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守台灣 Taiwan Watch

關心環境 尊重生命 看守台灣 永續家園

碳排放與節能減碳

沒有白吃的節能減碳午餐!

今天要在台灣找到一個沒聽過地球暖化與氣候變遷議題的人,是一件超困難的任務。不要說是年輕世代,就是七、八十歲的族群,要能不接觸到相關資訊,還真不容易。暖化與溫室氣體的新聞報導,常在各種媒體中出現,政府與民間團體的活動,也常會用暖化做為活動的主題,告訴大家要「減碳救地球」。

可是,喊喊節能減碳的口號,簡單;過低碳生活,難!低碳生活與人類過去兩百年的經濟發展趨勢是相違背的,工業革命與經濟成長有一大部分的基石是建築在石化燃料的應用,也就是能源的使用上。因此,工業革命前一千年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一直維持在約280ppmv(一百萬單位體積氣體中含有280單位體積的二氧化碳)。可是,工業革命之後,二氧化碳含量迅速增加,1950年代之後,增加的速率更是加快,到1995年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已達358ppmv,成長了快30%。

碳排放負成長的真正原因

環保署日前喜滋滋地發表新聞稿表示,「我國2008年燃料燃燒排放CO2,較2007年減量達4.4%,為20年來首度呈現的負成長,除因大力推行節能減碳措施外,油價上漲、金融海嘯亦為因素之一。2009年燃料燃燒排放CO2,初步計算較2008年減量達5%,再度呈現負成長。」

顯然環保署把20年來首度的連續兩年負成長拿來當政績炫燿。然而,在產業結構沒有往低碳方向轉型而住商部門(也就是馬政府目前有在努力推行減碳的部門,基本上就是辦辦活動提醒民眾要減碳以及推出電費折扣獎勵節能措施)排放佔比又不高的情況下,也就是這個社會的經濟成長動力仍未與化石燃料的使用有明顯脫鉤的前提下,這碳排放的負成長主要反映的是民間生產製造的不振、實質的經濟蕭條,而非新政府的減碳政策。

根據主計處的統計,2008年與2009年的經濟成長率分別為0.73%與-1.87%,雖然表面上好像與碳排放量呈脫鉤趨勢,然而這兩年來的經濟成長率主要是靠政府的大力支出,如消費劵與四年五千億擴大公共建設,方才使帳面數據不太難看。根據主計處統計,我國政府的歲出從2007年的16,466億元,增加到2008年的17,522億元以及2009年的20,991億元,政府歲出佔GDP的比例則從2007年的12.8%提高到2008年的13.8%及2009年的16.8%。

經濟: 
氣候與能源: 

對節能減碳政策之綜觀及反思


在人類的科技成就及經濟發展的表現下,以及世俗觀念、消費習慣的運行下,整個地球環境面臨全球性劇變的危機。不少環保人士、睿智人士提出「拯救地球危機」的警言及作法,有的且身體力行。

整體的環境污染問題,可由如下公式:「環境污染程度=人口數 × 每人的產品消耗量 × 每單位產品產製過程的污染量」來看,來檢討。以上公式對於環境壓力(如碳排放、環境資源消耗、生態足跡),也可適用。故對策上,當思考如何降低人口、如何減少消費(或提高使用效率,採行綠色或環保的生活方式)、如何推動清潔生產(提高能源或物質產率,綠色科技、綠色產品)。中國的崛起,主要問題出在前面兩項因素。由於排放污染與能資源消耗率並無法輕易地與經濟體系運作下的GDP成長率脫鉤,使得地球的環境問題愈趨嚴重;國與國間對資源相互爭奪,引起各種圖謀及對抗。

台灣的國土狹小、資源有限,如何面對全球性的「節能減碳」議題(暫不談這也是一個(綠色)科技創新、在市場上領先的機會)?我國的碳排放量約占全球的1%;以人均排放量,我國約是全球平均的3倍;以年成長率來看,在前十年未能與GDP成長率脫鉤狀況下,二氧化碳排放量年成長率約4~6%,一直到2008年因經濟風暴影響及產業外移因素,去年二氧化碳放排放量降了2%。

氣候與能源: 

「停車節」的省思

九月十八日剛剛度過一年一度的停車節(Parking Day),這是一個什麼樣的節日呢?在此與各位分享。

這是一群關心環境的人士四年前在美國的舊金山所發起的一項運動,主要的訴求就是,希望我們居住的城市中能夠少一點交通的污染,多一點親近環境的綠地。所以,每年會在「停車節」這一天,在都會區中的路邊停車格中,將停車格裝飾成一天的綠地公園,讓你的城市充滿綠地。

我們都知道,都會區的路邊停車是一個城市中交通管理,或者是環境管理上很重要的指標。例如美國華盛頓特區的道路,幾乎沒有路邊停車格。也因此,市容的整潔性相對提升,雜亂性相對減少。這是華盛頓特區處理交通問題的基本手法。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都市規劃系的Donald Shoup教授曾經做過一項調查研究,他發現洛杉磯的駕駛每天平均要花3.3分鐘的時間尋找路邊的停車位停車,大約相當於跑了半英里的路程在街頭中繞路以尋找停車位。所以,以洛杉磯的車輛總數乘以半英里的距離,然後乘以一年365天的累積日數,一年下來光是為了找停車位所行駛的路程就高達950,000英里的距離。這個數字有多大呢?大約是繞地球38圈之遠。Shoup教授說,大多數洛杉磯的駕駛捨棄高價位停車場的停車位不停,寧可在道路中繞來繞去以求低價位的路邊停車。也因為如此,都會區中就充滿了尋找停車位的車輛,增加了許多空氣污染的問題。

環境與健康: 
氣候與能源: 

經濟風暴下 被漠視的環境

全球性的環境問題,已多有徵兆,如近日媒體報導澳洲的大堡礁,珊瑚生態逐漸衰落,北極冰洋的冰層面積漸漸縮小等。另一方面,伴隨著其經濟的高速成長,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大國,也是能源、資源的消耗大國;其他新興國家也競相加入經濟競技場,爭奪有限的資源。近日,全球的經濟崩跌,股價下跌,各國經濟成長下滑、市場需求緊縮,但原油價格的起落,由去年六、七月漲到每桶140美元,近期又跌回約70美元(甚至40多美元)。原物料價格也大都下降,如較之去年,汽油價格降59 %、鎳價格降55 %、鋁價格降36 %、銅價格降53 %、銀價格降24 %等。以上這些現象,就環境觀點來思考,啟示了甚麼?

在環境保護的一個重要於原則或作法,就是把環境成本內部化,把環境資源或使用環境的代價加到產品價格上去,或採取經濟手段運作環境資源,其實例如徵收碳稅、建立碳交易市場。全球的資源越用剩越少、污染物(含溫室氣體)的排放量越來越多、全球環境問題越發明顯及趨於嚴重,但由第一段所陳述,目前世界運作中的經濟制度或各國的政策,好像沒有如此的運作。經濟系統自在的運作,似與環境問題脫鉤、彼此沒牽扯。在所謂「二十一世紀議程」,環境問題似要被排入議程,但看起來還是排不上議程的。美國迄今尚沒有簽署「京都議定書」,尚未上任的美國總統歐巴馬的想法呢?

環境與健康: 
經濟: 

頁面

環境與健康

山林水土

氣候與能源

社會

經濟

特定議題

訂閱 RSS - 碳排放與節能減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