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守台灣 Taiwan Watch

關心環境 尊重生命 看守台灣 永續家園

能源

別把服貿當經濟良方

322ªA¶T.jpg

國民黨意欲強渡關山的服貿協議,在五百名學生進駐國會,反對服貿黑箱作業下,引起了全國甚至國際關注。服貿協議從簽約曝光以來,引起許多民眾憂懼,當然也有人大表認同,是一個相當具爭議性的協議,當然需要大眾廣泛討論,並把大眾共識回饋到該協議,重啟談判。然而,國民黨為遂行一人之志,不惜讓民主倒退,引起社會動盪,讓許多人寢食難安,而耗費許多力氣與資源,只為了阻擋一部可能會負面影響國家未來發展的粗糙協議,若要談誰是歷史罪人,豈不明乎?

服貿協議支持者的論點大抵不脫經濟自由化、全球化,他們認為其他國家都在簽自由貿易協議(FTA),消除關稅壁壘,以出口導向的台灣若不趕上,經濟競爭力將會喪失;而與中國簽服貿,將讓我們更容易和其他國家簽訂FTA。然而和中國簽貿易協定,不見得會成為和其他國家簽訂FTA的籌碼;而自由貿易,也不見得會對經濟帶來長久好處,而且短期內恐怕就會有民眾大受傷害,不僅要慎重,也不值得政府花那麼大的力氣來推動。

氣候與能源: 
社會: 
特定議題: 

十三年前的季刊

自從福島核災發生後,民間的反核運動再次興盛,許多人重新關注核能議題,除了反核的前輩和貢寮的鄉親重新燃起希望,有更多的年輕族群開始瞭解核能議題,並用講座、音樂、文字等媒介,慢慢地向大眾傳達能源訊息。更有藝文人士在中正紀念堂舉辦「核四五六」活動,發下在核四停建以前,都會在每週五下午六點準時聚會的宏願。如今從309遊行到現在已經40個週末。不論晴暖或颱風來襲,他們都沒有缺席過。

翻閱看守台灣季刊十幾年的季刊,許多文章證實台灣的反核歷史早已走了很久。於是幾週前,我們抱著協會十三年前講述能源議題的刊物,到核四五六的現場分送給關注核能議題的民眾。每個人不僅欣喜的收下,更訝異的是這些十三年前的出版物,講的東西其實都差不多。

這本季刊的主題是能源革命,翻開目錄,編者的話就是「核四再評估,延後時機」,當時的編者怎麼想得到十三年後,核四仍然持續「再評估」。再翻閱其他文章。探討分散式供電系統的概念,德國廢核文章,美國核能情況和再生能源、生質能等討論,都是至今仍然費神的議題。而這年剛好是九二一地震的後一年,也有不少文章撰寫災後復興或生態旅遊的想法。其他還有些外來種和水源政策等文章,種種都仍是現在大家帶解決的問題與努力的方向。

氣候與能源: 

應關注新高樓大型建築帶來的環境負荷及社會公平問題


走踏各處,台灣的建築業甚為勃興,新樓房價也貴得嚇人。很多新蓋大樓都是大型高樓建築,高達20~30樓,一大棟達數百戶。若是多量大樓群集一處,將有數千戶、上萬人,人口集中、密度高,於是產生了污水、垃圾及環境衛生、交通集中的問題,甚至公共空間、停車場需求問題;公用設施(如水、電等)供應是否超乎原規劃之系統供給容量?以及消防、景觀、日照等。

新高樓住宅建築,也涉及新市鎮開發、國民住宅之政策,公共運輸、社區發展等之規劃及管理。房價飆漲這麼貴,一般人難以負擔得起,更是整個社會公平問題的核心。

若僅賴建築法規來規劃、管理,恐尚難以解決民眾集居之污染負荷及公共設施密度過重的狀況,目前都市計畫之規劃管理,是否足以解決問題?依目前之區域計劃有辦法管理嗎?

在人類生活上各種活動都對環境有所衝擊,其中建築部門對環境之衝擊是很大的,瞭解、如何降低及調適其對環境的衝擊,以增進永續性,是要特別注意的。

氣候與能源: 
社會: 

正視建築業的環境衝擊


地方政府為挹注財政收入,償還累累負債,同時為了地方派系或建商的利益,不惜假借公共利益之名推動區段徵收,粗暴徵收人民土地,這不公不義、惡形惡狀的行為,赤裸裸地呈現在苗栗大埔事件上。同時,政府為「彌補國家財政缺口」或「活化閒置土地」,大量標售「全民共有」的國有土地讓建商蓋豪宅,或者BOT給財團營利,如台東的美麗灣事件與日月潭的向山觀光旅館案。另外,都市更新政策,也成為房地產飆漲的推升動力。簡言之,目前政府的土地政策,已成為建商財團與地方派系逐利的幫手,過程中不僅違反社會公平正義,也帶來了巨大的環境衝擊。

建築業的環境衝擊必須受到正視。蓋一棟房子或進行任何營建工程,至少需要鋼筋、水泥和砂石。而光是生產或開採這幾項原料的行業所消耗的能源,就佔了我國能源總消耗量的10.6%,這還不計營建過程與運輸過程所消耗的能源。而製造鋼筋水泥所需的原料與燃料(如鐵礦、石灰石、砂石、煤礦)的開採,也是直接摧毀生態環境的兇手。

環境與健康: 
經濟: 
社會: 

人民,為廢核而走


2013年3月11日是福島核災兩周年,台灣在3月9日舉行廢核大遊行活動,同時在全國各地超過22萬民眾走上街頭,很多人還是第一次為廢核而走!

在資訊傳播快速的現在,很多人看到日本活生生的例子,開始想一想台灣的處境,關心核能不安全的議題;甚至核能災變時,我們的身家財產可能化為烏有,子子孫孫可能都要遠離家園,實在不忍。

政府政策想要蓋核電廠,也希望核四廠能運轉,所以提出來的文宣和論調,都是告訴大家核電廠不會發生意外。但是人民已經不相信核電廠是安全的,尤其離核電廠很近的縣市,危機感更高。台灣能源長期掌握在政府手中,尤其是國營企業,也是為政策操盤,彼此是非常麻吉的。以致監督核能電廠的原子能委員會,也不能發揮功能,好像是護航角色,以致人民無法信賴。

政府資訊不公開透明,核四廠興建經費不斷追加,迄今已經是三千億元了,還不知要再追加多少人民的錢? 有人認為應該要認賠殺出,直接廢掉核四廠,以免一座不安全的核電廠,讓大家提心吊膽。

氣候與能源: 
社會: 

難以承受的核災健康影響


在今年2月28日,也就是日本福島核災將屆兩週年之際,世界衛生組織發表了一篇健康風險報告,指稱在福島輻射污染最嚴重的前兩個地區,初估其第一年有效輻射劑量約為12-25豪西弗。在暴露劑量最高的地區,男嬰罹患血癌的終生風險將增加7%(與基線值比較);女嬰罹患乳癌的終生風險將增加6%;男嬰罹患所有實體癌的終生風險將增加4%;女嬰罹患甲狀腺癌的終生風險將增加高達70%。甲狀腺癌和輻射汙染的高度相關,從這些數據一覽無遺。不過,該報告又補充說,由於日本甲狀腺癌的基線風險很低,對女嬰而言,只有0.75%左右,因此在輻射污染最嚴重地區的女嬰,得甲狀腺癌的終生風險也不過增加到1.5%左右。

該報告指稱,由於輻射暴露和癌症終生風險的關係相當複雜,且與輻射劑量、暴露時年齡、性別和癌症部位有關,且該健康風險評估根據的科學知識是基於以前的輻射污染事件和經驗,不完全符合福島核災的暴露型態,因此這篇報告充滿了許多不確定性因素。儘管其聲稱已試圖避免低估,但這數字傳達的訊息似乎是,核災危害不過爾爾,大家不用恐懼。不過,事實呢?

氣候與能源: 

頁面

環境與健康

山林水土

氣候與能源

社會

經濟

特定議題

訂閱 RSS - 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