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守台灣 Taiwan Watch

關心環境 尊重生命 看守台灣 永續家園

部落格

體驗貓纜,等到秋高氣爽之際吧!

隨著貓纜的通車,貓纜的新聞就不曾間斷。通車的首日,郝龍斌與馬英九兩位前後任的台北市長在大批媒體的聚光下撘乘上新完成的纜車上,但是也就在鎂光燈的閃爍當中,貓纜毫不留情面的讓兩位市長在半空中停擺了9分鐘,貓纜的「凸槌」傳奇,也就在通車的首日中展開。

網路上流傳著提醒國人搭乘貓纜必須注意的「四不一沒有」,亦即「不能亂動、不能心急、不能怕熱、不能埋怨」,以及「沒有安全保障」。 雖然這是笑話,但是卻也很貼切的描繪出民眾搭乘貓纜的觀感。

纜車在眾多的交通運輸工具中,並不是屬於高科技的運輸系統。其在大眾運輸系統的發展上,應該已經累積相當多的經驗與know how。但是,貓空纜車卻在通車後,讓大家跌破眼鏡,三天兩頭就來一次停車當機。更在7月21日炎炎酷夏之際,爆發了通車以來最嚴重之非氣候因素的全面停擺事故。323位乘客在高達38.6度的艷陽之下,禁閉在貓纜的包廂中燒烤2個多小時。這個過程,讓社會大眾深刻的體會到台北市政府粗糙的施政品質。

在這麼高的事故發生頻率下,做為一個研究風險管理專業的我,不得不撰文提醒民眾注意下面幾件事情:

經濟: 

檢驗標準政治學

上個月底,台灣因為從狂牛症疫區美國進口帶骨牛肉,被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列為與美加同級的疫區,衛生署的官員先是批評只分疫區、非疫區,分級並不適當。而後強調通過進口的牛肉,是「經過科學評估與專業審查」的,接著說:「十五歲開始,每天吃一百零三公克,連續吃七十年,要到五百歲才會發病」。

前幾天美國進口的豬肉含有「瘦肉精」,也就是beta 乙型受體素,讓豬長期服用只長瘦肉不生肥肉,這次進口的豬肉有兩批被驗出含量零點一五到零點三ppb不等的瘦肉精。衛生署竟準備要會同農委會研商,以美國可以容許五十ppb,台灣完全禁止是不合理的,準備改變台灣的瘦肉精含量標準。並且說:「瘦肉精每天食用超過六十七微克,民眾才會有心悸情形,但一般不會吃到這麼高的量」。

無獨有偶的,不只肉類有台灣、美國檢驗標準不同調的問題,最近引起麵粉等民生物資價格飆漲的小麥存量不足(事實上全球暖化造成的乾旱是小麥價格上漲的關鍵因素),因為先後從美國進口的九千噸跟六千七百噸小麥,皆被驗出含有零點六四ppm的「馬拉松」農藥,被海關依超過標準扣留,不准進口。此時媒體皆以美國標準為八ppm,高分貝施壓政府應放寬標準,讓小麥順利進口,以免缺糧。美國在台協會、美國小麥工會與麵粉工業同業公會正在協商,即將放寬標準。

環境與健康: 

貓空纜車高高掛

貓空纜車七月四日風光上路,但是從開放試乘起,風波就不斷。機械部分遇到雷雨停擺、卡磁無法動彈、兩部車輛撞在一起、車廂為防墜落悶不通風等,是媒體捕捉的焦點。然而,更多的是來自當地居民的抱怨,為因應纜車通車帶來大量人潮,貓空地區全天候單行道,而且路邊紅線禁止臨停等交通管制措施,讓居民覺得出入不便,之前會勘還揚言,若不取消交管,將會讓纜車無法運行。

筆者大學時就讀政大,記得十幾年前,貓空喝茶正開始流行,不少政大學生假日都會去山上土雞城打工端盤子,我也是其中之一。當時的貓空每逢假日就大塞車,平日則空蕩蕩、冷清清。因為自行開車上山的人太多,市政府推動小10巴士,從木柵老街搭車上山,遠比自己開車順暢許多。還有許多山友,會選擇政大校園內的行健道、環山道,拾階而上,或經樟山寺禮佛、或走茶山古道、穿越茶園,邊運動邊談天,在山上快意喝茶,沐晚風而歸。安步當車,路過車陣,只覺得我們走路如風,揚長而去。

經濟: 

六輕,該如何罰?

台塑六輕由於用水超量,未能依照六輕四期環評變更審查結論的要求,於三年內將用水量降至其承諾的每日25.7萬噸,而於今年3月下旬遭環保署罰款700萬,並限期於今年6月30日改善。結果此改善期限一到,台塑仍無法完成改善,環保署原要依照環評法第23條規定辦理,即「屆期仍未改善者,得按日連續處罰,情節重大者,得由主管機關轉請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命其停止實施開發行為。」結果驚動了一心只想著選舉的總統府與行政院,而由行政院發言人出面表示,行政院「絕對不輕易對六輕採取重度罰款和停工,這麼做某種程度是不負責任的。」

山林水土: 
特定議題: 

穀賤傷農、地漲害農

白米炸彈客楊儒門終於獲得特赦,然而媒體除了吹捧一個新英雄,政府藉此移轉人民的不信任,但是農民的生活照顧仍然沒有受到正視。楊儒門在2003-2004年間,為抗議WTO稻米進口威脅農民生計,放置17次爆裂物震驚社會。事實上,加入WTO之前,台灣的農民的處境就一直沒有獲得重視,「以農養工」政策,用壓低農產品價格,來確保台灣的經濟奇蹟。

我們種田人向人家買東西,價錢由人出,一分都不能少;我們的農產品要出售,價錢也是隨人出,一分都不能多,這些現象,真是奇怪。……蔬菜價格時起時落,而且跌落時,通常跌到不需要任何成本似的,這已是十幾年來常見的現象。曾經聽到有人批評農民一窩蜂的風尚,可是,難道他們願意白費時間、力氣和成本嗎?他們怎有能力去做市場調查?誰來指導他們?這麼多年來,那麼多有關農業機構的人員,可曾有人真正在關心他們,可曾有人真正用心去設想,想出一套妥善的規劃來指導他們,使他們的打拼,能得到合理的利潤,使我們社會上的人力和資源,避免再這樣浪費?~吳晟,1984,《農婦》

經濟: 

戀戀鯨鯊--不如相忘於江湖

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莊子‧大宗師》

俗稱豆腐鯊的「鯨鯊」,在六月二十七日完全禁止販售,台灣終於依照國際華盛頓公約組織(CITES)紅皮書附錄二瀕危保育物種的規範,正式全面禁止捕殺、交易;台灣因為是少數仍在捕食鯨鯊的國家,因而被國際保育界以「惡島」稱之。然而在早期,鯨鯊並不是台灣飲食文化的一部份,以前沒人吃這種魚,漁民如果鏢到豆腐鯊都拿去填海,而且因為鯨鯊是海裡體型最龐大的魚類,漁民往往基於安全起見而避免鏢獲鯨鯊。

過去鯨鯊尚未成為消費對象之時,鯨鯊的價格非常低廉,一九八五年以前一尾數千公斤重的鯨鯊僅能賣得台幣5,500 ~ 8,200元,目前鯨鯊的價格是所有鯊魚中最昂貴的。一尾兩千公斤重的鯨鯊拍賣價格可達360,000元,而一尾一萬公斤較大的個體,則可賣到1,900,000元,平均一斤差不多300-400元,漁民開始特意鎖定鏢鯨鯊。因為市場經濟的鼓動,鯨鯊數量與體重明顯下降,一九八0年代中期,恆春地區的鏢漁業者,每年的春天在澎湖南方海域可鏢獲50 ~ 60尾的鯨鯊,而在過去的十年間漁獲量已明顯逐年下降至每年鏢獲10尾左右,在一九九四年及一九九五年每年的鏢獲尾數更不及10尾。

山林水土: 
經濟: 

頁面

訂閱 RSS - 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