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守台灣 Taiwan Watch

關心環境 尊重生命 看守台灣 永續家園

廢棄物

正視建築業的環境衝擊


地方政府為挹注財政收入,償還累累負債,同時為了地方派系或建商的利益,不惜假借公共利益之名推動區段徵收,粗暴徵收人民土地,這不公不義、惡形惡狀的行為,赤裸裸地呈現在苗栗大埔事件上。同時,政府為「彌補國家財政缺口」或「活化閒置土地」,大量標售「全民共有」的國有土地讓建商蓋豪宅,或者BOT給財團營利,如台東的美麗灣事件與日月潭的向山觀光旅館案。另外,都市更新政策,也成為房地產飆漲的推升動力。簡言之,目前政府的土地政策,已成為建商財團與地方派系逐利的幫手,過程中不僅違反社會公平正義,也帶來了巨大的環境衝擊。

建築業的環境衝擊必須受到正視。蓋一棟房子或進行任何營建工程,至少需要鋼筋、水泥和砂石。而光是生產或開採這幾項原料的行業所消耗的能源,就佔了我國能源總消耗量的10.6%,這還不計營建過程與運輸過程所消耗的能源。而製造鋼筋水泥所需的原料與燃料(如鐵礦、石灰石、砂石、煤礦)的開採,也是直接摧毀生態環境的兇手。

環境與健康: 
經濟: 
社會: 

垃圾費隨量徵收 成本也要公開透明


環保署近來放出消息,打算在雙北市試辦垃圾秤重刷卡收費的制度,讓垃圾費的徵收更趨於公平。沒想到這新聞一出來,民眾反彈聲浪立刻又讓環保署暫緩試辦。許多反對民眾認為,要丟垃圾必須花更久的時間,不但不便民,而且會影響交通,更增加政府的清除成本,包括人力與油錢。更有些民眾聽說秤重費率比垃圾袋還要貴,直言政府又在搶錢,同時圖利悠遊卡公司。

垃圾費要怎麼徵收,對於一個人口眾多的社會,確實是一道難題。以目前徵收方式,隨水費徵收是最方便,但卻是最不公平的制度。隨袋徵收雖然可以稍趨於公平,但是為了收費而必須製造新的垃圾袋,不見得環保。而秤重收費,則是最精準、最能符合「汙染者付費」原則的收費方式,但是可能得犧牲倒垃圾的便利性(其實若設計的好,這也未必;而且從另一方面來說,倒垃圾是一種汙染行為,不方便才會讓民眾想要減少垃圾,不是嗎?)。

環境與健康: 

難以承受的核災健康影響


在今年2月28日,也就是日本福島核災將屆兩週年之際,世界衛生組織發表了一篇健康風險報告,指稱在福島輻射污染最嚴重的前兩個地區,初估其第一年有效輻射劑量約為12-25豪西弗。在暴露劑量最高的地區,男嬰罹患血癌的終生風險將增加7%(與基線值比較);女嬰罹患乳癌的終生風險將增加6%;男嬰罹患所有實體癌的終生風險將增加4%;女嬰罹患甲狀腺癌的終生風險將增加高達70%。甲狀腺癌和輻射汙染的高度相關,從這些數據一覽無遺。不過,該報告又補充說,由於日本甲狀腺癌的基線風險很低,對女嬰而言,只有0.75%左右,因此在輻射污染最嚴重地區的女嬰,得甲狀腺癌的終生風險也不過增加到1.5%左右。

該報告指稱,由於輻射暴露和癌症終生風險的關係相當複雜,且與輻射劑量、暴露時年齡、性別和癌症部位有關,且該健康風險評估根據的科學知識是基於以前的輻射污染事件和經驗,不完全符合福島核災的暴露型態,因此這篇報告充滿了許多不確定性因素。儘管其聲稱已試圖避免低估,但這數字傳達的訊息似乎是,核災危害不過爾爾,大家不用恐懼。不過,事實呢?

氣候與能源: 

塑膠袋一塊錢 應該去哪裡?


上街買東西,結帳時店員說:要購物袋嗎?相信很多民眾此時才想到又忘了帶環保袋,而無奈地說要。只是您可曾想過,這一塊錢,到底去了哪裡?

環保署2002年推出限塑政策,規定速食業者、百貨業者、超市等不得免費提供塑膠袋,所以民眾付費買塑膠袋的錢,就只是直接進入販賣業者的口袋。環保署又為了避免被指控圖利業者,於是要求業者要用成本最接近一元,厚度達0.06公釐的塑膠袋。這些最終成為垃圾的塑膠袋看似數量減少,重量卻增加了,整體限塑效果並不佳,反而讓販賣業者樂不可支。

然而這失敗的限塑政策,其實只要納入環保署的四合一回收制度,問題就解決了。所謂四合一回收制度,乃結合生產者延伸責任的概念,規定經政府公告為應回收物(如寶特瓶)的製造業或輸入業者,要負責其產品廢棄後回收的責任。生產者要履行其回收責任,必須要按其產品銷售量或進口量,繳納一筆回收清除處理費到環保署的資源回收管理基金。然後環保署再根據廢棄產品的回收處理量,把從生產者手中收取過來的錢,補貼給回收、處理業者;於是這筆涵蓋收集、貯存、分類、運送、處理等成本的錢,就會透過市場機制,部份流向拾荒者以及政府清潔隊的口袋裡,而能夠結合社區民眾、地方政府、回收處理商的力量,促進資源的回收。

大企業應負更大社會責任,只是屁話?


在全球化的時代,企業規模愈趨擴大,其市場愈是無遠弗界,使用的社會及自然資源愈多,影響程度、幅度也愈為廣大,是超越國界、全球性的。當然競爭態勢也愈趨劇烈,但其獲利(若贏的話)也愈多,或短暫致富;而其危害――肇禍至國家、社會及個人,危及自然環境、勞工、百姓――也愈大。在這情形下,國家/政府便本然地需具有一種功能,要以其國家/社會政策,來制御不良大企業之為害或不當(非公平公義、非正當、甚至非法之)得利,期均富社會、照顧弱小。

觀近日一些新聞,常可見大企業的不當得利、不守法的現象,隨手捎來,可舉數例如下。

在板橋市的大同公司廠房,面積約2.6萬坪,原為工廠用地,經變更為住商用地,推案興建大樓,以每坪40萬元販售,雖已扣除捐地及公共設施,大同公司大致可獲利152億元(自由,2013.01.25,C1版)。這麼一大筆錢,又進了財團口袋。

環境與健康: 

丟教科書的故事



throwbook.jpg

每個學期末,總會有許多仍然嶄新的教科書被學子丟棄,成為回收場上以斤論價的廢紙。有個高中生看了不捨,希望推動教科書再使用,於是向老師提議,希望學校能夠規劃空間讓學生置放不再需要的教科書,供學弟妹們他日取用。但這樣良善的美意,卻一再被校方推托敷衍,單純而無助的他,不得已向我們求助,希望我們跟學校建議,或教他該怎麼行動。我們好奇的是,對學生提出的良善方案做出實質回應、解決確實必須解決的問題,這些學校應該發揮的功能,如果轉到環保團體上,那學校是否已然失職?

社會: 

頁面

環境與健康

山林水土

氣候與能源

社會

經濟

特定議題

訂閱 RSS - 廢棄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