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守台灣 Taiwan Watch

關心環境 尊重生命 看守台灣 永續家園

公民社會

我的通識教育理念



何謂通識?個人認為通識就是普通常識,通識教育的每一堂課必需是一場完整且動人的演講課,而且教學的語言必需通俗化,要讓從國小學童至 八旬老翁都聽得懂。 好的通識教育是一輩子的準備,所以教師每天都要準備課程。故每個學校核心通識的老師必需專職化、並長期參與NGO組織,能貼近真實的世界,並具有挺身而出 的勇氣,以作為學生之表帥。通識教育應如哈佛大學新的通識課程,能提升學生公民參與的程度、有效因應社會變化與深切了解一言一行背後的道德意義。

通識教育的目標應教育學生先成為人,再成為公民,最後才是在專職服務的素養。未來公民將被期待以公正無私的原則作為其公共行為的準則, 這樣的認知與實踐能力能落實於大學教育中,是台灣未來社會的希望,這也才是評鑑一所大學最好的依據。

環境價值的建立需要全民的環境教育

環境議題已經是全球性、全國性議題有一段時間了,但是在過去二十年的環境運動下,台灣社會在面對環境議題所展現的大體氛圍似乎沒有得到根本性的改變,而在觀念上將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二元對立的現象,也依然存在。這種令人憂慮的現象,可以從新近的發展上很容易的得到印證。

從三月日本爆發核災到今天,短短幾個月內,經歷了核能問題的爭議、浮濫徵收土地問題的延燒,到水資源與國光石化抗爭等涉及國土、環境的重大事件,社會上也因而充滿各種論述。然而在這些說法中,有一個值得一提的典型論述,那就是可以看到工業界人士說國光事件的結果是在打壓產業;而這個社會跟輿論界又有去處理這些論述與環保團體論述間何者較為合理嗎?
這個疑問的提出在於,社會與輿論界(尤其是新聞媒體)對不同論述的評論與反應,其實是社會(環境)教育的一環,而社會上對不同論述的選擇,正顯示這個社會是否有能力真正面對環境與經濟議題,以及社會共識形成的過程。

經濟: 

如果復活節島上有環保團體

2010年在寒冷的跨年與假期中來臨,透過年度十大環境新聞票選活動,提醒我們回顧2009年的重要環境事件,也希望藉此能避免重新犯同樣的謬誤,減少災難。從環境民主的角度來看,2009年或許是最壞的年代,也是最好的年代。

列出去年影響台灣最大的環境事件,或許就是殷鑑不遠的八八水災,短短三天南部降雨量超過年平均雨量,創下歷史新高,顯見消耗能源的生活方式,已經直接使生在島國的我們變成極端氣候的難民。而臺灣在去年底的哥本哈根會議上,也創下參與人數最多的記錄,可惜仍因非「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締約國,無法參與這個決定「後京都」秩序的正式閉門會議。

從政府與非政府組織聯手參與COP15的新聞,轉到國內的與抗暖化相關的新聞上,卻可發現,在重要的氣候變遷議題上,政府決策跟哥本哈根會議的結果一樣,一事無成。政府一方面對於減碳三法、開徵能源稅等重要的抗暖政策態度猶豫不決,另一方面卻展現強烈決心極力推動高污染、高碳排的重大開發案,例如中科四期、國光石化。由此展望2010年的趨勢,我國二氧化碳成長率仍將續創新高,環境災難將成為常態,科學家甚至預測2037年台北湖將重現,沿海低窪國土將沈入海底。

社會: 

頁面

環境與健康

山林水土

氣候與能源

社會

經濟

特定議題

訂閱 RSS - 公民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