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守台灣 Taiwan Watch

關心環境 尊重生命 看守台灣 永續家園

部落格

八里羊肉戴奧辛污染事件的省思

繼去年彰化縣十一處養鴨場發生戴奧辛污染事件後,不到一年的時間,台北縣也發生了養羊場遭戴奧辛污染事件,戴奧辛污染發生的頻率隨著衛生署藥物食品檢驗局所啟動的「食品中戴奧辛背景值調查計劃」之進行,有持續增加的趨勢。國人似乎將面臨不斷爆發戴奧辛污染事件的威脅,因此對於政府部門與民眾之間,建立正確的戴奧辛污染認知與觀念,乃為處理污染後續事宜上,重要且影響互信基礎很重要的一環。

筆者提出下列淺見,提供各界參考:

1. 台北縣環保局局長鄧嘉基指出,焚化廠煙囪戴奧辛含量檢測的圖譜,與羊肉檢體的戴奧辛圖譜不同,因此排除八里焚化爐為本次事件的污染源。這種說法似乎還需要更多的科學驗證,方能辨明真相。羊肉檢體中的戴奧辛乃經過羊隻經年累月的新陳代謝,不斷的轉變後,方累積儲存於羊體中。換言之,任何一個戴奧辛排放源的圖譜,理論上均很難與該污染源的受體之戴奧辛圖譜相同。鄧局長可以從上風處的著眼點來辨證焚化廠是否為本案的主角,但是如果要以圖譜的論點來說明污染源,則就似乎有點牽強了。對於政府部門進行與民眾之間的風險溝通而言,誇大不實的陳述就犯了大忌,容易使民眾挑出毛病因而導致對於政府處理態度的不信任感。

南迴優先,台26線且慢!

北宜高速公路的通車再度引發花東居民對外交通的痛感,要求便捷交通成為大部分台東人的共同願望。最近因案被停工的台26線又被炒起,反對與贊成興建的兩派之間各說各話。到底花東交通政策有何準則可循?

筆者在台東生活十二年,與西台灣相比,難免感覺到對外交通的不便捷。南迴公路彎彎曲曲,暈車者受盡苦頭;兩、三年前東砂西運正酣時,在南迴公路上老是跟在緩慢的砂石車後面,令人很鬱卒;而近一、兩年來南迴公路每逢颱風必斷,修路再修路,記得兩年前暑假筆者邀嘉義農村親友搭遊覽車前來社區之旅,遊覽車司機的罵聲連連。要求一條堪稱穩定而順暢的連外公路不算過份吧!到底台東人還要等多久?

經濟: 

產業雞與台灣的未來

經續會討論促進產業升級條例修正案時,經濟部長黃營杉談及「養雞生蛋」理論,意即政府給予企業(雞)租稅獎勵扶持壯大後就會下蛋繳稅,為產業界的促產合理化。不過,台北大學黃世鑫教授認為政府花錢養的都是不會下蛋的公雞,政大財稅系曾巨威也說,政府養雞還是得花飼料錢,如果養了一隻不會下蛋的公雞,飼料錢就白花了;即使養的是母雞,養大了如不會下蛋,只是一味的減免稅捐,會侵蝕稅基的。也就是大家捐出的飼料錢換不回來而且還影響納稅的公平性。

其實不管台灣產業究竟是「公雞」還是「會不會下蛋的母雞」,大多數的優惠獎勵產業還有一個特性,就是特別會拉屎,而且是排放大量的有毒廢棄物、毒氣與毒廢液。這個特性對永續台灣環境的傷害不是短時間花錢就可以彌補回來的。政府對財團大企業總是特別的大方、特別的唯諾,不但獎勵促產減稅,而且只要企業主需要,就無不想盡辦法排除萬難得為他們爭取,甚至不重視人民的死活。

台灣鮭魚的演化

櫻鮭家族(Oncorhynchus masou complex)共有四個亞種,僅分布在環日本海和太平洋西岸的遠東地區。其中日本人俗稱為櫻鮭者,分布於沿日本海的亞洲大陸及日本東北部區域,其陸封型稱為山女魚。其次為石川氏鮭,分布於日本東部,亦有陸封型。琵琶鮭則為淡水陸封型鮭魚,僅存於日本的琵琶湖內。台灣陸封型鮭魚(Oncorhynchus masou formosanus)亦被歸類為櫻鮭家族的亞種,目前僅存於台灣大甲溪上游的七家灣溪及其支流。台灣為北半球鮭魚分布的最南限,台灣鮭魚在研究物種的生態、生物地理學及演化學上的重要性不言可喻。

台灣鮭魚雖然隸屬鉤吻鮭屬,但是台灣鮭魚性成熟後、雄種魚不會鉤吻。成魚始終保持著出生時的外型特徵(幼體成熟)。所以台灣鮭魚是「既無櫻花、又無鉤吻」的「櫻花鉤吻鮭」。我們最近發現台灣鮭魚特有的遺傳標記,可用來區別台灣鮭魚與其他的櫻鮭家族亞種。這些證據都顯示台灣鮭魚有其獨特性。

我們以分子(粒線體中rRNA基因及protein-coding gene)標記分析櫻鮭家族四個亞種,發現櫻鮭家族與虹鱒曾有共同的祖先,但兩者在太平洋鮭屬演化的早期即已各自演化成不同的物種。此外,我們推測台灣鮭魚與石川氏鮭魚的親緣較為接近而非山女魚。台灣鮭魚與日本亞種的分化時間約為距今十萬至四十五萬年前。

山林水土: 

建構台灣社會的「食物鏈」互信

過去農業社會時代,台灣人相互見面時的問候語為:「甲飽?」從某個程度來講,當時有得吃似乎是台灣人追求的人生目標。所以,如果有得吃而且能夠吃飽,在那個窮困的年代中已經是生活中最高的境界了。現在,人民的生活水準提高了非常多,過去的人所在意的是否吃得飽,在絕大多數的台灣人中已經不復存在了。現在的人所關心與介意的已經轉變為是否能夠吃的健康、吃的營養、以及吃的安全。

但是,在整體社會邁向繁榮與進步的過程中,最近幾年卻也發生了一些受人矚目的事件:包括狂牛症、禽流感、基因改造食品、鎘米污染事件、戴奧辛鴨蛋污染事件、食品添加防腐劑、高冷蔬菜殘留高濃度殺蟲劑、牡蠣中含高濃度的砷、死豬肉等,每個重大的事件皆與人類賴以維生的飲食連結起來。換言之,生活中的攝食行為所產生的健康風險,已經成為人類必須慎重面對的議題。

從社會學的觀點來看,吃的健康與安全之建構是人類互信的表現。要達到這樣的目標,食品的生產者與製造者要本於良心,管理的政府部門要盡心,如此消費者才能在消費的過程中買到安心,而社會也在這個過程中建立人與人間互信的基礎。一旦這種互信的關係遭受破壞,則社會將面臨嚴重的瓦解。因此,建立食品從生產到消費間互信的食物鏈關係,乃政府單位責無旁貸的工作。

環境與健康: 

營造沒有障礙的行走空間

日昨我在沙鹿火車站,看到一位六七十歲的阿伯,背著一個包包,手上還拖著一個行李箱。從剪票口到月台,要下一道樓梯,再上一道樓梯。他走的很艱辛,甚至把行李箱的把手拉斷了。我望著那一排階梯,想像如果有一道斜坡,或是有一個升降梯,就可以協助他走得更舒暢。

台灣的建築及空間,是非常不友善於坐輪椅、拿拐杖、扛行李、搬貨物、拖菜籃、推娃娃車的人。曾經有一位殘障聯盟的朋友告訴我,他搭乘火車,在台北車站上車沒問題。但是,他卻沒辦法到其他站下車出站,因為階梯沒辦法走;出站口又太窄,輪椅出不去。平時,我們一般手腳運用自如的人,可能無法體會輪椅族的辛苦。然而,社會進步的指標,不就是在於其是否只照顧到少數人的權利,還是能要提供更好的生活品質給每一個人民嗎?

走在人行道上,變電箱、郵筒、垃圾桶、電線桿、路燈、樹木等矗立在窄窄二、三公尺的空間裡。正常人走路時,都要小心不要撞到它們。但輪椅族的困難更大了,他們上不了人行道,因為沒有斜坡方便他們上下;即使上了人行道,往往被公家或私人的設備器材擋在路上,無法順利前進。於是,輪椅族都是走馬路,在車道上與摩托車、汽車爭道而行,險象環生。

社會: 

頁面

訂閱 RSS - 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