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守台灣 Taiwan Watch

關心環境 尊重生命 看守台灣 永續家園

部落格

開源,倒不如節流!

一個人會不會缺錢,端看其怎麼生活。有些人雖然賺了很多錢,但由於生活奢侈浪費,因此還是一直覺得錢不夠;而有些人雖然收入微薄,卻由於生活儉樸,因此不但覺得錢夠用,還能省下許多工作賺錢的時間,去服務社會或充實自己。同樣地,一個國家會不會缺錢、缺電,也是同樣簡單的道理。

近來部分媒體配合台電,大幅報導我國明年就會缺電。「限電惡夢來臨」的聳動標題,企圖撩撥人民的不安全感,以遂其路人皆知的企圖:持續興建以不可再生能源為電力來源的電廠,比如彰工火力發電廠;另外則是做為追加核四預算的籌碼。對大眾百利而無一害的國家政策如非核家園與溫室氣體減量,對台電而言宛如眼中釘,根本是違反其利益;或者更正確地說,違反可從興建電廠中獲利的廠商利益。因為如果不是已和這些廠商結成利益共同體,否則身為國營企業的台電,何苦和公眾利益過不去?

台電提出的理由認為,尖峰用電將以每年4%成長,因此備轉容量率恐將低於5%,如此就有可能造成部分家庭電力中斷的現象。先不論台電這個理由與預測合理不合理,單以台電自己的推估,自今年至102年為止,沒有一年的備轉容量率預估值是低於5%以下(見自由時報3月8日A3版的整理表格),明年的備轉容量率預估值還有13.1%,也就是還不會缺電,為何要以「明年起缺電」來恐嚇大眾,製造必須趕緊蓋電廠的輿論壓力?

氣候與能源: 
經濟: 

莫沈淪為失敗國家

近日包括行政院正副院長蘇貞昌與蔡英文以及經濟部長黃營杉,都相繼針對有無法通過環境影響評估之虞的投資案,對環保署表達關切,甚至要求經濟部官員協助廠商排除「投資障礙」。被點名的投資案包括中科后里基地、台塑大煉鋼廠、彰工電廠、機場捷運、還有國光石化等五大投資案,這些只注重經濟發展的首長們,眼中只見這五大投資案的龐大投資,竟將環評視為投資障礙,這種漠視體制、價值扭曲的短視思維,只會把國家帶往失敗之路。

我國長期以來的經濟發展模式,是以犧牲環境與普羅大眾的生活品質來換取的,這在去年由世界經濟論壇委託耶魯大學執行的環境永續性指數(ESI)的評比中,我國名列全球倒數第二,即可見一斑。經濟發展與環境永續不必然是互相衝突的,一些歐洲的先進國家如芬蘭即在經濟發展與環境永續上,皆名列前茅,而全球呈現兩者負相關的,則是我國最為明顯突出,這對主導經濟發展的財經部門而言,是非常可恥的紀錄。然而若環評可充分發揮為環境把關的效果,則這種不永續的經濟發展模式,是可以被矯正的。只是過往有許多環評委員放棄了專業與良知,而使環評淪為為開發行為背書的橡皮圖章。即使是現在,仍有些許環評委員,在產官學的包圍下,淪為開發單位的代言人。

環境與健康: 
經濟: 

加強我國的化學品管理

聯合國於2月4日至6日在杜拜舉行「化學品管理國際研討會」,會中包括來自百餘個國家的政府代表,以及環保與健康團體、跨政府組織、貿易協會,討論一個已醞釀三年的自願性協議,並在最後一天達成協議通過「國際化學品管理策略方法」(SAICM),並於隔日在同一地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委員會/全球部長級環境論壇上獲得150個國家的環境官員背書。

這份又稱杜拜宣言的自願性協議,包含三份主要文件,一為高層宣言,敘述為何要有此協議;二為政策策略大綱,敘述此協議的範圍、目標、與其它關鍵要素;三則為較為具體的全球行動方案,共有250個行動供政府、企業、環保團體等參考。雖然這分協議在美、澳、日、韓、加等國的阻擾下,功能已較原草案大為降低,然而鑒於全球的化學產業向發展中國家的擴張,而發展中國家多數在能力與財力的限制下致管理較為鬆散,且人民對化學品危害的意識較低,故這份協議仍將有助於發展中國家建置化學品管理的能力。

雖然環保署號稱我國的毒化物管理幾與先進國家同步,非一般發展中國家可比擬,然亦不妨參考杜拜宣言中的全球行動方案,了解我國在化學品管理上可以改進之處。比如該行動方案中建議各國政府可考慮採用類似美國「毒性物質排放清單」的「污染物排放與移動申報制度」,即是我國一直以涉及商業機密為由而不願採行的制度。

環境與健康: 
社會: 

欣然迎向高油價時代

京都議定書生效已將滿一年。回顧這一兩年來,石油價格大幅上漲,並正衝擊著世界經濟體;展望未來,高油價與三不五時的石油危機或將成為常態。因此近來連一直抗拒京都議定書的美國都宣稱將大幅降低對石油的依賴,而瑞典更是大膽宣布至2020年時將不再使用石油燃料。這種國際趨勢的變化,或許是對京都議定書生效滿週年最好的賀禮,也表示京都議定書或許即將功成身退,因為市場機制將促使各國不得不儘速擺脫對石油的依賴,而這種自發力量將遠大於議定書的約束力量。

環顧國內,去年環保界與產業界、經濟部還為了中油八輕與台塑大煉鋼廠等重大經濟開發環境破壞案是否應投資而爭執不休,雖然現下暫無結論,但此兩案若能懸崖勒馬,將來這兩大集團的大老闆們或許會感謝這些一窮二白的環保人士們。以往轉型為賣房地產的台糖,近來也忽然開竅考慮是否回過頭來種甘蔗以製成酒精來添加於汽油;而生質柴油的前景與錢景更是看翹,由廢食用油與植物提煉生質柴油將成為高成長的產業;而農委會農業試驗所也恰於最近改良成功高油質的向日葵,含油量為原來向日葵的兩倍。國內的能源市場在高油價的推動下,隱隱約約出現一絲絲改變的味道。

環境與健康: 
社會: 

擺脫石油上癮症

石油是現代經濟的重要資源,稱目前的經濟為石油經濟一點都不為過。不僅是汽機車等交通工具的燃料來自石油,所有含有塑膠的製品也來自石油。另外,還有許多化學品、藥品,其原料都是來自石油。要擺脫對石油的依賴,真是談何容易!

然而儘管並不容易,但我們卻不能不面對。石油已日漸枯竭,近來又在中國與印度等挾龐大人口極力追求與工業國家同等的物質生活水準時,石油的耗竭只會加速來臨。雖然石油藏量究竟還可供人類使用多少年,目前沒人可說得準,不過在許多產油國,包括美國,其石油產量已達高峰,無法再增產,所以石油預測公司PFC Energy於2004年曾發表一篇報告指出,全球石油生產跟不上需求的日子可能在2015年時就會來臨(有專家預期會更快)。

氣候與能源: 
經濟: 

黑色星期五 國土沈淪日

這一兩天國會的政治分贓,赤裸裸地暴露在國人面前,且變本加厲,連違法之提議都有「利委」提出,實令人嘆為觀止。尤其原本就應刪除、且在選前被在野立委譏為政治綁樁的八年八百億治水預算,在選後反被其加碼至1,416億,並在上個黑色星期五通過,使得這一天可稱為「國土沈淪日」,而今年將是「新造災運動元年」,如某位環保人士所言。

今日我國的河川之所以如此支離破碎,被水泥塗抹地面目全非,正是這些不問治水目的,只問私人利益的不當治水工程。這種假借名目大吸國庫之作法,讓河川兩旁的濕地一一消失,喪失了滯洪功能,更讓許多美好的濕地生態因此滅絕。同時,河川補充地下水的功能亦大幅減少,而不當的攔砂壩,更為土石流蓄積了彈藥。再加上集水區因不當開發所造成的水土保持破壞,河川的生命一一死亡,並成了折磨生靈的災難源頭,這其中尤以大甲溪與大漢溪為甚。這種種都違反了大眾的利益,而這卻是由我們納稅人的血汗錢所鋪陳出來的,真是令人情何以堪!

山林水土: 
社會: 

頁面

訂閱 RSS - 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