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正在加倍奉還:永續還有可能嗎?
《2013世界現況》新書發表暨研討會 新聞稿
在美國華府的「看守世界研究中心」 (Worldwatch Institute),將2013年出版的《世界現況》專書主題訂為「永續還有可能嗎?」,對世界是否還能永續發展下去提出一個大大的問號。環保團體擬給的回答是,有點「太遲了!」,快要沒有機會亡羊補牢。
在美國華府的「看守世界研究中心」 (Worldwatch Institute),將2013年出版的《世界現況》專書主題訂為「永續還有可能嗎?」,對世界是否還能永續發展下去提出一個大大的問號。環保團體擬給的回答是,有點「太遲了!」,快要沒有機會亡羊補牢。
突如其來的天兔颱風打亂了中秋節,也使政府主辦的響應「國際無車日」活動與民間發起的「單車臨界量」運動被迫延期,今年各地政府不約而同減少對無車日的嘉年華行銷力度,讓人們幾乎忘了還有「無車日」的存在。高雄市政府只顧著行銷巨大黃色小鴨,台北市政府還是維持市府廣場封街騎單車活動,而新北市政府則直接與職棒聯盟合作,遠離主流日常生活的政策改變,僅補助無車看棒球優惠活動,使得無車日等同棒球日活動。
台灣無車日活動從初始的盛大演變至今一年不如一年,反觀台灣最愛拿來比較的韓國,卻逐步把一天的無車日,推成無車月,甚至計畫推動永久無車區政策。今年9月1日起,韓國京畿道首府水原市選擇在人口密集的行宮洞,推行為期一個月的無車月,當地四千多戶居民配合步行與騎出家裡各式各樣的腳踏車,並且將1500多輛私家轎車移往距離十分鐘車程遠的停車場安置。政府安排免費自行車體驗、自行車動力棉花糖等活動設施,增進民眾參與的趣味與支持度,大受好評,因而政府預計將進一步規劃「永久無車區」。
地方政府為挹注財政收入,償還累累負債,同時為了地方派系或建商的利益,不惜假借公共利益之名推動區段徵收,粗暴徵收人民土地,這不公不義、惡形惡狀的行為,赤裸裸地呈現在苗栗大埔事件上。同時,政府為「彌補國家財政缺口」或「活化閒置土地」,大量標售「全民共有」的國有土地讓建商蓋豪宅,或者BOT給財團營利,如台東的美麗灣事件與日月潭的向山觀光旅館案。另外,都市更新政策,也成為房地產飆漲的推升動力。簡言之,目前政府的土地政策,已成為建商財團與地方派系逐利的幫手,過程中不僅違反社會公平正義,也帶來了巨大的環境衝擊。
建築業的環境衝擊必須受到正視。蓋一棟房子或進行任何營建工程,至少需要鋼筋、水泥和砂石。而光是生產或開採這幾項原料的行業所消耗的能源,就佔了我國能源總消耗量的10.6%,這還不計營建過程與運輸過程所消耗的能源。而製造鋼筋水泥所需的原料與燃料(如鐵礦、石灰石、砂石、煤礦)的開採,也是直接摧毀生態環境的兇手。
今年六月全台氣溫異常飆高,台北、新竹及嘉義三個氣象站,都打破設站以來最高月均溫的紀錄。台北氣象站六月均溫廿九點二度,是設站117年來的最高,真是「太熱了」。雖說有短時的、局部的氣象因素,但這種破百年紀錄事件,應有其由。
對於這麼熱的天氣、異常熱的天氣,應是氣候變遷的現象之一,也很容易讓我們想到如何充份運用熱能,如何散熱、讓生活環境更為清涼,以及如何做好溫室氣體減量,及如何節能減碳等。
台灣的熱能是如此豐富,是我們可貴的自然資源,策略上應考量如何充份善用這些熱能/陽光,如鼓勵裝設太陽能熱水器,擴大推廣太陽能光電發電。另一方面做好規劃如何散熱、使生活環境更為清涼,這可不是打開冷氣而已,冷氣機只是把室內的熱對外排出去,是一種以鄰為豁的行為。對於冷氣機,除了提高其能源效率(EER)、28度才開冷氣的行為外,整個都市要有綠色(清涼)生活環境的城市規劃,建築物如何節能及促進自然通風,也很重要。
日前幾位台北市議員先後分別批評仙跡岩、丹鳳山等步道工程整建,前者批評景美仙跡岩水泥石階與欄杆毀損剝離,使得「仙跡像遺跡」;後者則批評北投丹鳳山被山友走出來的路徑樹根裸露溼滑,要求市府興建花崗岩水泥石階,認為沒有水泥鋪面的步道像「鬼城」,而市政府則是回應每年編列三千多萬維護所轄步道,經費根本不夠。
議員與政府皆以「步道等於鋪面」、「沒有鋪面就是荒廢」的迷思,將天然透水、在地特色的土石小徑鋪上外來的水泥;而以為一勞永逸的水泥鋪面與裸露鋼筋卻毀損成為危險因子,造成工程發包永續,再多的經費都不夠用,這些作為正蠶食鯨吞今日台北淺山生態系的完整性,導致人們本想藉由走步道親近自然,然而鋪面工程卻使動植物生態棲地遭到破壞,而距離城市越來越遠。
2012年全國環境NGO會議,千里步道協會、荒野保護協會等團體提出「天然步道零損失、水泥步道零成長」目標。在此全球暖化、節能減碳的新思維下,不只是前述生態破壞的問題,進口的水泥材料在其從生產到棄置的生命週期中都不斷釋出二氧化碳,而且會蓋住天然泥土與樹根,造成土地缺乏保水環境;而天然步道不但走起來不傷膝蓋,降低熱島效應,且步道周遭生意盎然,只要透過適當分散的導水,就可避免溼滑泥濘,甚至運用在地石材重現古道人文特色。
溫室效應所導致的全球暖化已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在今年12月8日,全球各地將有許多環保團體,包括我國團體,將同步舉辦抗暖化遊行,以呼籲於12月3日至14日在印尼巴峇島參與「氣候變遷會議」的各國政要們,能夠採取具體的行動,對抗全球暖化。
在此會議前夕,「全球反焚化爐聯盟/全球焚化爐替代方案聯盟」(GAIA)也於今日(11 月28 日)發起「反廢棄物與焚化的全球行動日」,呼籲各國所採取的溫室氣體削減方案,必須以「零廢棄」的方式,以避免焚化與掩埋等會傷害環境、排放有毒物質、且 實際上是浪費資源與浪費能源的廢棄物末端處理方式,成為「綠色能源」,而繼續毒害大地,同時也無法達到抑制全球暖化的目的。
身為GAIA 一員的看守台灣協會指出,95 年度全國事業廢棄物申報量一共有1,650 萬噸,一般廢棄物(主要是家戶垃圾)清運量也有485萬噸,這些廢棄物總共有40%左右是以包括焚化或掩埋等末端處理方式進行處置。雖然由這些廢棄物處理所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粗估每年約佔全國溫室氣體排放量(以每年350百萬噸 計)的2%左右,然而焚化與掩埋等垃圾處理方式,正是鼓勵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直線型經濟型態,其所間接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恐怕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