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守台灣 Taiwan Watch

關心環境 尊重生命 看守台灣 永續家園

部落格

生產者環境責任的時代 — 廿一世紀的新議題

二十世紀是消費文明的時代。在二十世紀初,生產線與大規模生產(Mass Production)模式的應用,大幅提高了工業生產力,福特汽車就是一個成功的典範。新的生產模式不僅提高了產量,更降低了成本與售價,讓包括汽車在內的各式產品,不再是奢侈品,一般民眾也都有能力購買,也因此開創了大眾消費的經濟。所以,二十世紀的一大特徵,就是消費文明的出現 ─ 市場上充斥著消費性產品;為了促銷這些消費性商品,廠商也不停地帶動各式商品的流行;民眾購買使用消費性商品,並溶入商品流行的風潮,更成為大眾生活中一個相當重要的面向。但是,消費性產品的大量生產、銷售與消費,也同時帶來了大量的廢棄物,當這些垃圾超出我們生態環境的負荷能力時,也成為一個嚴重的環境問題。

面對垃圾問題時,傳統社會關注的只是如何將垃圾由生活圈中移除。但從1970年代起,隨著環保意識的抬頭,如何避免清除處理圾垃所造成二次污染,也成為重要的議題。自1980年代起,對於物質資源的使用,新的環保思潮不再只關心其廢棄後的清除處理議題,而開始注重如何回收廢棄物質,以減少垃圾的產生量,達到廢棄物減量與資源循環利用的目標。在這個思潮中,歐洲發展出一個劃時代的政策原則 ─ 「延伸生產者責任制」(Extended Producers’ Responsibility, EPR)。

經濟: 
社會: 

食因性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的風險意識

新興傳染病:食因性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症

最近美國發生食因性出血性大腸桿菌(O157型大腸桿菌)感染症,至少有四百個人出現相關不適的症狀,且有死亡病例報告。這個事件認為可能與食用遭受到病源菌污染的菠菜有關,生產地水源有病源菌長期污染的可能;另外,本次被認為生產這些食物的產銷是屬於有機生產方式,是不是使用了帶有活性病菌的有機肥而致污染食材、土地與水源;甚至地下水,亦是值得注意的。

O157型大腸桿菌自1982年首次爆發食物中毒案件後,於世界各地傳出相當多起的中毒案例,世界衛生組織將之歸為新興傳染病。該菌會吸附於人體腸道,分泌毒素,攻擊腸黏膜及血管內皮細胞,造成出血性大腸炎、溶血性尿毒症候群與血栓性血小板缺乏紫斑症等重症。牛隻被認為是保菌者,感染菌體牛隻並不會出現症狀,但卻會自糞便排菌。未煮熟的牛肉製品是過去最重要的感染來源,尤其是速食漢堡店所用的碎牛肉。此乃由於牛隻糞便污染屠肉,再經牛絞肉、牛肉片等方式感染消費者。另外,滅菌不完善之牛乳、未經氯消毒的自來水、誤飲污染的湖水、蘋果汁、蔬菜等都曾被證實是感染源。

美國的因應模式

環境與健康: 

淺談RoHS指令的立法趨勢


歐盟RoHS指令已於今年七月一日開始正式生效。全名為《限制電器與電子設備使用特定危害物質指令》(The Restriction of the use of certain Hazardous Substances in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Directive 2002/95/EC)的RoHS指令,一如當初它被歐盟通過後大家所預期的,掀起了一陣產業管理改革的風潮,也是當前業界最炙手可熱的話題之一。

然而,另一場可能來自政府部門的法律風暴仍然隱而未現,卻逐漸醞釀成型中。歐盟ROHS指令明定歐盟各國必須在指令通過後十八個月內(2005年8月13日)必須將指令內容轉化成各國的國內法,雖然各國皆如期完成這項要求,但這並不表示他們的政府部門已經完全做好執行RoHS的準備。由於RoHS指令本文在執行細節上留上相當模糊空間,將成為各國政府與相關產業在執行RoHS要求上無法避免的挑戰。

環境與健康: 
社會: 

廢棄物焚化浪費能源、糟蹋氣候、浪費機會

廢棄物焚化浪費能源、糟蹋氣候、浪費機會--呼籲實施污染者付費 邁向零廢棄

今年9月6日是全球焚化爐替代方案聯盟(GAIA)所發起的第五屆的「反廢棄與焚化全球行動日」,全球有來自30個國家的106個團體及社區參與了這個活動。今年行動日的重點在於強調廢棄物焚化會導致大量的能源消耗,而回收則可以比不符合潮流的廢棄物焚化節省更多的能源。

GAIA的國際共同主持人Manny Calonzo說:「避免廢棄物產生與資源回收,可減少被浪費在焚化爐與掩埋場的物資,進而減少能源密集的原物料開採與處理製造過程,而得以節省能源使用,包括化石燃料的使用,同時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而焚化爐則會排放溫室氣體,尤其是燃燒塑膠時。而紙張的回收,則可以減少樹的砍伐,讓更多的樹能夠繼續存活在森林裡,以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而這恰可減少氣候的改變。

資源回收可以節省的能源比廢棄物焚化所產生的能源還要多。在美國,資源回收所節省的能源相當於119億加侖的汽油,每年所減少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相當於美國所有汽車年排放量的四分之一。而廢棄物的焚化會導致能源消耗與溫室氣體排放增加的惡性循環。而且,典型的焚化爐合約通常會要求提供焚化爐一定量的垃圾,未達垃圾保證量時仍需給付相同的垃圾處理費。這樣子的合約正是政府改善廢棄物預防策略與實施資源回收與廚餘堆肥的一大阻力。

環境與健康: 

普渡眾生環保月

相傳地藏王菩薩發大誓願,願救諸界眾生,教方便法,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我們在農曆七月裡,祭拜祖先,款待有形無形的好兄弟,也是一種普渡眾生的呼應。款待眾生人客,理應先清淨家園、洗身潔衣、良食好具、誠心招呼,於是能賓主盡歡、廣結善緣。所以,農曆七月不僅是個禁忌的時節,還是人類良善體現的一個月份,從環境潔淨,到身心靈潔淨,乃至於對陌生無關的好兄弟的關懷,它可以說是12個月中最環保、最好善樂施的一個月。

環境與健康: 

建議行政院推動社區固本專案

台灣的環保運動從1970年代開始萌芽到現在,政府部門的公害防治、生態保育單位從無到有,運作二十多年下來,髒亂、污染、濫墾、濫建、濫綠美化、水土災害、生態破壞還是持續。如何解套呢?在此提議行政院繼社區六星計畫之後,推動社區固本專案。

台灣已幾乎成為都市化社會的此時,絕大部分台灣中老年人仍有部落、農村、老街、眷村的情感認同,青壯年仍可感受到父母、祖父母的故鄉情。基於這樣的情感經驗,開始有人緬懷、搶救傳統社區,1995年的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的社區總體營造算是吹響號角。但儘管不捨莊園瓦解,人們仍很少把社區營造當回事,也不知如何挽救這種「故鄉失落感」,一九九九年的九二一地震讓許多朋友投入災後的社區重建,並大規模探索社區營造的操作方式。阿扁總統第一屆任內,文建會仿九二一地震重建模式,在北、中、南、東成立社區培力中心,三年多來的”做中學”,已讓社區「總體」營造不再止於理論,還有具體可行的實踐辦法。這群超過二百個社區的草根工作者於今年七月十六日成立台灣社造聯盟,接櫫社區主義、在地優先,算是台灣社造十年後的另一個開始。

頁面

訂閱 RSS - 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