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守台灣 Taiwan Watch

關心環境 尊重生命 看守台灣 永續家園

廢棄物

細分類回收站告訴我們的事(景美細分類回收站系列之三)

2020091409.jpg

 

前情提要:我們透過與公部門合作,成功在新店溪畔的景美回收站建立一個細分類回收空間,邀請到30位志工協助解說工作,還因為市議員引領的媒體曝光,使景美分隊的清潔隊員也終於肯定這項任務的價值,並感到與有榮焉。只是,細分類回收對資源回收大業有什麼意義,景美細分類回收站又告訴了我們哪些前所未知的事實呢?

資源回收裡的犧牲者

在參與設立細分類回收站之前數年,我們曾有幸獲得環保署邀請,參與縣市資源回收考核工作,實地了解一般民眾把回收物交給清潔隊之後就難以看到的情形,從而發現許多從環保年報數據裡頭發現不到的問題。

環境與健康: 

誰是社區回收行動的靈魂人物?(景美細分類回收站系列之二)

20091401.jpg

前情提要:細分類回收站要成功,必須要有管理專人向民眾解說及協助分類,我們原本希望提供看顧大門的清潔隊員教育訓練,讓他們承擔這項任務;但景美分隊的領班與分隊長不接受這樣的分工,他們說,看顧大門的清潔隊員雖然常常看似呆坐現場,其實很忙,不可能有時間向民眾解說如何細分類。分隊長說,這項工作必須由我們承擔,否則就不要試辦…。

就跟各縣市環保局代表一樣,地方清潔隊員也許有過太多與民眾互動的負面經驗,導致部份隊員非常不信任民眾對措施宣導的配合度,也不願意(或不知如何)多花時間溝通。例如景美回收站的陳分隊長,堅持我們的作法會造成民眾反彈。他說,他們常常被罵,並試著表演給我看。

就在我們交談之際,有位年輕媽媽手拿著乾淨塑膠袋和食品包裝袋,要丟到放乾淨塑膠袋的垃圾子車,陳分隊長就上前制止說,「妳那個不能丟進去!」這祈使句讓該民眾愣了一下,為什麼塑膠袋不能丟進去呢?於是傻在哪裡,不知所以。原來清潔隊只是向民眾傳達規定,沒有說明原委,如果民眾認為規定沒道理,可能就會吵起來,長久以來的挨罵經驗,累積成為他們的信念。

環境與健康: 

公私部門跨領域合作,可能嗎?(景美細分類回收站系列之一)

看守台灣協會辦公室座落在師大分部附近的小巷內,已有十餘年。這裡離新店溪很近,在河堤內有條可以讓人安安心心騎腳踏車、散步的河濱自行車道;在河堤與羅斯福路之間的區域,也有許多鄰近河堤的小公園,綠樹成蔭。

在新店溪旁水源快速道路的高架路下,有一個清潔隊收集及轉運垃圾的空間,也是台北市政府清潔隊景美分隊辦公、休息的場所。他們開放民眾把垃圾、廚餘及資源物拿過去,白天晚上都有提供服務,因此我們常會把垃圾帶過去。

由於長期關心垃圾議題,對垃圾源頭減量、分類回收很重視,因此一開始到這裡回收垃圾時,就很訝異他們的分類方式,雖然比派車出去沿線定點收集還細緻,但頂多也只是粗分類,尤其是以容器為主的「一般類」,除了玻璃瓶特別分出來外,其他材質全都混在一起。曾建議在場清潔人員,應該多擺幾個籃子,讓民眾順手把資源物依材質之不同分開來,但他們也只是笑笑,說丟在一起就可以了。

2020091402.jpg

景美分隊清潔車上的圖示

環境與健康: 

學甲爐渣 環保吃案?亂丟爐渣只輕罰六千元?

日期: 
2020/09/03 (週四)

環保團體聯合新聞稿

20200903.jpg

台南學甲爐渣案引發關注,立委陳椒華繼上月28日到學甲現勘後,3日再於立法院與環保團體台南社大及看守台灣協會聯合舉辦記者會,強調數十萬噸爐渣違法填埋農地是惡行重大的環保犯罪,竟僅輕罰6000元,惹怒鄉民與鄉親,甚至新案迄今還未開罰,質疑台南環保局吃案包庇,要求環保署再次開挖遭填爐渣的農地和工業區,採樣及檢驗重金屬全量。

中華醫事大學護理系副教授黃煥彰抨擊廢棄物清理法第46條為超級恐龍條款,「致污染環境」五字反而成為環保犯罪的脫罪保護傘,只要取巧未超標即無法引用此條,可免去刑責,因此要求修法刪除。記者會邀集台南市環保局、環保署、農委會和工業局等相關單位說明,以釐清疑點、爭點和責任。

環境與健康: 
社會: 
特定議題: 

從鍇霖案看事業廢棄物管理機制須補強之處

20200901-theme.png

8%的清理率

台灣2019年事業廢棄物申報產生量約1,984萬公噸(不含剩餘土石方、污染土壤),其中88.5%來自工業。事業廢棄物高達84%以再利用方式處理,廢棄物搖身一變為產品,其中卻有不明數量循環到農地與魚塭,日積月累下,一步步蠶食我國乾淨土壤、糧食生產用地,危及食安!2020年7月3日環保署對天下雜誌報導做如下回應:

「近五年來各地環保機關通力合作,完成全台71處非法棄置場址廢棄物移除工作;此外透過檢、警、環合作,近五年查緝869件非法棄置行為並移送地檢署,有效打擊不法。……

環境與健康: 
社會: 

事業廢棄物管理失控如何補破網?

日期: 
2020/08/10 (週一)

【環保團體聯合新聞稿】

20200810095116525274.jpgg

台灣2019年事業廢棄物申報產生量約1,984萬公噸(不含剩餘土石方、污染土壤),其中88.5%來自工業。事業廢棄物高達84%以再利用方式處理,廢棄物搖身一變為產品,其中卻有不明數量循環到農地與魚塭,日積月累下,一步步蠶食我國乾淨土壤、糧食生產用地,危及食安!為此,時代力量陳椒華委員與環保團體聯合召開記者會,討論政府應如何補破網,避免我國事業廢棄物管理走向失控懸崖!

頁面

環境與健康

山林水土

氣候與能源

社會

經濟

特定議題

訂閱 RSS - 廢棄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