「十大建設」的成功,之後的行政院長常把其當成施政仿傚的典範,如孫運璿的十二大建設、俞國華的十四大建設、郝柏村的六年國建,甚至到政黨輪替後游錫堃的新十大建設,或多或少都可以看到「十大建設」的影子。但在成效上和長期影響上,這些後續計畫都不具有十大建設的歷史意義。

經濟: 

林義傑跑出世界的「前景」

超級馬拉松好手林義傑剛剛完成橫越撒哈拉沙漠,長達一百一十一天的沙漠長跑,三月份預備要再前往北極。國內各家媒體都大篇幅報導這項壯舉,但是都著眼在「征服」、「挑戰」大自然與人體的極限,或是冠上「台灣之光」的頭銜,稱許林義傑把台灣帶上國際舞台,為台灣人揚眉吐氣。

媒體卻很少提到,林義傑是響應聯合國發展計畫署(UNDP)關注非洲缺水危機而跑,這項橫越撒哈拉行動為解決非洲水資源問題募得上千萬經費,聯合國網站罕見地提到沒有會員資格的台灣,是因為台灣人林義傑關懷非洲的人道危機,美國CNN等媒體的大篇幅報導也是要世人關注非洲的水資源問題。而麥特戴蒙投資的好萊塢製片公司「生命星球(Live Planet)」,邀請奧斯卡得獎者莫爾(James Moll)執導,全程拍攝名為「奔馳撒哈拉(Runningthe Sahara)」記錄片,正是因為「我們只有一個地球」。

山林水土: 

消費者要當一隻看得見的手

林生祥在新專輯「種樹」裡面,說了一個有機米農夫的心情故事,在這首名為「有機」的客語歌曲中,以沖繩民俗樂風輕鬆輔佐,鍾永豐如詩般的歌詞是這樣的:

我們種的作品
要怎麼驗證有機
要來去倚恃衙門蓋印
或是來點一下蛤蟆青蛙的腳印
我們種的作品
要怎麼驗證有機
要來去拜請機關檢驗
或是來巡一下蝴蝶蜻蜓有多嚴
有機的頭路很多
又要提防老將偷灑農藥
鄰舍笑我攢不到來吃
農藥店的專門瀉我
什麼阿達嗎秀斗秀斗
哀哉喲不跟他們一般見識
臨暗騎機車邏田坵
風吹著我的心情
對天對地

自從「有機」引進農業,彷彿找到拯救衰敗農業的生路,農產品經過嚴格的層層驗證,要作一個有機農,必須先把飽經農藥、肥料、工業污染的土地與水辛苦地轉換,直到符合有機驗證標準,採用的是比慣行農法更辛勞數以萬倍的有機農法,時不時還得忍受左鄰右舍納涼嘲笑,為了表示負責任,把農家的生產過程每日記錄與生產者的名號印上產品,建立生產履歷。

經濟: 

頁面

訂閱 RSS - 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