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守台灣 Taiwan Watch

關心環境 尊重生命 看守台灣 永續家園

環評

反對濱南工業區開發案

1993年6月,燁隆集團與東帝士集團分別提出「鋼鐵城」與「七輕石化煉油廠」計畫, 1994年12月5日合流遞送《濱南工業區開發計畫可行性規劃報告》及《濱南工業區開發計畫環境說明書》,正式啟動「濱南工業區開發計畫」,準備在七股潟湖與沿海地區填海造陸,開發七輕石化煉油廠、大煉鋼廠與工業港。1999年12月17日下午2時30分召開的環境影響評估審查委員會第66次會議中,以臨時提案方式有條件通過環境影響評估審查。

2000年5月,政黨輪替後,「濱南工業區開發計畫」並沒有停下來,而持續進行後續的環評報告書定稿與工業區土地變更程序。6年後,2006年1月19日,環保署依《環境影響評估法》第十三條第三項規定公告《濱南工業區開發計畫環境影響評估報告書》審查結論及《環境影響評估報告書》摘要,結束「濱南工業區開發計畫」的環評程序,依法轉入內政部區域計畫委員會。2006年11月9日內政部區域計畫委員會,決議退回濱南案。由於業者不服上訴裁定展開行政訴訟,後經行政訴訟庭判決內政部敗訴,於是濱南工業區開發案又死灰復燃。

環保團體堅決反對濱南工業區開發的理由

環境與健康: 
山林水土: 
經濟: 

漠視頭家生活權利的政府污染管理

高雄縣大發工業區於去年(2008年)12月份發生四次臭氣污染事件,讓位於當地的潮寮國中、小的多名師生,因身體不適集體送醫,而引起全國關注。然而事發至今,環保署與縣政府尚無法找出污染元兇,而受害的師生們反要暫遷他校上課;憤怒的居民揚言要政府賠償,而環保署、縣政府與工業局卻上演著互踢皮球的戲碼。令人憂心的是,這種找不到污染源的污染事件,在不肖廠商意圖以成本外部化的方式因應將長達數年的全球經濟風暴,而政府公權力卻無法發揮效能下,將一再地發生。

這些事件突顯了環保單位不僅無能評估長期低濃度的污染風險,也無法掌控短期高濃度的污染來源;不僅常常無法將散落於農業區或住宅區的污染工廠繩之以法,也無法好好管理工廠集中群聚的工業區;不僅無法預防污染於事先,也無能查緝污染於事後。這些公權力的不彰,固然有部份是因為環境污染事件的查證原本就複雜,困難度較高,但是管理制度在拼經濟思維下所受到的扭曲,才是主因。

首先,是工業局的有權無責。以輔導工業發展為本位的工業局,對於其所設置的工業區,握有核准進駐廠商之空污與水污設置許可與操作許可的權力,可是當有廠商未依法排放時,查證的責任卻在環保單位;而且工業局執行這許可權力的目的,在於提升行政效率而非預防或減輕污染;儘管環保應是工業區管理的重點,但其始終非身為工業區主管機關的工業局的優先考量,而以單薄的人力來應付環保業務。

社會: 

釐清環評專家會議的真相

過去三年來由於有許多重大開發破壞案,屢屢於環評過程中受到環保團體與在地居民的強力反對,由於這些環評案對環境與社會公平正義以及對少數財團經濟私利均有重大影響之虞,因此即使是參與這些案子的審查委員之間也因持不同立場而有重大爭議。為釐清真相,因此使得環評案一拖再拖,而使得那些即欲進行開發破壞的利益相關者急著跳腳,而藉由其政治管道對環評程序施予極大的壓力。即使後來換了一批委員,而使得持「環境可因經濟而妥協」之立場的委員變多了,但在舊政府最後一任環保署長要求環評應採取共識決的情況下,這些重大開發破壞案的環評,在實際上不應通過又不敢毅然否決下,仍無實質進展。

不過,新政府上任後,卻火速通過了違背其「節能減碳」政見的中龍鋼鐵環評案,而遭到環保團體強烈的批評。新任署長為減少環評爭議,因此於今年9月底在與環保團體的座談會上提出「專家會議」的想法,即針對有重大爭議的環評案件,在環評專案小組決議之前,另召開專家會議,由持不同立場的利害相關者各推派其信任的學者專家,釐清事實真相(即開發案的風險與利益),再由環評委員主導的專案小組草擬環評決議,送交環評大會決議。

環境與健康: 
經濟: 
社會: 

理性專業vs形式環評-----兼覆環保署的覆文

12月17日早上九點,再次代表地球公民協會出席林園三輕場更新案環評的健康風險評估專家會議。會議中,本文作者特別針對環保署在回覆「環評草菅科學與人命」一文中,「台灣中油股份有限公司三輕更新計畫環境影響說明書尚未通過環評審查」這一點,提出程序問題;既然環評尚未通過,則應該等這個案的健康風險評估報告出來後,再進行健康風險評估報告審查,才能釐清三輕林園石化廠更新運轉後是否對其鄰近民眾健康造成危害。

會議主席與綜計處處長針對這個提案的答覆為:這個環評案在環評小組會議既已作成有條件通過的決議,在環評大會中,委員們對這個案對其周遭居民潛在健康影響有虞慮,退回環評小組,經小組決議專家會議只能針對健康風險評估計劃書進行審查並提出建議,讓計劃書修正後通過。

所以在環保署的回覆文中,談到此案環評尚未通過,專家會議是為解決爭議議題等的說法,只代表著一種形式上的程序正義。本文作者與另一位被推薦出席的專家的實質感受就是這個環評案已預設通過,只因健康風險評估計劃書寫的不好沒有實質通過,因此請出席專家會議的學者修改計劃書後即可通過。

環評草菅科學與人命

最近代表環保團體出席石化工業的政策環評與林園三輕更新案的健康風險評估專家會議,感觸良多;發現此時的政府好像為了經濟發展,又回到台灣的五0年代,為了經濟發展什麼都可以犧牲。一個評估案都未完成,政策已決,環評已經審查通過,溝通會議或是專家會議都只不過來幫環評擦屁股,擦不乾淨也沒有關係,反正西裝一穿上,還是人模人樣。

一個石化工業政策環評還在討論評估範圍與項目時,林園三輕場更新案已有條件通過環評,國光石化廠的興建也是既定的政策。石化工業的持續發展最主要的目的在於乙烯的自給率,但原油不能自給、政府的補貼、國際競爭力,與外在成本等都不在評估的範圍。更奇怪的是這政策環評竟然是設定石化工業持續發展下而進行評估,當在溝通會議上本文作者提出一個科學的政策評估案,應該要有替代方案,也應該針對不同替代方案進行評估。這個計畫主持人竟然可不顧科學的揚言絕無替代方案,過去一般民眾刻版印象認為環保團體不理性,其實有些學者更不理性,為了替政策背書到毫無科學理性的地步。

無奈 台灣

上週五(11/28)走過總統府旁的襄陽路,突然間雙腳定住了;總統府降旗的國歌揚起,腦海深處早期烙下的「聞國歌應肅立」的教條,已成為不需思考的反射動作。然而行人依然前行,行車依然從中華民國總統府前急馳而過,撲向抵禦「經濟蕭條」的戰場;除了執行公務的憲兵同志外,可能連總統府內的人員又有誰去關心位居「神殿」的執政者所誓言捍衛的中華民國國號和國旗?既然公權力可以公然撕毀國旗,保護別國的五星旗,我還得「奉行」烙印在腦海深處的遠古教條?無奈,還是走吧!否則成了街頭食古不化的看板了。

經過博物館館前路口時,擠滿兩旁路邊的SNG採訪車,以及一大群搜尋獵物的記者,空氣中充斥著嗜血亢奮的氣氛。當執政者的政見只不過是「競選口號」,或是不在其法定任期的「8年」兌現的支票時,再加上毫無「偵查不公開」認知的檢調機關,及不顧輿論倫理的媒體;這些事實湊合成麻痹民眾的社會現實,台灣要能從經濟海嘯的漩渦中突圍,難了!

夜幕低垂,遠處朦朧中台北市政府大樓前兩座突兀的白色物體吸引著目光,記憶裡這座建築物不曾有過這種印象。隨著目光的焦點,走到白色物體的前面,哦!原來是中國的古老印記:鎮邪石獅。猛然間,一幕幕中國政府機構建築物前一模一樣的雕像在腦海中閃現,我該不會穿越時空去到了中國的領土吧!

環境與健康: 
社會: 

頁面

環境與健康

山林水土

氣候與能源

社會

經濟

特定議題

訂閱 RSS - 環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