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守台灣 Taiwan Watch

關心環境 尊重生命 看守台灣 永續家園

焚化爐

環團反對開放電子廢棄物進口:政府不應幫財團數鈔票 讓人民吃綠牡蠣

日期: 
2013/10/29 (週二)

20131029press.JPG

環保署打算修改《有害事業廢棄物認定標準》,將十二項於處理/輸出入階段被列為有害事業廢棄物的混合五金廢料(廢五金),如廢電線電纜、廢變壓器/電容器、廢電腦等改列為一般事業廢棄物,讓它們可以合法進口,擴大國內再生業者料源(註:目前我國禁止有害事業廢棄物的進口)。看守台灣協會、台南市社區大學研究發展學會、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地球公民基金會、綠色陣線協會與立法委員田秋堇等召開記者會表達反對開放,憂心這些廢棄物的進口將加劇國內環境負荷。

社會: 
特定議題: 

焚化的危害

眾多毒性物質的汙染排放

在自然生態系,沒有所謂的垃圾。每一種生物的排泄物都是某種生物的食物,一個自然完美的循環。然而現代人不成熟的科技,創造了許多物質,無法自然回歸土壤,比如塑膠;於是,自以為聰明的人類,以為將這些垃圾燒掉或埋掉,眼不見為淨,就沒問題了。然而,現代科技使用了許多不當的化學物質,是無法被燒掉的,比如說有毒重金屬,如鉛、汞、鎘、砷;另外讓各種化學物質混合,在高溫下燃燒反應,卻又製造了許多原本不存在的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比如說戴奧辛、呋喃、與多氯聯苯。這些毒性物質,不是從焚化爐的煙囪排掉,就是濃縮於焚化爐灰渣(底渣與飛灰)裡。這些底渣與飛灰,通常被送到掩埋場中,不管先前有沒有經過處理,在長年累月的日曬雨淋,其內的毒物終究會滲出,從而污染土壤與地下水。然後,不管是從焚化爐煙囪出來的、或者焚化灰渣滲出的毒性物質,終將透過食物鏈,危害生態與人類的健康。

政府默許 毒化農地

最近民進黨副總統參選人蘇嘉全農舍爭議,持續延燒,演變成「中央槓上地方」局面。政黨、媒體與名嘴們突然間都搖身一變成正義之師,討論 起農地農用、農舍與 農民身份,蘇嘉全農舍問題的確有其爭議性,然農地被污染的問題,影響層面更大,期待政黨、媒體與名嘴們也能以愛護台灣、愛護我們子孫的同理心,強烈要求農 委會做好管理,並清除污染物。

清水位於清水斷層之上 , 因會不斷湧出清澈甘美的泉水 , 所以日據時期又名清水。當地人從日據時代就以地下水當飲用水;然而清水的三美路今年5月位於社區路口的農田被填上3米深來自北部的焚化爐底碴,另外清水有一塊農田被埋了爐碴,同時在龍井區台61線159.8公里處農地變成焚化爐底碴的掩埋場,而這三塊農地週遭都是農地,請問政黨、媒體與名嘴們,這是農地農 用嗎?請問農委會主委陳武雄甚麼時候農地可變成焚化爐底碴的掩埋場?同時農地訂有農地的重金屬管制標準,也就是需檢測土壤中重金屬的總量來認定是否有汙染,農委會有進行檢測把關嗎?監察院、廉政公署、地檢署都有責任深入調查是誰允許農地可回填焚化爐底碴?是否涉及官商勾結與官官相護?以維護土地正義。

經濟: 

請環署正視現行戴奧辛排放檢測機制的缺失

一月中旬,高雄檢調人員查出兩公司涉嫌以低於合格標準值3倍的活性碳,提供焚化廠使用,前後長達六年,事件爆發後舉國嘩然,對於這幾年來各地焚化爐到底排放了多少戴奧辛表達憂心,而環保署竟還對外表示,「焚化爐戴奧辛每年檢測量兩次,無異樣」,「焚化爐高溫可破壞戴奧辛」,意圖粉飾太平!若焚化爐高溫可破壞戴奧辛,為何焚化爐還要噴入活性碳吸附戴奧辛?為何焚化爐所產生的飛灰中仍含有高量的戴奧辛?而每年兩次的戴奧辛排放檢測,真的可以代表焚化爐戴奧辛排放情形?環保署不從該事件中好好檢討現行焚化爐戴奧辛檢測機制的缺失及如何改善,只是一味辯解,令人遺憾!

戴奧辛由於是世紀之毒,所以焚化爐戴奧辛排放標準也訂得相當低,為0.1 ng/Nm3(標準狀態下每立方米的廢氣只能有0.1奈克的戴奧辛),因此焚化爐的戴奧辛檢測基本上是很微量的檢測,無法像其他污染物般,有儀器可以裝在煙道上做即時的監測,而是人工採樣後送到實驗室進行檢驗。

犧牲公共利益的垃圾焚化政策

國片「海角七號」著名的台詞:『飯店要BOT,山也要BOT,連海也要給我BOT』,道盡了政府藉用BOT制度將原本是全民共管共享的共有資源,轉為私人企業營利搖錢樹的不當。而我國率先實施這制度的,其實是環保署推動的垃圾焚化政策。環保署原於1990年規劃了21座公設的大型垃圾焚化廠,復於1996 年以「縣(市)政府未能適時提供建廠用地,以及協調溝通民意,排除民眾抗爭,致使建廠工作受阻,影響年度預算執行至鉅。為加速推動垃圾焚化廠興建工程計畫,爰遵照院長對垃圾焚化廠應以鼓勵民間興建及營運為終極目標之裁示」為由,制定了以BOO/BOT為推動模式的「鼓勵公民營機構興建營運垃圾焚化廠推動方案」,再規劃了15座大型垃圾焚化廠。

根據廢清法的精神,生活垃圾的處理,原是產生垃圾的大眾們,授權政府統一執行的共同責任。而廣義而言,這些垃圾也算是大眾與後代子孫的共有資源,政府原有義務,以最適當的方式,藉由源頭減量與減毒、分類、回收、再使用與再利用等策略,來盡力保存這些共有資源,然而這些公僕們卻為了自己方便,以掩埋與焚化等破壞共有資源的方式來行使其垃圾處理的責任,在遇到民眾抗爭時,不思此實乃焚化政策的不當所致,反以此理由,引進了以營利為目的的財團,以遂行其公部門的「私」意志,不顧民意,莫此為甚。

環境與健康: 
經濟: 

焚化爐底渣再利用管理方式應加強

近年來由於民間環保意識的提升、國際原物料的上揚、加上部分地方政府的努力、以及中央政府垃圾處理政策由「焚化為主、掩埋為輔」轉向「零廢棄」並推動一些減量與回收政策等多重因素下,致使我國垃圾回收率逐年提升,於2007年時已達38.7%,為2000年時(9.78%)的3.95倍,需要處理的垃圾量(垃圾清運量)也跟著逐年遞減。

雖然這是值得令人欣慰的數據,而環保署也自誇我國的資源回收成績受到國際注目,然平心而論,只能說是以往做得太不好,所以才大有進步,但還不能說是前段班,因為根據「全球反焚化爐聯盟」的一份報告中所蒐集的資料,在2003年前就有一些國家的垃圾回收率達到50%以上。比如面積與我們相當的荷蘭就有72%。而我們的亞洲競爭對手南韓也早於2000年時就達到41.3%。何況環保署拿來比較的是地大能容的美國與焚化為主的日本,當然是比下有餘,但卻未意識到比上不足。環署實應警惕自己,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何況還有一堆問題尚待解決!

環境與健康: 

頁面

環境與健康

山林水土

氣候與能源

社會

經濟

特定議題

訂閱 RSS - 焚化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