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守台灣 Taiwan Watch

關心環境 尊重生命 看守台灣 永續家園

碳排放與節能減碳

低碳城市不能只有低碳公車


2009年全國能源會議,民間團體提出台灣應推動低碳的城市和社區,並納入結論。在2011年,環保署選出北中南東四區的示範城市:北區是新北市、中區是 台中市、南區是台南市、東區是宜蘭縣。

低碳城市和社區是世界潮流,也是台灣必須走的方向,因為在氣候變遷影響下,人類將會面臨更嚴酷考驗,有時多雨淹水、有時久旱水枯、有時 天氣炎熱、有時氣溫 驟冷,以致生活和生計受到威脅。因此如何仿效大自然,營造不會傷害生態環境的人類棲地,避免自取滅亡,是急需政府各部門積極思考的議題,這包括首長決心魄 力、公共空間規劃、大眾運輸系統、居民生活形態、公民參與機制、財務規劃等課題,且環環相扣,互相影響。

要營造低碳生活環境,鄉間條件顯然優於都會,因為鄉間空間寬敞,植栽樹木較多,沒有會增加冷氣需求的熱島效應,清新空氣也更利於騎腳踏 車或走路等低碳交通 形式。如果能以網路代替馬路,在地工作、生產、消費,將可大幅削減碳排放;但在目前就業條件下,人口仍大量集中到各都會,如何營造低碳城市顯然更為重要也 更需要智慧。在這之中,大眾運輸系統更是重要課題。

氣候與能源: 

對抗「趴趴走」,建構「在地化低碳社會」,

最近參加一場各縣市代表的研習會,會中有一個有趣的議題 – 高鐵通車後,是讓台灣的發展趨勢更集中化?更都會化?還是帶動了中南部地區的發展?

來自台北市的聲音相信高鐵通車是對中南部地區的一大德政,因為方便了台北人利用休假到中南部觀光,所以有助於中南部的發展。但是有中南部的代表指出,高鐵 通車後,反而更助長了中南部的人往台北跑的趨勢,中南部的年輕人三不五時就會想到台北去體驗五光十色的都會景象,北重南輕的趨勢反而更嚴重。其實,兩種觀 點都有其依據,只是反映出不同生活經驗的角度差異,而負責國家發展的單位可以對這個議題進行科學化的研析。

這個問題突顯出自從十八世紀中葉工業革命以來,全球發展趨勢的一個縮影:隨著蒸汽時代的誕生,火車與各種交通工具被廣泛的應用,交通運輸更便利了,讓人們與商品「趴趴走」蔚為風潮,可是,整體而言,世界的發展在這一百五十年中,究竟是帶動了邊陲地區的發展?還是更加的集中化?都會化?

氣候與能源: 

台電節能減碳的窮途末路


日前中國時報刊載了一篇台電的「廣告新聞」,聲稱「去年核能供電量約400億度,相當於減少3,400萬噸二氧化碳排放,抑減全國總排放量約八分之一」,並指出如果這「400億度 的供電量,以太陽光電替代,相當於需要36,000座路竹太陽能電廠(每座裝置容量1,000瓩),所需土地逾七萬公頃;若以風力發電替代,則須 3,600座單機裝置容量3,000瓩的風機」,大力吹捧核能發電的好處。其實,這廣告不僅有誇大核能的減碳及經濟效益之嫌,更企圖誤導一般大眾。

頁面

環境與健康

山林水土

氣候與能源

社會

經濟

特定議題

訂閱 RSS - 碳排放與節能減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