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守台灣 Taiwan Watch

關心環境 尊重生命 看守台灣 永續家園

公民社會

民眾有權知道所處環境的風險

近日台中欣晃化工廠大火,令許多週遭的市民感到震驚、恐慌。欣晃化工廠裡存放的亞硝酸鈉,在超過其燃點的火舌高溫下,串串引爆。廠裡還存放了什麼其他有害物質,除了市民不知道,就是前來救火的消防隊,也必須仰賴勞委會、環保署、或工業局等相關單位提供資料,更不用說急著報導的媒體了。這是在大火的威脅下,人們方才意識到資訊的不足,但平常當我們經過類似欣晃公司的工廠,除了會耳聞機械運轉的吵雜聲外,偶而也會聞到一股或淡或濃的異味。那時我們除了快步走開外,會不會想知道那味道對我們有什麼危害?從哪裡可以取得這樣的資料?

在國土規劃不良、環評沒有把關、許多工廠不遵守環保法規的情況下,其實許多民眾生活週遭存在著類似欣晃公司這樣的未爆彈,這些工廠使用著有毒與危險物質,甚至偷偷地將含有這些有害物質的廢水、廢氣、廢棄物任意排放或棄置。在資訊不足的情況下,民眾即使看到河川變色、聞到異味,仍無由判斷是那家工廠所作所為;即使知道,也無由了解自己或環境正遭到那些化學物質的危害,危害的等級如何?更可怕的是有些有毒物質是無色無味的,民眾根本不知道自己正身處高度風險中,比如這次戴奧辛鴨蛋事件中的台灣鋼聯公司所排放的世紀劇毒戴奧辛,就是無色無味,要不是衛生署檢驗到那些鴨蛋含有過高的戴奧辛,台灣鋼聯的污染排放可能還會持續幾年。

環境與健康: 

環評 夢魘?投資 回饋?

近來兩則關於中油八輕與台塑大煉鋼廠投資案的新聞映入眼簾,相當刺眼。一則標題為「環評 石化業夢魘」,是以開發單位的立場寫的,另一則標題為「中油台塑擬赴雲林設廠 縣府要求敲定回饋內容」,則是報導縣府對這兩個開發案的心態。

任何的開發案,如果是對環境有影響之虞的,按理均需經過環境影響評估,「以減輕對環境造成不良之影響,藉以達到環境保護之目的。」任何投資開發行為對經濟體固然會帶來利益,然而這利益可能是短暫的,尤其當其以犧牲環境來換取開發利益時。而環境是生存的根本,當生態環境失去其維持人類生存的功能後,再繁榮的經濟體也將毀於一旦。因此環評實是民主社會能夠永續發展的一個重要濾網,透過此過濾掉對環境不利的開發案,同時可讓業者不浪擲手上資金,這是對所有利益相關者皆有利的程序,為何視之為夢壓呢?若所有業者皆如中油台塑為了追逐短暫利益而規避環評,那才是全民的夢魘!

逐利的業者將環評視為夢魘不稀奇,可悲的是連媒體、政府都跟著起舞。中油與台塑的這兩個開發案,規模龐大,需要耗費相當的能源、水資源,同時將產生大量的廢棄物、廢氣與廢水,更需要大量的土地而破壞沿海的寶貴生態環境。然而當廠商拜會政府時,卻只見縣長談的是要求廠商做好回饋,縣議員要求談清楚稅收分配,對於縣內環境是否能夠負荷如此龐大的投資案,卻毫無言及。這些政府首長與民代,已經淪為販土求榮者的幫兇。

環境與健康: 

生態系破壞後

夜深人靜時,若靜下心來仔細思考一下,人類文明發展的功過,或許會得到功過參半的結論。不可諱言的是,人類文明發展至今,在物質與某些精神生活的層面,確實大幅提昇了不少;然而同樣不可諱言的是,這些成就付出了極大的代價,甚至危害到我們子子孫孫賴以生存的基礎:健全的生態和環境。難怪日本公共電視台(NHK)數年前製作了一部「地球生命史」的影片,沉痛地下了一個結論:人類文明的發展是建立在生態、環境的破壞上。

我們再來看看,世界各國政府的決策中,總是把經濟發展列為首選,生態、環境注定被當成次要的問題來看待。舉凡美國政府一直延滯簽署「京都議定書」,以及我國政府面對快速增加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不僅沒有具體的因應政策方案,還執意推動高耗能高排放的台塑大煉鋼廠與中油八輕,都是活生生的例證。

目前,全球面對的生存問題: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人口膨脹與糧食短缺、資源與能源耗竭、廢棄物氾濫、永續發展受阻,已到了世人不能再以鴕鳥心態而足以解決的地步。相信唯有世人共同面對,一起思考解決的方案,坦誠合作執行,才能在這緊要的轉捩點,導正人類文明的軌跡,朝向永續發展的方向繼續前進。

山林水土: 
社會: 

快樂與希望?

桃園平鎮市公所的掩埋場,二十餘年來操作不善,而長期侵害附近一戶離掩埋場一百公尺不到的鍾姓人家。先是掩埋場未按照規定消毒與覆土,導致臭味四逸、蚊蟲飛舞;後又於年限已到的早期掩埋區(甲區)上設立一小型焚化廠,臭氣沖天,斷斷續續操作近十年;在焚化廠因操作不善被環署要求關廠後不久,位於內壢的桃南焚化廠也開始營運,桃園縣政府要求各鄉鎮依其垃圾量攤回一定比例的灰渣,平鎮市公所於是將灰渣棄置在最新的掩埋區(丙區)上,且堆置成山,微細的灰渣隨風飄散,造成鍾家家中經常灰塵遍佈;而丙區也是租用農地的非法掩埋場。以上幾項操作不善所造成的臭氣與灰塵,均對鍾家的呼吸器官有相當不良的影響,且因屢屢陳情卻得不到改善,而於近年罹患憂鬱症。

鍾家曾於88年8月12日依公害糾紛處理法申請調處,調處不成後送至環署裁決,而被環署認定平鎮市公所垃圾處理行為確有不當,並已造成鍾家精神上的損害,而裁決平鎮市公所應賠償鍾姓人家精神損失。然平鎮市公所不僅不反省自己身為地方父母官,對百姓權益有照顧之責,反而循公害糾紛處理法第三十九條,對鍾家提起告訴,要求確認環署所裁決的損害賠償請求權不存在。該案一審雖遭地方法院駁回,然二審與三審時,卻被高等法院與最高法院判定,平鎮市公所垃圾處理所造成的公害,雖然導致鍾家在精神上受有損害,然86年前的部分亦已罹於時效而消滅,致使長年受害的鍾家只能領取14%不到的賠償金。

環境與健康: 

民眾監督的必要性

世界經濟論壇公佈了全球146個國家的環境永續指標(ESI)評比,我國「有幸」以得分32.7名列倒數第二名, 僅高於敬陪末座的北韓。這報告真的令我們啼笑皆非,我們慶幸沒有獲得倒數第一名,悲的是我們的經濟奇蹟竟然是以犧牲環境所換來的「不義之財」。讓我們看看亞洲鄰國的排名,日本30、馬來西亞38、泰國73、印尼75、斯里蘭卡79、印度101、孟加拉114、南韓122、菲律賓126、越南127、巴基斯坦131、中國133,難道不令我們汗顏?

其實在五類指標中,我國在「社會和機構性能力」上還得分69.4名列前25名,成績傲人;然而在「環境系統」(得分17.5,排名146)及「減低環境負荷」(得分24.9,排名144)兩項,敬陪末座,而「降低人類負荷」(得分24.4,排名124),也吊車尾。從類別的得分和排名上,我們可以看出其實我國是有能力做好,只是人謀不臧。再者也突顯了民間力量的不足,無以導正和監督施政方向和品質,也有待民間力量的整合和強化。值此內閣更替,政務官人事的安排,籲請新閣揆深思。

該拼環境了!

在內閣重組之際,位於瑞士日內瓦的「世紀經濟論壇」公佈了其委由「耶魯大學環境法律與政策中心」執行的2005年「環境永續性指數」(ESI)排行評比,台灣在146個參與評比的國家中,名列倒數第二。消息傳來,只見經建會忙著出面消毒,認為「ESI發佈時間不固定,且台灣因為國際現實處境,有關對國際公約簽署及國際參與部分,得不到分數,對台灣嚴重不公平。」將台灣環境品質的低劣一句話就推給國際處境的艱難,官方這種推委卸責、缺乏自省的制約性表現,著實令人感到遺憾。

在這份厚達408頁的評估報告中,蒐集了146個國家的76種參數,並將之分類衍化成21種指標,然後再將這21種指標歸納成5個環境永續性的構成要素,分別是:環境系統(的健康程度)、降低環境壓力、降低人類脆弱性、社會與機構的能力、以及全球的環境管理。構成要素的分數從0到100分,台灣除了在「社會與機構的能力」一項及格,其餘均不及格,其中在攸關環境品質的前三項中排名均為倒數,且「環境系統」為最後一名。

頁面

環境與健康

山林水土

氣候與能源

社會

經濟

特定議題

訂閱 RSS - 公民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