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復活節島上有環保團體
2010年在寒冷的跨年與假期中來臨,透過年度十大環境新聞票選活動,提醒我們回顧2009年的重要環境事件,也希望藉此能避免重新犯同樣的謬誤,減少災難。從環境民主的角度來看,2009年或許是最壞的年代,也是最好的年代。
列出去年影響台灣最大的環境事件,或許就是殷鑑不遠的八八水災,短短三天南部降雨量超過年平均雨量,創下歷史新高,顯見消耗能源的生活方式,已經直接使生在島國的我們變成極端氣候的難民。而臺灣在去年底的哥本哈根會議上,也創下參與人數最多的記錄,可惜仍因非「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締約國,無法參與這個決定「後京都」秩序的正式閉門會議。
從政府與非政府組織聯手參與COP15的新聞,轉到國內的與抗暖化相關的新聞上,卻可發現,在重要的氣候變遷議題上,政府決策跟哥本哈根會議的結果一樣,一事無成。政府一方面對於減碳三法、開徵能源稅等重要的抗暖政策態度猶豫不決,另一方面卻展現強烈決心極力推動高污染、高碳排的重大開發案,例如中科四期、國光石化。由此展望2010年的趨勢,我國二氧化碳成長率仍將續創新高,環境災難將成為常態,科學家甚至預測2037年台北湖將重現,沿海低窪國土將沈入海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