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守台灣 Taiwan Watch

關心環境 尊重生命 看守台灣 永續家園

部落格

化危機為轉機--缺水的警示

近來缺水問題與河川遭到毒性化學物質污染的新聞比比皆是,令人觸目心驚。但若是去搜尋以往的新聞,就可知道這些環境警訊早已出現,只是問題不但沒有解決,反而情況愈來愈嚴重。做為一個被動接受資訊的消費者,這些環境新聞除了做為茶餘飯後的閒談資料外,是否能進一步去改變自己的消費行為,進而利用選票與輿論去引領政策的改變,是令人期待的。否則當新聞熱潮過後,世界還是朝一樣的方向走,我們還有多少的資源可供揮霍呢?

4月26日中央大學化學系丁望賢副教授發佈了一項針對台灣19條河川的水樣分析調查,其結果指出台灣水環境普遍受到環境荷爾蒙「壬基苯酚」的污染,且高達99%的樣品所含的壬基苯酚的濃度,都已超過歐盟的預估無影響濃度值(每公升0.33微克)。我們都知道台灣的河川早已遭受許多毒性化學物質的毒害而被宣判死亡,只是不知道原來我們日常生活所排出的廢水中,也含有這類「生物不可分解」的毒性化學物質。而這些壬基苯酚正來自電視廣告上標榜的「功能強大」的家用清潔劑。現代的生活充斥著這些訴求「效率高、功能強」的化學品,但有許多是不必要的,或者有更安全的替代品。若我們下次到市場時能仔細看看清潔劑的成分,不要再買這類含「壬基苯酚類界面活性劑」(壬基苯酚的前導物質)的清潔劑,藉由消費者的力量將這類化學品從市場中淘汰,那麼我們就可以使河川減少一樣污染源。這樣這則環境新聞才有存在的價值。

環境與健康: 
山林水土: 

面對化學風暴的侵襲

近日學者公佈的研究報告指出,我國西部主要六條河川受到塑膠塑化劑鄰苯二甲酸二酯 (DEHP) 的嚴重污染。DEHP並非自然的產物,一但環境中檢驗出這種東西,就表示我們的環境已受到污染。DEHP 為軟質塑膠產品中使用最多的塑化劑,使PVC有彈性、拉力和易於成型,尤其在醫療器材中的點滴、輸血、以及灌食等塑膠容器(含量達20-40%)及塑膠管線(含量可高達80%)添加最多;而有些保鮮膜和軟質塑膠玩具亦添加DEHP。DEHP已被列名為疑似環境荷爾蒙的人造化學物質,除了對男性生殖機能的發育有負面影響外,對肝和肺也有不良的作用。

環境與健康: 

正視癌症為國人頭號殺手的意涵

媒體以醒目的標題報導「惡性腫瘤 國人頭號殺手」,引述內政部指出,去年國人十大死因中,蟬連首位的惡性腫瘤,即大家所熟悉的癌症,佔死亡人數的25.35%,意謂每4個死者中,就有1人死於癌症;根據衛生署的統計,從71年癌症超越腦血管疾病,成為十大死因之首位時的16.65%,持續上升到去年的25.35%,增加了52.25%。若以每十萬人口的死亡率來計算,則自71年的78.66,到89年的142.23,足足增加了80.82%,著實駭人聽聞。過去當我們聽到朋友罹患癌症時,總會覺得驚訝,但是現在得知某人得到癌症,就像聽到他感冒了一樣,不會再有任何訝異的感覺。

環境與健康: 

水庫生與死-水庫不當管理的缺水危機

南科缺水問題似乎即將靠著強制農民休耕而暫時舒緩,但是全台的缺水危機卻是一個長期水資源不當利用管理的惡果。我們擁有129條河川,主次要河川共50條,若將這些河川連成一線,總計約有五分之二的河段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我們擁有67座水庫,但平均每年減少1460萬立方公尺蓄水容積,相當於一座明德水庫的容量。顯然地,一味地以為多蓋水庫就能解決缺水問題是一個自欺欺人的作法,因為就水庫而言,其所面臨的問題亦如同所涵蓋的面積一樣廣大(目前這67座水庫,集水區的面積廣達5000多平方公里,約佔台灣總面積的十分之一)。

  水庫的問題可分為水、土、林、人四部份,水庫不只是「集水成庫」,更是與土地利用、山林保護、人類活動相互串聯、息息相關,特別是當水的問題牽扯到集水的土地時,如果不當使用與管理,那麼水庫的壽終正寢為期不遠。目前台灣的水庫集水區,由於地質脆弱,加上地形陡峭、颱風季節常發生豪雨、地震頻仍,因此易造成嚴重沖蝕,再加上近年來集水區濫墾、濫建等人為活動與日益盛行的山坡地建築、高爾夫球場與遊憩區的設置及種植高冷蔬菜、茶葉、果樹等活動,致使水庫淤積更為嚴重,而農作肥料與家庭污水排放,更造成水庫優養化,藻類生長數量激增,由此觀之,台灣水庫集水區真是先天不足,後天失調,突顯出來即是管理問題一一浮現。

山林水土: 

土壤污染追追追

環保署於上月發布,台灣的農地土壤有三百餘公頃重金屬濃度過高。土壤受重金屬污染,屬長久累積的老問題,直到最近又被翻動起來。土壤是地表地質母岩經長久風化、沉積、及生物的綜合作用而形成,土壤支撐植物的生長及提供其養份,通常土壤有很好的吸著能力。土壤一經污染,其中的污染物很可能被植物吸收,或漫滲到地下水流中。

不管是空氣污染(沉降到地面)、水污染、垃圾或廢棄物,以及農耕種作常常大面積使用肥料及農藥,都會導致土壤污染及地下水污染。當土壤被發現受污壤(指其污染物濃度經檢驗超過一定限值)時,已經太慢了,已經甚為嚴重了。

土壤污染既已發生,其復育、整治工作,已是一種「事後補救」,既難有成效、又花費不貲。例如屏東紅蝦山非法有害廢棄物棄置場,其不法者所獲利恐不及三千萬元,但整治恐要花三至八億元還不一定可復原;台北縣政府移置新莊瓊林里大漢溪河邊的垃圾場,約花了二十六億元。在環境保護的策略上,良好的環保「管制工作」,是不應使土壤或地下水受到污染。既已發生污染,再來「事後補救」,是一種最失敗的「管制工作」。

環境與健康: 

缺水!天災?還是人禍?

缺水情況再度出現,政府為顧全高科技產業,而緊急休耕稻作,並施行所謂的「南水北運」;搶水大戰再度上演,各團體為了水而陳情抗議,這種每隔一段期間就要上演一次的情況,卻是深刻的曝露出台灣環境嚴重失調,政府長期重經濟、輕環保所造成的結果。

森林就像是一塊巨大的海綿,能吸收涵養大量的水份。當降雨時樹葉、樹冠、樹幹及附生於其中的生物能截留一些水份。地表的植物、枯枝敗葉及富含碳的腐植質均能吸收及保存大量的水份。當未降雨時,之前所吸收的水即緩慢源源不斷的流至溪流。所以有森林的地方,溪流是很少乾涸的。

森林中的植物的根及土壤中的有機物質可抓緊和匯聚土壤,更可避免水土流失。砍伐森林將會迅速造成土壤有機物的氧化及土壤流失。若是在山坡地更會因此容易造成山崩及土石流。根據報告每年因侵蝕所造成的水土流失約250億噸,可覆蓋整個台灣約4.5公尺高。

今天台灣的中低海拔森林植被已被砍伐破壞殆盡,山坡及水源集水區也因濫墾、濫伐而喪失掉涵養水源功能,豪大雨時並造成大量的泥沙土壤流入水庫及下游地區,水庫除因淤積而減少壽命外並造成蓄水量大減,中、下游地區也因河床淤積而排水量大減,下雨時水庫迅速滿載而需洩洪、河床迅速滿溢而造成水災,但是沒下雨時卻又迅速乾涸,這就是為什麼今天台灣只要下大雨就淹水,沒下雨就缺水的一個主因。

山林水土: 
經濟: 

頁面

訂閱 RSS - 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