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守台灣 Taiwan Watch

關心環境 尊重生命 看守台灣 永續家園

部落格

環保署長應體察人民苦楚、帶頭尊重科學專業

健康風險評估在國際上已廣泛被用作為環境決策的基礎,並發展成一門專業,它被定義是妥善整合現有最佳科學證據與數據,對某一行為或活動潛在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作定量預測。然而人不是神,對未來進行推測的過程中,總是會面臨科學機制不夠了解,數據不夠充分。為讓評估能夠順利進行,只好根據現有科學知識作一些合理假設。因此每一份評估結果必然含有某一程度的不確定性,也就是所評估的風險與真正的風險到底相差多大,並不是很確定。因此一位專業評估者一定會完整呈現所使用的最佳科學證據,以證明評估結果的合理性。為確保科學證據能被妥善用於健康風險評估,在整個風險分析決策制度的設計上,都會設置獨立客觀的評估單位。

環境與健康: 

人民居無所,談什麼慶祝建國百年!

值此房價高昂、土地及社會問題嚴重之際,孫中山先生一百年前的論述,頗值得再予以重視。孫先生領導國民革命,倡議平均地權,獲得海內外廣大的迴響與支持。由於土地壟斷造成嚴重的社會問題,孫先生對於土地之漲價增值完全歸私,持相當反對的立場,他於一九二○年說:

「前者值數元一畝之地,忽遇社會之進步發達,其地價乃增為數百元數千元一畝者不等。有其地者,不勞心、不勞力,無思無維,而坐享其利矣。細考此利何來,則眾人之勞力之致也。以眾人之勞力集思以經營之社會事業,而其結果則百數十之地主享其成,天下不平之事,熟過於此?」

如今,大都會區內之房價貴的離譜,僅少數富有階級才有能力購屋,一般民眾只能望屋興嘆,此再度成為社會極為嚴重的問題,著名作家古蒙仁先生並為文歎恨,「在地人要想買一戶單純的住家,此生已注定無望」。

若問房價高漲的原因,是來自於建商或財團對於土地的改良嗎?非也,由於土地與一般商品不同,有其稀少性及絕對性,彼等因此將土地視為是炒作獲利的絕佳工具,透過政治力的運作,不斷地哄抬地價,並幾乎將土地增值部分全部攬歸私有,造成了社會極不公平的景象。現今的土地增值稅由於稅基及稅率制度的不健全,根本無法達成其原先設定之目的。

社會: 

用加法定位敦化單車道在未來城市的位置

爭議半年多的台北市敦化單車道,日前郝市長宣佈將從4月12日起朝「彈性時間管理」方式調整,只有在週末假日作為自行車專用道,平日彈性開放汽機車通行。敦化單車專用道趕在去年922無車日前後通車,當時標示了生活單車道從都市邊緣進入城市的核心地帶;而在今年422地球日前夕終止了敦南單車道的單車專用權,又將單車定位從平日通勤退回了假日休閒。

政策的轉彎主要是來自因敦化單車道而改變習慣的族群反對,例如汽車停車、計程車叫客、家長汽機車接送上下學等;反對聲浪致使台北市府變更設計、步步退讓。另一方面,單車族因為無明顯區隔、車道被佔用、以及週邊配套不足等,導致單車使用率偏低;兩者的因果關係有如「雞生蛋、蛋生雞」一樣難解,從而導致了城市交通進步政策最終的撤守,台北市民是最大的輸家。

各方爭議焦點是集中在現存的一條敦化單車道上,因而試圖用減法一塊一塊去除單車道上的爭議點;假如我們用加法式的願景思考,將會帶來不同的城市圖像。想像我們是從空中俯視的上帝,只要我們揮舞手中的畫筆,為一塊道路風景畫塗塗抹抹、增添東西,就會成真,那麼我們將會看到加碼而非後撤,才能真正解決敦化單車道目前的問題。

經濟: 

被綁架的政府

中科三期環評遭到撤銷一案,因為環保團體要求其應該立即停工,而環保署則堅持中科廠商的開發許可應由國科會等單位依照行政程序法第117條及第121條於兩年內衡酌公益與廠商信賴利益後為全部或一部之撤銷,而引起極大爭議。利害相關人之一的面板大廠友達老闆李焜耀在量產進度受到干擾後,於日前放話表示,希望政府產業政策要有一致性,「不然不知道到底有幾個政府?」會對廠商投資造成困擾。其實李老闆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稍加探討中科三期環評撤銷案的爭議,會發現環保署其實是不惜削弱環評法威信與甘冒藐視司法正義之大不諱,而執意維護中科三期廠商之利益,而原與廠商站在同一陣線的國科會更是早就如此。環評、區域計畫變更審查、與最後由國科會核發的開發許可,這一連串的行政決定其實是互相串聯的一個行政處分,缺一不可,而環評為開發行為是否能取得最後許可之基礎(環評法第14、22條),依行政程序法第112條:「行政處分一部份無效者,其他部分仍然有效。但除去該無效部分,行政處分不能成立者,全部無效。」今環評許可這個基礎既然遭到行政法院撤銷而無效,其他相關許可則應一併失其效力,毋庸撤銷之程序;今環保署若承認其他許可仍有其效力,豈非認為其他許可能夠獨立於環評之外為之?

政府應儘速淘汰含氯有機物質的使用

據報導,台塑仁武廠場址土壤及地下水遭到含氯有機物質的嚴重污染,其中地下水的1,2-二氯乙烷(英文簡稱EDC,為VCM廠的中間產物,是人類可能致癌物)的污染濃度高達管制標準30萬倍,而已知為肝癌致癌物的氯乙烯(簡稱VCM,為3號塑膠PVC的單體),亦有高達地下水污染管制標準之975倍者,令人瞠目結舌。不論污染原因是人為蓄意、或是管線設備年久失修造成洩漏等人為疏失,這起污染事件不應視為單一個案而僅依循現行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機制來處理,更應該拉高到產業政策上來檢視。

氟、氯、溴等鹵素家族元素,在現行石化產業佔有重要地位,業者將這些元素與碳氫化合物反應,合成各種含氯有機物質,廣泛應用於塑膠製品、清潔溶劑、冷煤…等等,早期更大量運用於農藥。然而在自然界中,這些元素鮮少與碳氫元素結合而以有機物狀態存在,而是與金屬元素結合而以無機物狀態存在,因此這些人為製成或無心造成的含氯有機物質,常常具有毒性,如斯德哥爾摩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公約首批列入管制的有機物質(包括世紀之毒戴奧辛)全含有氯,第二批列入管制的有機物質也都是含有氟、氯或溴等的化學物質。即使沒有毒性,卻也常有其他危害,如做為冷煤的氟氯碳化物為臭氧層殺手與溫室氣體,取而代之的氫氟碳化物則仍不脫其強力溫室氣體的本質。

大高雄地區缺水大作戰新思維

去年八八水災留下滿川遍野的漂流木,還有堆積如山的砂石,暫置在河道兩旁及一些國有及私人土地上,目前還沒有遷移至安全的場所或所謂的土地銀行上。筆者身為這兩縣災後重建委員會委員,曾多次建議對河道的疏濬要有完整的計畫、要有積極的進程,且要能夠有效的執行,才不會產生二次災害。

而在水資源供應方面,往往在豪大雨後都會帶來土石崩塌,造成河道的淤泥增加,一旦濁度飆高又可能會造成供水緊張。譬如,八八水災後大高雄地區有三萬多戶即因此而減壓供水。筆者在歷次的全國水利、國土或是永續會議上即針對此問題多次提出,水資源管理政策,應該改變長期以「豐水期以地面水為主,地下水為輔」之作法。熟不知汛期河川及水庫水質濁度飆高,無法即時與穩定供水;而此時因降雨補注地下水,使得地下水位上升,甚至於有自湧井;再加上河道土砂淤高,造成河床伏流水增加。筆者亦多次在水政研討會或媒體上建議,在去年芭瑪颱風後再也無降雨,但河川尚有水量時應蓄存水庫,盡可能利用要流到海裡的地下水,如此,才不至於用罄水庫的水而又讓地下水大大方方的流走,多麼暴殄天物啊。

山林水土: 

頁面

訂閱 RSS - 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