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守台灣 Taiwan Watch

關心環境 尊重生命 看守台灣 永續家園

碳排放與節能減碳

脫掉馬英九的「九萬兆」內閣的減碳外衣

台灣的人口密度全世界第二高(但以使用面積計算,人口密度則為第一高的孟加拉國的三倍);每單位產值的能源消耗量位居全球前三名。自1990年到2005年間,台灣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成長了約130%(是1990年的2.3倍),為全球成長趨勢速率的四倍。台灣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人年均值已超過12公噸,是全球平均的三倍。

溫室氣體大量排放引起氣候變遷等環境問題,已到了危機的地步。在聯合國的報告中,台灣屬氣候變遷的高危險群。現在台灣溫室氣體的個人排放量已經超過英國、德國和日本以及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人均值排放量。如何有效地與世界同步,降低我國溫室氣體排放量,是迫不及待的工作。

力行零廢棄 對抗全球暖化

溫室效應所導致的全球暖化已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在今年的地球日前後這段期間,許多環保團體舉辦了相關活動,而部分公司也紛紛加入了減碳的行列,至少減碳口號喊得價響。這是令人欣慰的現象,表示大多數人們不再像是個毫無警覺、被慢慢煮熟的青蛙。

要減少碳排放,除了多騎腳踏車、隨手關燈、節約用電、或減少吃肉等方式以外,還有一個很重要且是每個人都可身體力行的手段,即是所謂的零廢棄策略,其中最重要的莫過於源頭減量,也就是避免垃圾的產生。當我們買了不必要的產品,進而製造了原可避免產生的垃圾,則不論其是資源回收再利用,或者被送到焚化爐或掩埋場,都會排放二氧化碳;而且,這也代表著我們浪費了這個產品從原料開採到成為產品時所需的能源,而能源的投入,以目前的能源結構而言,就代表著二氧化碳的排放。

根據我們的粗略估算,以近年的家戶垃圾成分為基礎,丟棄1公斤的垃圾,大約浪費了28.62 百萬焦耳的能量。而2006年我們送到焚化爐與掩埋場的家戶垃圾有485萬噸,等於我們這一年浪費了1,388.5億百萬焦耳的能量,相當於385億度的電,如果以台中火力電廠來發電的話,將會排放33.94百萬噸的二氧化碳,約為全國每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0%。因此,如何避免廢棄物的產生,將對溫室氣體減量有很大的助益。

環境與健康: 
氣候與能源: 

神秘的1957蘇聯核廢料貯存場大爆炸

1957年的9月29日在蘇聯極權鐵幕裡的烏拉山東邊契力亞明斯克市(Chelyabinsk)的瑪雅克科技生產區(Mayak Scientific-Production Association)發生核廢料貯存場大爆炸。1976年才有一位住在英國倫敦的蘇聯籍生物學家梅德威德夫(Zhores A. Medvedev)提出,並於1980年在美國出版「烏拉山核災慘案」(Nuclear Disaster in the Urals.),1989年蘇聯官方首次承認有這件事,否認有上百人死亡,只承認疏散超過一萬人,但以國防機密為由,不進一步對外公開。事件近四十年後,1994年美蘇成立聯合協調輻射影響研究委員會(Joint Coordinating Committee for Radiation Effects Research (JCCRER),1995年美國原子能科學界前往瞭解。

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科技發展與相關風險

去年11月,在國際知名的科學期刊《自然》(Nature)刊登了一篇比較全世界火力發電廠溫室效應氣體排放量的論文,在該篇論文中,台灣的台中火力發電廠以每年4,130萬噸的排放量,登上了全球火力發電廠二氧化碳排放量第一的位置。這個新聞使得台中火力發電廠,頓時成為媒體版面爭相報導的對象,火力發電廠的污染排放問題遂成為眾所矚目的焦點。

由於工業化的效應,電力需求不斷地成長,燃煤在電力供應系統中,具備成本低、技術成熟等相對的優勢,所以全世界電力的供應大都是以火力發電為主。但是,火力發電廠在燃煤的過程中主要的產物就是溫室效應的元兇:二氧化碳,因此 發展控制與降低二氧化碳排放至大氣中,以避免溫室效應的現象持續惡化,是能源科技發展上很重要的趨勢。

過去幾年,科學界提出了一項控制二氧化碳排放至大氣的構想。科學家認為,如果能夠在排放二氧化碳的煙道中將其捕集起來,並且將其轉變成液態的二氧化碳,然後尋找適當的地質條件,將液化的二氧化碳以深井注入地下900公尺到1,200公尺深的玄武岩地層中封存起來,則最後二氧化碳會再經化學的作用轉變成為碳酸鹽類,而成為構成岩石的主要成分。如此,是控制二氧化碳排放至大氣中避免溫室效應的極佳策略之一。

環境政策績效──期初承諾與期末報告

2008年台灣總統大選已經結束,2000年首度政黨輪替後的民進黨政府已不再新綠,再次政黨輪替後的國民黨政府是否能滌洗舊習展現新象,仍有待觀察。尤其是約30個環境保護團體在選前所共同研提的十項「環境政策承諾書」的要求,總統當選人馬英九在當時以忙於競選,沒有充份瞭解內容,所以無法承諾來回應,頗不符期待!

環保團體經過多次討論,將台灣許多環境問題的根源與可能解決方式,化作「環境政策承諾書」的十項要求,包括:

01. 以健康安全的環境,作為臺灣發展的基礎。

02. 落實資訊公開。

03. 落實公民參與,以公民投票解決重大爭議性公共議題。

04. 成立環境部,整合環境事權。

05. 保護國民健康,提高國家污染物排放標準與食品安全標準。

06. 依預警原則,管制新科技產品之製造與使用。

07. 維護生物多樣性,人為開發不得危及瀕危物種生存。

08. 公共建設應減少硬體開發,提高公共設施管理與服務品質。

09. 落實節能減碳,臺灣CO2排放量應在2012年回到2006年,2016年回到2000年的排放水準。

10. 推動綠色租稅改革,徵收能源稅並調降所得稅等。

馬英九先生在總統選舉所提的環境政策,有六項主張:

氣候與能源: 
社會: 

這是什麼海洋國家?


數百年前,葡萄牙人在航向日本的途中,望見台灣這麼一個龐然大島,不禁嘆道:「福爾摩沙!」,美麗之島。我們也洋洋自得於這個封號。執政黨更認為台灣四面環海,是個海洋國家,要海洋立國。在行政院永續會制定的「台灣21世紀議程」中,更要以「永續海島台灣」為中心,要建立台灣的永續未來。然而,如今我們若坐船經過台灣海峽,看見的美麗之島,從裝置藝術的角度來看,或許依然美麗,只是從北到南,多出了一根根的煙囪而已。但我們還能稱之為海洋國家嗎?

在經濟部的規劃或推動下,台灣的西海岸一塊一塊地變成了工業區。以最早的工業城高雄市為例,從高雄市中部到南部的海岸,分別有高雄加工出口區、前鎮儲槽區、臨海工業區,再往南為高雄縣的林園工業區,上下連成一氣。整個高雄市的海岸線只剩下區內已有大型工業區的楠梓、做為海軍基地的左營以及有壽山盤據在海邊的鼓山等三區的海邊未被染指。其他縣市如桃園、台中、彰化、雲林的海邊,也都有大型的工業區。雖然從實際佔地來看,這些工業區只是點綴台灣西部海岸線而已,但其不僅阻撓當地民眾親近海洋,奪走了當地漁民的生機,更以有形無形的污染,實質陸封了台灣。

環境與健康: 

頁面

環境與健康

山林水土

氣候與能源

社會

經濟

特定議題

訂閱 RSS - 碳排放與節能減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