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守台灣 Taiwan Watch

關心環境 尊重生命 看守台灣 永續家園

焚化爐

塑膠(苦?寵?)兒流浪記 —— 台灣塑膠物質流

台灣雖然是個蕞爾小島,沒有多少化石燃料礦產,卻是個石化王國,同時扮演著塑膠加害國與受害國的角色:每年從國外進口大量原油、塑膠料或者是廢塑膠,生產成塑膠料或塑膠品,然後再大量出口。根據環境部粗略的物質流盤點,2022年台灣國內產業為了生產製造、銷售販賣及使用塑膠料/品,從國外進口982.1萬噸的原油、136.2萬噸的塑膠料、24萬噸可再生的廢塑膠(以「產業用料」1名義進口),以及58萬噸的塑膠製品,加上從國內回收的廢塑膠104萬噸,總共吸納了1304.3萬噸來自世界各地、處於塑膠不同生命週期的物料或物品。

東南亞垃圾大戰 —— 東南亞各國廢棄物貿易與燃料化概述

中國

從有廢棄物貿易這個行為開始,中國就一直扮演著全世界最大的(說的好聽點)回收處理商的角色。單就廢塑膠的統計來看,從有紀錄的1992年開始到2018年,中國累計進口了106MMT(兆噸)的廢塑膠,佔全球累計進口量的45%。事實上中國與香港合計進口的廢塑膠,佔比高達全球72.4%,可以說過去中國收了全球超過三分之二的塑膠垃圾1

氣候與能源: 

不是垃圾是燃料??? —— 廢棄物燃料化與貿易破口

既然有了巴賽爾公約的制衡力量,再加上前面所提塑膠廢棄物當中有可能存在的一堆有害化學物質,乍看之下似乎RDF應納入巴賽爾公約的廢棄物分類清單中,是自然而然之事,或者說好歹那些未經過分選加工、可能殘留有害物質的RDF(例如RDF分類表當中的RDF-1)必須受到公約管制。但現況則是廢棄物燃料化貿易在國際間大行其道,巴賽爾公約的效力無法有效涵蓋這個部份,因為還存在一個尚未定義共識的破口:「RDF到底該算是廢棄物還是燃料產品?」

畢竟燒的是垃圾 —— 廢棄物燃料化的環境健康風險

目前國際間大力鼓吹廢棄物燃料化的倡議者們,多宣稱廢棄物衍生燃料的優點有以下幾點:

  • 相較於傳統化石燃料成本較低廉
  • 相較於傳統化石燃料排碳量較低
  • 廢棄物轉能源(Waste-To-Energy),將廢棄物再利用。
  • 避免廢棄物最終進入掩埋場或流失到環境中。

然而這些優點卻只是針對廢棄物整個生命週期中的廢棄部份做分析、並且是跟最劣等的方法(燃燒化石燃料、掩埋場)做比較,並未通盤考慮物質的生命週期,包括開採、製造、配輸、使用、廢棄……等所有階段的資源消耗和排碳量做比較。例如宣稱「相較於傳統化石燃料排碳量較低」這說法極有爭議,因為廢棄物燃料中的熱值主要提供者是塑橡膠,是源自化石燃料之材料,燒塑膠等於燒化石燃料,碳密集度不相上下,有的甚至更高。

另外單單鼓吹這些優點,卻也忽視了燃燒廢棄物會直接產生或衍生的負面效應,拿著放大鏡檢視著RDF的各國環保組織,除了憂心廢轉能這種破壞資源的處理方式為各國所仰賴,而妨礙零廢棄目標達成之外,所關注的大抵不出兩個問題:

RDF?SRF?PEF?垃圾?燃料棒??? —— 廢棄物燃料化簡介

廢棄物燃料化簡史

紀錄中最早使用廢棄物作為燃料的,大約是在19世紀末期,英國將城市產生的固態廢棄物(Municipal Solid Waste)拿來燃燒,以產生蒸氣1。當時並沒有分選和進行加工,頂多就是將巨大垃圾排除之後,其它就以廢棄時狀態直接焚燒,約等同於表1中的RDF-1定義的生垃圾,不久之後美國、德國與日本相繼仿效。1890年代在紐約,會以人工方式先將有價物質、例如金屬挑選出來,餘下的垃圾才送入焚燒用來發電。20世紀上半,美國已投入發展廢棄物燃料化的技術。1950年代有水泥公司開始焚燒廢輪胎作為燃料,1980年代中期德國的水泥產業也開始使用廢棄物作為輔助燃料。當時水泥產業想要這麼做的理由只是為了找到更便宜的化石燃料替代品,這個理由今日還存在,不過RDF身上又多了幾個金玉其外的標籤:廢轉能、循環經濟、減少碳排。

頁面

環境與健康

山林水土

氣候與能源

社會

經濟

特定議題

訂閱 RSS - 焚化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