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守台灣 Taiwan Watch

關心環境 尊重生命 看守台灣 永續家園

環境影響評估的執行應該電腦化

近來環境影響評估為各界所詬病,不只是工商業界、連環評委員們也對環境評估審查過程極為不滿,究竟發生什麼問題讓環境影響評估變成公共廁所?為什麼許多環評委員們覺得審查過程沒有受到應有的尊重?但是工業界與工商媒體、如工商時報在十月十四日就以中科小媳婦環評高標準為題大肆批評環保署。曾有人利用問卷問民眾是否接受或信任環評的結果,結果約有五至七成的民眾不信任環評的結果。

自環保署成立以來,許多作法常常模仿或移植國際先進國家的相關制度或法規。環評法也不例外,只是好像都學了半吊子,也沒有人問過在台灣的現有制度下,制度要如何設計才會適用。自公告實施以來,在環保人士看來,環評審查會好像是橡皮圖章,幾乎每評必過,環評通過之後環評書往往就束之高樓,好像也沒有什麼用。但是當我們詳細閱讀環評書時,當地資料常常描述不完整,甚至無法反映當地的地理與環境現況。

其實環評也已實施十年了,這期間環評法也曾一再修訂,但是相關單位就是未曾面對最基本的問題:環評所需要的相關資料與數據的正確性作改進。例如每個地區的生態資料一定需要長時間的觀察與收集,如果生態資料庫未曾建立,如何在短短的幾個月能完成一本環評報告書呢?既使完成,報告書內容的正確性一定會受到質疑。最簡單的作法應該是負責環評的業務單位需要建立環境影響評估資料庫,應該針對環評所需要審查的每ㄧ項目建立資料庫,並隨時更新。如土地的利用規劃等,也要隨時隨著都市計畫的變更而更新。

當國內環境資料庫建構完成,環境影響評估的執行就可以電腦化。因為預測一投資行為對未來對環境的影響,多數仰賴數學模式的模擬,這些模式本來就是建置在電腦中以供評估模擬的需要。環保署也可學習美國環保署的作法,將各種需要使用的模式上網,供民眾免費下載使用。如此不同單位都可以自行執行環境影響評估,如果根據相同的資料與相同的模式,評估結果應該就沒有差異。當然可以使用的模式可能不只一種,同一地區的資料也會因收集的人而異,因此大家可以將數據或模式拿出來討論或辯論,比較那一份評估比較符合環境現況,根據環境現況應該使用那ㄧ個模式比較正確。因環評委員們的審查也比較能聚焦,不需要再對環評結果多作臆測。

而今天環評受到工商業界的批評的就是在於環評的審查過程,工商業界會認為他們已經委託專業的環評公司,而由他們所認定的專業公司所作的環評報告書,怎麼還被環評委員一再挑剔呢?工商業界其實不了解,因國內的環境影響評估資料庫未建立,所謂專業的環評執行單位需要作文抄公,寫出來的每ㄧ環評書都是對環境沒有影響,其實天曉得究竟對環境影響多大?

台灣社會已民主化,資訊公開法也通過,環保署應該思考建立國內各種環境資料庫,進而將環境影響評估的執行電腦化。未來不只環境顧問公司可以執行環評,環保團體也可以輕易拿到資料與模式而自行執行環評,究竟一個投資行為對其週遭環境有沒有影響,大家可攤開在陽光下作公開的辯論。因此環評電腦化不僅可以縮短環評執行的時程,降低執行環評的成本,更可促進環境議題的公開辯論,進而提升環評估問公司與環保團體的專業化,最終當然更能促進早日達到台灣永續發展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