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沈淪為失敗國家
近日包括行政院正副院長蘇貞昌與蔡英文以及經濟部長黃營杉,都相繼針對有無法通過環境影響評估之虞的投資案,對環保署表達關切,甚至要求經濟部官員協助廠商排除「投資障礙」。被點名的投資案包括中科后里基地、台塑大煉鋼廠、彰工電廠、機場捷運、還有國光石化等五大投資案,這些只注重經濟發展的首長們,眼中只見這五大投資案的龐大投資,竟將環評視為投資障礙,這種漠視體制、價值扭曲的短視思維,只會把國家帶往失敗之路。
我國長期以來的經濟發展模式,是以犧牲環境與普羅大眾的生活品質來換取的,這在去年由世界經濟論壇委託耶魯大學執行的環境永續性指數(ESI)的評比中,我國名列全球倒數第二,即可見一斑。經濟發展與環境永續不必然是互相衝突的,一些歐洲的先進國家如芬蘭即在經濟發展與環境永續上,皆名列前茅,而全球呈現兩者負相關的,則是我國最為明顯突出,這對主導經濟發展的財經部門而言,是非常可恥的紀錄。然而若環評可充分發揮為環境把關的效果,則這種不永續的經濟發展模式,是可以被矯正的。只是過往有許多環評委員放棄了專業與良知,而使環評淪為為開發行為背書的橡皮圖章。即使是現在,仍有些許環評委員,在產官學的包圍下,淪為開發單位的代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