櫻鮭家族(Oncorhynchus masou complex)共有四個亞種,僅分布在環日本海和太平洋西岸的遠東地區。其中日本人俗稱為櫻鮭者,分布於沿日本海的亞洲大陸及日本東北部區域,其陸封型稱為山女魚。其次為石川氏鮭,分布於日本東部,亦有陸封型。琵琶鮭則為淡水陸封型鮭魚,僅存於日本的琵琶湖內。台灣陸封型鮭魚(Oncorhynchus masou formosanus)亦被歸類為櫻鮭家族的亞種,目前僅存於台灣大甲溪上游的七家灣溪及其支流。台灣為北半球鮭魚分布的最南限,台灣鮭魚在研究物種的生態、生物地理學及演化學上的重要性不言可喻。
台灣鮭魚雖然隸屬鉤吻鮭屬,但是台灣鮭魚性成熟後、雄種魚不會鉤吻。成魚始終保持著出生時的外型特徵(幼體成熟)。所以台灣鮭魚是「既無櫻花、又無鉤吻」的「櫻花鉤吻鮭」。我們最近發現台灣鮭魚特有的遺傳標記,可用來區別台灣鮭魚與其他的櫻鮭家族亞種。這些證據都顯示台灣鮭魚有其獨特性。
我們以分子(粒線體中rRNA基因及protein-coding gene)標記分析櫻鮭家族四個亞種,發現櫻鮭家族與虹鱒曾有共同的祖先,但兩者在太平洋鮭屬演化的早期即已各自演化成不同的物種。此外,我們推測台灣鮭魚與石川氏鮭魚的親緣較為接近而非山女魚。台灣鮭魚與日本亞種的分化時間約為距今十萬至四十五萬年前。
北方的櫻鮭家族的鮭魚於十萬年前的冰河期南下到台灣,卻因某種原因滯留台灣。為了適應台灣特有的環境,演化出獨立的亞種。因此,自1917 年日本人青木赳雄報導台灣有鮭鱒魚類、大島正滿(Oshima)與其指導教授美國魚類學專家喬登(Jordan)首次共同命名為Salmo formosanus;Salmo saramao; Oncorhynchus formosanus,邊克(Behnke)推論應訂為Oncorhynchus masou formosanus,直到1985年渡部正雄和林淵霖首次定名為Oncorhynchus masou formosanus。國際學術界咸認為若將在台灣發現的鮭魚,「去台灣化」稱為「櫻花鉤吻鮭」,就失去它的獨特性。
然而令人費解的是,在國內「台灣鮭魚」總是被譯為「櫻花鉤吻鮭」。國內官方報告或研究機構出版品中,台灣鮭魚仍誤冠以Oncorhynchus masou (Jordan et Oshima) 的學名或甚至誤植成Oncorhynchus masou formosanum。早年水產前輩鄧火土博士即主張以「台灣鮭魚」稱呼此台灣特有種,多位學者如楊鴻嘉、汪靜明、曾晴賢,亦均撰文建議將櫻花鉤吻鮭變更為台灣櫻鮭、台灣鮭魚或是台灣鱒。如此更能貼切的反映物種原本學名,和其學術地位及重要性。
物種常因趨同演化產生相似的外觀或具同功器官。國內有些人斷然臆測現存的台灣鮭魚為外流的養殖虹鱒,或說是日本人領台時將日本櫻鮭由日本移植過來,並妄言台灣鮭魚無保育價值。殊不知若無科學化的做生理、生態學等的研究,甚至藉助分子的分析,僅憑幾張照片、手繪圖,沒有第一手的研究數據是會做出荒謬的推論。
- 作者1:郭金泉,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 作者2:周以正,中華醫事學院。
- 發表日期:2006年7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