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守台灣 Taiwan Watch

關心環境 尊重生命 看守台灣 永續家園

公民社會

換了交通工具就可換了腦袋看見美麗世界

6月敦化北路民權民生段自行車專用道開通以來,各界對於這條強調「生活通勤、單車路權、綠色交通」的精神所做的設施褒貶不一。這條位於敦化南北路的自行車專用道,串連松山機場、小巨蛋、敦南、公館及信義等商圈,南北再接上新店溪、基隆河自行車道系統,利用原有的道路側溝空間及取消停車空間畫出2公尺的自行車道,為確保自行車路權不至於被闖入,在不分享路權的路段以路緣石實體分隔。

最直接的質疑來自於沿途停車、臨停需求的汽機車。比如接送小孩的敦化國小家長接送區、公車停靠區甚至計程車或轎車臨停,臨停佔據一個車道,乘客必須跨越單車道上下車;在設有機車灣的停車區,機車會橫越自行車道進出。簡單來說,就是路權會共用的地方,爭議最大。目前台北市政府也做出一些讓步,在設計上打掉路緣石、紅線改黃線容許臨停等方式進行調整。

經濟: 
社會: 

抉擇

有沒有人不曾說謊,也許有,不過我不曾見過,而且我也不相信;有沒有人不曾做錯事,也許有,不過我不曾見過,而且我也不相信。

做錯事了,經由告解、懺悔來贖罪,除了寬解壓力外,也告誡著自己不可再犯錯。做錯事,被發現了,不承認,就只好用謊言來掩飾;再來就是編造另一個謊言來掩飾原來的謊言,一直不斷下去,終致被揭穿;不過大多是無疾而終。原因在於我們早就習慣這個爾諛我詐的世界,大部分的人都是無奈的自我調侃一番!

謊言如果僅是為自己負責,影響有限;如果要為大眾負責,那就不可輕忽,因為「眾人之事」就是「政治」了。夠俗!竟然將政治扯了出來。原因無他,因為現在眾人之事總是在大小廟堂裡解決,未親臨其境的人總是霧裡看花,事後的發展如未能如當時所言般,有「智慧」的政治人物們總是框上「美麗」或「善意」的謊言,來圓其不知是懷有私衷還是惡意或善意的初始,但從不說那是錯的,只願承認大環境改變,超出預料吧!結果是多數人越來越窮、環境越來越差、人與人的互信越來越低、大家越來越冷漠,而那些人不是變成了肥貓就是高官顯要了。這是不是很熟悉的台灣呢?

釐清環評專家會議的真相

過去三年來由於有許多重大開發破壞案,屢屢於環評過程中受到環保團體與在地居民的強力反對,由於這些環評案對環境與社會公平正義以及對少數財團經濟私利均有重大影響之虞,因此即使是參與這些案子的審查委員之間也因持不同立場而有重大爭議。為釐清真相,因此使得環評案一拖再拖,而使得那些即欲進行開發破壞的利益相關者急著跳腳,而藉由其政治管道對環評程序施予極大的壓力。即使後來換了一批委員,而使得持「環境可因經濟而妥協」之立場的委員變多了,但在舊政府最後一任環保署長要求環評應採取共識決的情況下,這些重大開發破壞案的環評,在實際上不應通過又不敢毅然否決下,仍無實質進展。

不過,新政府上任後,卻火速通過了違背其「節能減碳」政見的中龍鋼鐵環評案,而遭到環保團體強烈的批評。新任署長為減少環評爭議,因此於今年9月底在與環保團體的座談會上提出「專家會議」的想法,即針對有重大爭議的環評案件,在環評專案小組決議之前,另召開專家會議,由持不同立場的利害相關者各推派其信任的學者專家,釐清事實真相(即開發案的風險與利益),再由環評委員主導的專案小組草擬環評決議,送交環評大會決議。

環境與健康: 
經濟: 
社會: 

無奈 台灣

上週五(11/28)走過總統府旁的襄陽路,突然間雙腳定住了;總統府降旗的國歌揚起,腦海深處早期烙下的「聞國歌應肅立」的教條,已成為不需思考的反射動作。然而行人依然前行,行車依然從中華民國總統府前急馳而過,撲向抵禦「經濟蕭條」的戰場;除了執行公務的憲兵同志外,可能連總統府內的人員又有誰去關心位居「神殿」的執政者所誓言捍衛的中華民國國號和國旗?既然公權力可以公然撕毀國旗,保護別國的五星旗,我還得「奉行」烙印在腦海深處的遠古教條?無奈,還是走吧!否則成了街頭食古不化的看板了。

經過博物館館前路口時,擠滿兩旁路邊的SNG採訪車,以及一大群搜尋獵物的記者,空氣中充斥著嗜血亢奮的氣氛。當執政者的政見只不過是「競選口號」,或是不在其法定任期的「8年」兌現的支票時,再加上毫無「偵查不公開」認知的檢調機關,及不顧輿論倫理的媒體;這些事實湊合成麻痹民眾的社會現實,台灣要能從經濟海嘯的漩渦中突圍,難了!

夜幕低垂,遠處朦朧中台北市政府大樓前兩座突兀的白色物體吸引著目光,記憶裡這座建築物不曾有過這種印象。隨著目光的焦點,走到白色物體的前面,哦!原來是中國的古老印記:鎮邪石獅。猛然間,一幕幕中國政府機構建築物前一模一樣的雕像在腦海中閃現,我該不會穿越時空去到了中國的領土吧!

環境與健康: 
社會: 

由權力三面向來解析警民衝突

陳雲林來台,發生了嚴重警民衝突事件,一群大學生也發起了靜坐抗議活動,從十一月六日開始,在行政院前靜坐。為了表達對於他們訴求的認同,我和一些朋友也參加了學生的靜坐。隔天傍晚,我們在行政院門口被抬上了警備車,這是我生平的第一次經驗,相信其他參與者大概也都與我一樣。為什麼我和許多朋友要參加這一次的抗議活動?它不是一個「非法」的集會嗎?知識份子應當是相當「理性」的,怎麼會去參加非法的集會呢?我以為經由權力三個面向的解析,可以讓我們更清楚的來掌握整個事件的全貌,並瞭解問題的核心。

權力第一個面向假定所有民眾都具有公平參與的權力,民眾倘若有著不滿,可以由個人直接來表達,或是透過他們所選出的民意代表,來代為表示意見,因此,社會上每一個人都有平等的參與機會,沒有人會被排除在外。既然如此,那麼民眾就不應走上街頭,甚至於與警察有所對抗。另外,權力的第一個面向也特別強調,在權力的運作過程中,我們所要著重的僅是在於那些看得見的行為(如警民流血衝突),至於那些看不見的制度結構及意識型態都不是要考量的對象。

留空間給子孫

前陣子友人攜二幼女邀我一起外出同遊。我們於傍晚時來到了政大校園,那兩個小女孩在見了偌大的操場後,興奮地繞了好幾圈,遲遲不肯回家。雖吾不復童稚已多年,但我可以感受到她們應是平常遊玩的空間過於綁手綁腳,太過束縛所致。看到她們愉悅的笑容,不禁心裡也有點為現在的小孩覺得可悲。

現在的交通政策不當,造成私車過多,車水馬龍的都市空間,使得現代人不僅要撥空溜狗,更要陪小孩出外遊玩,時時得注意小孩的安危;值此同時,我們的自然資源也急遽消失:如河流死亡、海岸被工業區包圍、山坡地過度開發、田園荒廢進而蓋起大樓或者被非法掩埋廢棄物、森林漸漸消失換來沒有水土保持功能的高冷蔬菜等經濟作物、地下水位下降、食物受到污染、生態多樣性喪失…。捫心自問,我們所能留給子孫的已經不多,但卻還是有人要得更多!

頁面

環境與健康

山林水土

氣候與能源

社會

經濟

特定議題

訂閱 RSS - 公民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