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守台灣 Taiwan Watch

關心環境 尊重生命 看守台灣 永續家園

經濟發展

台灣要成長還是要發展?

台灣政權在許多人的期待中即將轉移,從草根性起家執政8年的民進黨,轉移給過去掌控台灣資源達55年之久的國民黨。在民主社會裡,政權在政黨之間轉移是正常的現象,也是促進社會公平、和諧發展的有效工具。民進黨過去8年的執政,雖說很多民眾感受日漸增加的生計壓力,但是也無可否認其在建構正常民主社會的過程中,打破社會既有結構、提升社會活力和創意上,有所建樹。適逢國內、外翻天覆地的變異,要風平浪靜的發展幾乎不可能;而這些年來台灣社會處於全球化風雲莫測的浪頭前,在原本就沒有扎實的基礎上,我們的社會更無法在洶湧的浪濤中穩步前行,繼續過去國民黨執政時的成長態勢。

即將接任國家掌舵大權的總統副總統當選人,在其競選政見中明確提出台灣發展的三大目標:經濟成長、社會公義及永續發展。其中「經濟成長」無非是說要擴大國民生產總值,也就是比以前更大規模或更高的數字,譬如說他們提出要台灣的經濟成長達到6%。但是近年及未來,我國發展的核心問題不在於經濟規模,而是分配的問題,以及如何提高我國的「人類發展指數」,也就是兌現其他的二大目標:社會公義及永續發展;這會是未來總統副總統當選人最嚴峻的考驗。

經濟: 

急待革新的經濟部門

近來,全球各地極端天氣的報導令人目不暇給,英國於七月中下旬發生兩百年來罕見大雨,一天降下兩個月雨量,危及了泰晤士河及塞文河的堤防;同一期間,東歐羅馬尼亞、奧地利、保加利亞連日熱浪已造成18人死亡,匈牙利甚至出現了破記錄的攝氏41.9度高溫。另外,中國湖北於7月底降下冰雹,青海也下起七月雪;還有,這兩三天的南亞水患,造成孟加拉、印度北部、與尼伯爾等地區近3,000萬人被迫搬離家園。這種種氣候事件,顯見全球暖化所導致的氣候變遷,已是人們感受得到的進行式。

要面對全球暖化,需要各國一起協同努力,否則單靠少數國家積極地投入溫室氣體減量的工作,是很難發揮作用的。但這不能成為我國「在他國還沒有通通開始做,我們就什麼都不做」的藉口。尤其溫室氣體的減量,涉及能源與資源的節約、涉及清淨能源的使用、涉及水資源的保育、涉及交通與建築政策的改革,更涉及因淘汰不當產業所帶來的其他污染物的一併減量,這種種連帶的環境、社會、與經濟利益,是非常龐大的。

然而,近幾年來,我們卻少看到經濟、交通等部門在面對全球暖化時有何作為,反而是在執政當局的買票政策下,推出一個又一個令人不敢置信會於這非常時期提出的重大開發案,如蘇花高、台塑大煉鋼廠、與國光石化等。這種弱智的施政,實在令人不敢苟同。尤其經濟部,除了任令產業空洞化、投機化外,一直在產業轉型上無所作為,簡而言之是失職。

經濟: 

環境涵容能力的瞑想

大自然有一種無形的力量,能夠將人類不需要或者不想要的廢棄物,將其轉變成對於環境無害的物質,這種能力叫做環境的涵容能力。這個力量可以讓大自然在一定的時間內,消化對於環境有害的污染物質。換言之,這是上天給予人類的恩賜,讓人類得以有一個緩衝的空間,不至於一有了排放廢棄物就形成污染。因此,只要在不超過環境涵容能力的情況下,人類所製造的污染物質就不會成為有害的困擾。

我常在想,大概就是因為大自然有了這麼一套理想的機制,所以才會造成現今污染的根源。我們想想,如果大自然沒有環境涵容能力,人類在出現文明之時,就要發展出「零污染」、「零廢棄」的觀念,否則沒有一個人類社會能夠長期存活,更不用奢談永續發展的理想。

可惜的是,貪婪的人類,因為懂得環境存在著消化污染的能力,卻不懂得珍惜大自然的禮物,所以在物質欲望的驅使下,不斷地在嘗試製造越來越多的污染物質,卻希望能夠不要處理其所產生的廢棄物,將其交給環境來處理。因為這種心態,所以累積了愈來愈多的廢棄物,終於也超過了自然可以容忍的門檻,污染的情形就愈來愈嚴重了。

經濟: 

推動大煉鋼廠與大煉油廠的省思

行政院目前仍在全力推動國光石化和台塑大煉鋼廠兩大投資案,並將之列為未來三年施政優先推動的「旗艦計畫」,這兩個計畫估計將增加排放2,300 萬公噸的溫室氣體,約佔台灣目前總排放量的10﹪,卻僅能增加全國 GDP 的1﹪。 不禁令人質疑,在地球暖化議題成為國際焦點的同時,行政院為何無視國內外壓力,執意推動這兩大投資案。

推動國光石化與台塑大煉鋼廠其實是延續十大建設的思維模式。1970年代的「十大建設」,是在1973年10月爆發的第一次石油危機的時代背景下,為了因應全球經濟不景氣與原物料價格飛漲,所推動的大型公共工程建設。十大建設有六項為交通建設,另外四項為核能電廠、大造船廠、大鋼鐵廠與石油化學工業。就整體評價而言,「十大建設」被視為相當成功地帶動臺灣的經濟發展,雖然其中仍有一些敗筆,如台中港與大造船廠;另外,「十大建設」還是有其負面的外部效應,例如中油高雄煉油廠所造成的環境污染問題。

由於「十大建設」的成功,之後的行政院長常把其當成施政仿傚的典範,如孫運璿的十二大建設、俞國華的十四大建設、郝柏村的六年國建,甚至到政黨輪替後游錫堃的新十大建設,或多或少都可以看到「十大建設」的影子。但在成效上和長期影響上,這些後續計畫都不具有十大建設的歷史意義。

經濟: 

經濟發展的有機關懷

曾經在一場自然農法的演講中,一位實務工作者與一個農藝專家都持相同的觀點 ─ 真正有機農法所種出來的東西是漂漂亮亮、大大的;而應用有機農法,種出營養不良、瘦瘦小小的植物,其實是過度剝削土地,以致於土地過於貧瘠、肥沃度不足的緣故。我有個朋友是個有機農業的從業人員‧在解釋他為什麼從一家有機農場離職時,他用含蓄隱喻的方法來回答這個問題,他是這麼說的,如果我們在經營農場時,還是採行「大量生產」與「超限生產」的思維,所謂的有機,只是做到無毒化,當「人跟土地都不有機了」,那還算有機農業嗎?

這句話引起我很深的感觸。

我們今天經常聽到政治領袖信誓旦旦經濟成長的重要性,為了討好選民,「拼經濟」被當成一場聖戰。不管懂不懂企業經營或經濟操作,我們的政治領袖往往以「聖戰」總指揮官自居,在媒體與各種場合上,不斷地下達「作戰指示」,不斷地要求各政府部門全力配合推動重大經濟開發案,至於這些重大經濟開發案會不會造成高耗能、高污染的衝擊,在「拼經濟」的迷思下,還有多少人真正關心?

經濟: 

莫沈淪為失敗國家

近日包括行政院正副院長蘇貞昌與蔡英文以及經濟部長黃營杉,都相繼針對有無法通過環境影響評估之虞的投資案,對環保署表達關切,甚至要求經濟部官員協助廠商排除「投資障礙」。被點名的投資案包括中科后里基地、台塑大煉鋼廠、彰工電廠、機場捷運、還有國光石化等五大投資案,這些只注重經濟發展的首長們,眼中只見這五大投資案的龐大投資,竟將環評視為投資障礙,這種漠視體制、價值扭曲的短視思維,只會把國家帶往失敗之路。

我國長期以來的經濟發展模式,是以犧牲環境與普羅大眾的生活品質來換取的,這在去年由世界經濟論壇委託耶魯大學執行的環境永續性指數(ESI)的評比中,我國名列全球倒數第二,即可見一斑。經濟發展與環境永續不必然是互相衝突的,一些歐洲的先進國家如芬蘭即在經濟發展與環境永續上,皆名列前茅,而全球呈現兩者負相關的,則是我國最為明顯突出,這對主導經濟發展的財經部門而言,是非常可恥的紀錄。然而若環評可充分發揮為環境把關的效果,則這種不永續的經濟發展模式,是可以被矯正的。只是過往有許多環評委員放棄了專業與良知,而使環評淪為為開發行為背書的橡皮圖章。即使是現在,仍有些許環評委員,在產官學的包圍下,淪為開發單位的代言人。

環境與健康: 
經濟: 

頁面

環境與健康

山林水土

氣候與能源

社會

經濟

特定議題

訂閱 RSS - 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