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守台灣 Taiwan Watch

關心環境 尊重生命 看守台灣 永續家園

部落格

中科死棋國光光

高度爭議的中科四期環評,終於在10月13日通過初審,遂了開發單位的心願。雖然環保署在最後一次初審會議的中場休息期間,也就是第五次初審延續會議前一周,發表一篇新聞稿要求給環評委員獨立的審查空間,結果卻是用重重警衛把利害相關人的居民與環保團體隔離在環保署大門外,而環評委員的審查空間仍然無法獨立於高度的行政壓力下。

環保署於該新聞稿中指出,行政院秘書長出面協調部會,針對開發單位(國科會)就民眾或環團於審查過程提出之質疑或要求所研提之開發案修正作法,加以確認或協調,以確保修正案之可行性,本屬合情合理作法;然而第五次初審會議前吳揆透露的中科四期廢水排放去路(亦即不會排放到濁水溪或舊濁水溪河道,而改排出海口或供國光石化冷卻水使用,見工商時報10月3日的報導),也是該部會協調會的主要議題,並未出現在開發單位的環評說明書或會議資料中,反而與環評初審結論的第一條不謀而合。若行政高層與開發單位尊重環評,應該將該修正案之作法與評估資料公諸大眾,送交環評審查,而非在評估資料付之闕如的情況下,以不可思議的心有靈犀或巧合方式出現在審查結論中。如此,請問環委的獨立性何在?民眾的知情權與決策參與的權益又何在?

氣候與能源: 

中科死棋國光光

高度爭議的中科四期環評,終於在10月13日通過初審,遂了開發單位的心願。雖然環保署在最後一次初審會議的中場休息期間,也就是第五次初審延續會議前一周,發表一篇新聞稿要求給環評委員獨立的審查空間,結果卻是用重重警衛把利害相關人的居民與環保團體隔離在環保署大門外,而環評委員的審查空間仍然無法獨立於高度的行政壓力下。

環保署於該新聞稿中指出,行政院秘書長出面協調部會,針對開發單位(國科會)就民眾或環團於審查過程提出之質疑或要求所研提之開發案修正作法,加以確認或協調,以確保修正案之可行性,本屬合情合理作法;然而第五次初審會議前吳揆透露的中科四期廢水排放去路(亦即不會排放到濁水溪或舊濁水溪河道,而改排出海口或供國光石化冷卻水使用,見工商時報10月3日的報導),也是該部會協調會的主要議題,並未出現在開發單位的環評說明書或會議資料中,反而與環評初審結論的第一條不謀而合。若行政高層與開發單位尊重環評,應該將該修正案之作法與評估資料公諸大眾,送交環評審查,而非在評估資料付之闕如的情況下,以不可思議的心有靈犀或巧合方式出現在審查結論中。如此,請問環委的獨立性何在?民眾的知情權與決策參與的權益又何在?

環境與健康: 
山林水土: 
氣候與能源: 
特定議題: 

格達費的帳篷與國土規劃

利比亞領袖格達費出國訪問時,喜歡在受訪國搭起帳篷,充當海外行宮,前幾天他出席紐約聯合國大會,又企圖在美國搭帳篷,但是卻無法如願,各地方政府除堅決拒絕外,並要求部份已搭起的帳篷必須立即拆除,其所持的理由乃是該帳篷構造物已經違反了地方政府所發佈的土地使用分區管制法令(zoning code)。

土地使用分區管制是土地規劃與管制的一個主要手段,它為全球大部分國家所採用,此次格達費所訪問的紐約市,碰巧就是該制度的創始地,它於1916年在曼哈頓開始實施後,迅速的為美國其他城市所模仿。都市的土地被分成了不同的使用區,如住宅區、商業區等,各有不一樣的建蔽率、容積率、建築高度等限制。這些限制似乎是與美國憲法中對於私人財產權的保障相互衝突,因此,時常遭到挑戰,但是美國最高法院於1926年經由Euclid個案的宣判,正式宣告它的合憲性,因為這些對於財產權的限制,乃是為了公共利益的目的而來。

台灣於日治時期就引進土地使用分區管制制度,實施於都市地區,至於非都市部份,則是要待1970年代,區域計畫法執行之後,才告正式確立。但是,這個制度的最大缺憾,乃是它過於僵化,缺乏彈性,這使得許多土地開發因此受到限制。晚近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許多富有創意的方法被建構起來,但是基本上仍然是尊重土地使用分區管制的理念。

「停車節」的省思

九月十八日剛剛度過一年一度的停車節(Parking Day),這是一個什麼樣的節日呢?在此與各位分享。

這是一群關心環境的人士四年前在美國的舊金山所發起的一項運動,主要的訴求就是,希望我們居住的城市中能夠少一點交通的污染,多一點親近環境的綠地。所以,每年會在「停車節」這一天,在都會區中的路邊停車格中,將停車格裝飾成一天的綠地公園,讓你的城市充滿綠地。

我們都知道,都會區的路邊停車是一個城市中交通管理,或者是環境管理上很重要的指標。例如美國華盛頓特區的道路,幾乎沒有路邊停車格。也因此,市容的整潔性相對提升,雜亂性相對減少。這是華盛頓特區處理交通問題的基本手法。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都市規劃系的Donald Shoup教授曾經做過一項調查研究,他發現洛杉磯的駕駛每天平均要花3.3分鐘的時間尋找路邊的停車位停車,大約相當於跑了半英里的路程在街頭中繞路以尋找停車位。所以,以洛杉磯的車輛總數乘以半英里的距離,然後乘以一年365天的累積日數,一年下來光是為了找停車位所行駛的路程就高達950,000英里的距離。這個數字有多大呢?大約是繞地球38圈之遠。Shoup教授說,大多數洛杉磯的駕駛捨棄高價位停車場的停車位不停,寧可在道路中繞來繞去以求低價位的路邊停車。也因為如此,都會區中就充滿了尋找停車位的車輛,增加了許多空氣污染的問題。

環境與健康: 
氣候與能源: 

越域引水工程的爭議

八八水災造成桃源鄉勤和村與那瑪夏鄉民族村被土石流毀村、甲仙鄉小林村崩山,同時導致400多人失蹤,一個月過後三地居民仍不時指控災難是因曾文水庫越域引水工程,以炸藥開鑿引水隧道所造成,不斷要求政府應查明真相,給社會一個明確的交代。雖然監察院、檢調單位、行政院已展開調查,但調查方向是否正確是真相可否重現的重要關鍵,筆者認為調查單位應從三個方向分別釐清爭議:一、越域引水工程是否為必要工程;二、越域引水工程施工過程各種缺失;三、八八水災土石流災難與越域引水工程相關性。而其中以第一項最為關鍵,筆者將理由陳述如下:

一、越域引水隧道工程經過五段斷層、三段破碎帶,鄰近的鄉鎮包括小林村、甲仙鄉、三民鄉、桃源鄉及六龜鄉,都是此次莫拉克風災所創傷最嚴重的地區。斷層帶分別為荖濃斷層、高中斷層、旗山斷層、表湖斷層及平溪斷層帶;破碎帶則分別為荖濃溪背斜軸部、荖濃溪向斜軸部、過河段與東引水隧道西洞口段等。為什麼在如此嚴峻的地質條件之下要進行越域引水隧道工程?八八水災後從勤和、民族至草蘭溪各洞口段附近都產生嚴重崩塌,土石堆積高度全超過十米以上。

二、中央於92年通過原住民基本法,其第20、21條規定在原住民地區開發土地、資源利用必須取得原住民同意,水資局強行在桃源施工,顯然是「行政暴力、圖利財團」的行為,侵佔原住民生存權益。

山林水土: 

台灣的災難是否天命?

「八八水災」又在台灣的災難史上添一新頁,災民仍等待著救助與恢復生計,而一波又一波政治戲碼接連不斷地上演,大有喧賓奪主的意味,掩蓋了我們應該面對的現實:台灣的災難是否天命?

當然,我國的地質和地形,以及老天的「眷顧」,都是無可避免的現實;然而,我們該不該嚴肅地面對一次又一次重復上演的「天災」,思考和檢討如何降低「人為過失」的策略和作為,以消除過度「消費災難」的思維?

921大地震過後,相信大家都知道我國地質結構更加脆弱,也有不少專家預測更嚴重的土石流,必然會再發生,只是時間的問題;政府也花費了為數可觀的人民血汗錢,從事各項預防的措施和工程。老天真的「眷顧」我國,試著考驗還在歡慶重掌政權的國民黨政府。果然先則輕忽莫拉克颱風帶來的雨量,後又缺乏危機處理的能力下,政府閣員顢頇無能的醜態百出,連連讓國內外媒體嘆為觀止,更甭提全國民眾的感受了。

每次災難過後,總是會有巨額的經費開支,用於安置受災民眾,為其生計籌謀,修復斷橋崩路,而環境和生態的復元更是「消費災難」的重頭戲。年年花費巨額經費在天災和土石流的預防及整治上,可是並沒有改善全國的防災能力;難道我們不該面對這個事實徹底檢討:為何過去視為萬無一失的措施和工程,依然無法保護國人的生命和家園?國人命該如此?或是人為的疏失造成草菅人命?

山林水土: 

頁面

訂閱 RSS - 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