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守台灣 Taiwan Watch

關心環境 尊重生命 看守台灣 永續家園

碳排放與節能減碳

代步工具選擇

昨天從學校騎著腳踏車回來,經過車庫時瞄了一眼那輛躺了五個多月的車子,腦中瞬時閃出是不是該清理這輛車子了。

這是一輛耗油的老車 – 福特2000休旅車,還可以動,當時就是引擎有些問題將之擱置在車庫裏,一轉眼就近半載了。十年前的農曆年前,我與內人正愁著無法將剛出生不久的兒子帶回老家過年,只好由年近七旬的父親經過北宜九號公路來載我們,心裡是很愧疚的,所以也就趕快買了這輛可以容納出門細軟的代步工具。

隨著孩子大了,車箱的使用容量逐漸減少了,輕便簡服已是我們的寫照。過去我天天開著這輛車上班或出差,最近兩叁 年來,似乎公車與捷運路線變得比過去方便多了,早就在想少製造些污染、多使用些大眾運輸工具,是不是可以更綠色環保呢?半年前給自己提供了藉口。

氣候與能源: 
經濟: 

國際無車日的明天過後

一年一度的「國際無車日」又來到,當天縣市首長帶著民眾,照例的騎著腳踏車,鼓勵民眾搭乘大眾運輸,大人小孩熱鬧一番,但,明天過後呢?

國際無車日的本質是什麼呢?其乃源起於外國城市過量的汽車橫行,為求喚醒民眾減少開車,達到節能減碳、降低空氣污染等目標,而於平常日,劃出禁止汽車通行的區域,讓民眾無法開車進入該區域;這幾年來,台灣有些城市舉辦「無車日」之活動,仍停留於「例假日大家來騎自行車」,未能再向前一步,舉辦平常日「禁止汽車通行」的無車日活動。為什麼呢?

近年來,我們對於「節能減碳」的世界潮流,經由媒體的大量報導,似乎“動”了起來,但再進一步的觀察,其於交通運輸方面的進展,實在令人擔憂。 中央部會看不到整合性的政策目標與持續性的有力措施,至今尚未提出二氧化碳減量的具體目標和時程。交通部官方網站,當前重點工作,洋洋灑灑十大項,卻不見「節能減碳」之有效措施,更遑論節能減碳之具體部門目標和時程。能源局統計運輸部門之石油產品消費,至95年底,每年仍然呈現正成長。石油產品消耗愈多,二氧化碳的排放愈多。

氣候與能源: 
經濟: 

我們能做什麼?

中研院李遠哲院長在國家永續發展會議的演說中,提出重新思考核電廠除役時程,認為再生能源未能普及之前,仍不能放棄核能,但前提是安全與核廢料的處理沒有問題。的確,溫室氣體排放所造成的氣候變遷對人類造成了立即的威脅,但核安與核廢料處理仍是人類無法克服的夢魘,並沒有李院長所想像的那麼樂觀。因此以核能來減輕溫室效應,有如要我們從一劍穿心或者煎熬至死的兩個情境中做一抉擇。難道,沒有其他立即可行的逃生管道嗎?

當然有。首先,最主要的溫室氣體二氧化碳,雖不是有毒氣體,但其排放通常伴隨著許多其他的有害氣體,因此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也一併減少了其他有害氣體的排放,進而改善空氣品質,而這也是我們原本就在追求的目標,並非只是為了因應氣候變遷才要做。其次,雖說「由奢入簡難」,但京都議定書並不是要我們回到原始的生活,我們頂多只是要回到1990年的排放水準,那時候我國經濟已然相當不錯,人口與現在相差無幾,生活也相當奢華。因此,問題是我們目前的生活太過奢華,所以只要我們能夠減少浪費,要回到1990年的水準,不僅可能,也不會太難過。

經濟: 

被忽略的情境

由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主辦、環保署承辦的國家永續發展會議,於4月22日的世界地球日中平和的落幕。在採取「審議式民主」的會議形式下,環保人士、產業界與政府各部會代表,皆可表達自己的看法,雖因時間限制而不能暢所欲言,但仍對於許多大大小小的行動策略達成共識;然而對於較重大的變革或管制策略,則仍有許多爭議,而未達成共識。尤其是延續自2005年全國能源會議的爭議焦點,即溫室氣體減量的目標與期程。

環保人士要求二氧化碳排放量減量目標,至少應維持1998年全國能源會議結論,即於2020年時將二氧化碳排放量回歸至2000年的水準。而經濟部則細細衡量過去幾年的毫無作為與遠見,致二氧化碳排放量年年高昇;又審慎站在財團立場,將幾個尚未通過環評的重大投資破壞案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納入規劃,而提出另一期程,大幅放寬減量目標。在經濟部規劃的情境下,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將一直成長至2025年,然後才進行總量管制,逐年降低。在目前地球對人類活動容忍度已瀕臨極限的情況下,如果將溫室氣體減量視為調整人類發展方向、邁向可持續未來的一個指標,則經濟部的規劃,恰落後許多先進國家25-30年。

氣候與能源: 
社會: 

何謂無悔?

全國能源會議舉辦在即,經濟部的會議結論草案也大概草擬完成。令人不平的是,這個掛名「全國」的能源會議的會議結論草案,竟是由經濟部所主導的全國能源會議指導委員會關起門來完成的,之前經濟部在北中南所舉辦的三場分區會議,與這份會議結論草案,竟無多大瓜葛。這在已號稱民主的台灣,實是相當反諷。

雖然我們至今無法了解這份草案的詳細內容究竟如何,但由相關報導來看,經濟部將把2025年之前訂為「減緩期」,在這期間不考慮強制減量管制,不考慮碳稅,新設廠的溫室氣體排放,也暫不設限。這樣子的設計,是比照氣候變化綱要公約對於發展中國家的要求,但公約之所以對這些發展中國家寬容的前提,是這些發展中國家的人均溫室氣體排放量都遠低於OECD國家。根據經濟部工業局的資料,2002年時全球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不包含其他溫室氣體)為4公噸CO2/人,這些發展中國家的人均排放量當低於此值;而2002年時OECD等已發展國家的人均排放量平均約為11公噸CO2/人,我國則為10.6公噸CO2/人。以如此高的人均排放量,去比照發展中國家的要求,真是忝不知恥!

全球黯化

今年初英國BBC電台的「地平線」(Horizon)節目曾製作了一個發人深省的報導,大意是說燃煤發電等燃燒製程,除了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外,也排放了許多污染微粒。這些微粒跑到大氣中後,不但會危害人體的呼吸系統,更會反射太陽光,同時也會改變雲的光學性質,讓雲變成一個巨大的反射鏡,反射更多的太陽光回外太空。因此科學家在比對1950年代與1990年代的氣象資料後發現,這四十年間全球各地的太陽光入射量,竟然減少了9%-30%不等,令人震驚;此種現象因此被稱為全球黯化(Global Dimming)。

理論上全球黯化會讓地球變得更冷,但是其冷卻效應卻被溫室效應抵銷,而使得地表年均溫仍呈持續上升的現象,因此之前許多科學家並未注意到全球黯化。然而,在911事件發生後三天,美國各地飛機全部停飛,一位美國科學家在比對了911前後全美各地的氣象資料後發現,911後三天的日夜溫差,竟比911前的日夜溫差高了1℃,為「過去30年來最大的溫度震盪」。

環境與健康: 

頁面

環境與健康

山林水土

氣候與能源

社會

經濟

特定議題

訂閱 RSS - 碳排放與節能減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