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目前仍在全力推動國光石化和台塑大煉鋼廠兩大投資案,並將之列為未來三年施政優先推動的「旗艦計畫」,這兩個計畫估計將增加排放2,300 萬公噸的溫室氣體,約佔台灣目前總排放量的10﹪,卻僅能增加全國 GDP 的1﹪。 不禁令人質疑,在地球暖化議題成為國際焦點的同時,行政院為何無視國內外壓力,執意推動這兩大投資案。
推動國光石化與台塑大煉鋼廠其實是延續十大建設的思維模式。1970年代的「十大建設」,是在1973年10月爆發的第一次石油危機的時代背景下,為了因應全球經濟不景氣與原物料價格飛漲,所推動的大型公共工程建設。十大建設有六項為交通建設,另外四項為核能電廠、大造船廠、大鋼鐵廠與石油化學工業。就整體評價而言,「十大建設」被視為相當成功地帶動臺灣的經濟發展,雖然其中仍有一些敗筆,如台中港與大造船廠;另外,「十大建設」還是有其負面的外部效應,例如中油高雄煉油廠所造成的環境污染問題。
由於「十大建設」的成功,之後的行政院長常把其當成施政仿傚的典範,如孫運璿的十二大建設、俞國華的十四大建設、郝柏村的六年國建,甚至到政黨輪替後游錫堃的新十大建設,或多或少都可以看到「十大建設」的影子。但在成效上和長期影響上,這些後續計畫都不具有十大建設的歷史意義。
目前的國光石化與台塑大煉鋼廠正是「十大建設」中大煉罁廠與石油化學工業的延續,這兩項建設生產的是製造業者所需要的鋼鐵與塑膠原料,可以降低國內工業對於國外原料的依存度。由於台灣過去的經濟發展是以出口導向的加工製造為主軸,因此,這兩項建設對於台灣在20世紀的經濟發展,有其不可抹滅的的貢獻。
行政院期待推動國光石化與台塑大煉鋼廠來帶動經濟的想法,是可以理解的。但是,21世紀的台灣,不同於當年的社經結構,過去憑藉在勤勞、廉價人力資源等條件的經濟競爭力,正在逐漸喪失中,製造工廠也大量外移;因此,不禁令人懷疑,延續出口導向的發展論述,能夠指引出台灣在21世紀的經濟出路嗎?
在十大建設的時代談環境衝擊,或許有一點曲高和寡;但在地球暖化危機已成國際焦點的21世紀,台灣的經濟政策還能忽視溫室氣體議題嗎?即使由經濟面向來看,出口導向的思維還會是經濟發展的解答嗎?行政院目前積極推動高耗能、高污染以生產產業用料的大型投資計畫,對台灣的經濟發展是利是弊,難道不應該進行更審慎的評估?因此,台灣最大的危機已不是經濟競爭力喪失的挑戰,而是我們的政治領袖還停留在「十大建設」時期的舊思維,如此怎能引領台灣接受新挑戰,創造新價值?
- 作者:沈弘文(看守台灣協會監事)。
- 發表日期:2007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