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守台灣 Taiwan Watch

關心環境 尊重生命 看守台灣 永續家園

能源

失去石油,還是遠離石油?

數個月前,報載台中某國小營養午餐招標作業兩度流標,原因是餐盒業者表示菜價上揚,致使廠商無利可圖,因而採取觀望態度。當時,這則新聞被處理的角度都放在廠商違反公平交易法的觀點來討論。然而,在看到這則新聞的時候,筆者認為這將不會是一個違反公交法的單一事件而已。這個喧擾兩天就從媒體版面上消失的新聞其實只是高石油價格效應來臨的前哨事件。近來,每每中油宣布調漲,便引起聲聲民怨,表示:「什麼都漲,就是薪水沒漲」。近期,雖然兩家油品公司暫時微幅調降價格,但均表示是在消費者的壓力逼迫下所採取的措施,並非油價飆漲的趨勢真有減緩。雖然消費者的有權利看顧自己的權益,然而筆者憂心的是,往後因為石油價格而引起的各種問題恐怕將排山倒海而來。屆時,我們要擔心的可能就不只有荷包的問題。

經濟: 
氣候與能源: 

開源,倒不如節流!

一個人會不會缺錢,端看其怎麼生活。有些人雖然賺了很多錢,但由於生活奢侈浪費,因此還是一直覺得錢不夠;而有些人雖然收入微薄,卻由於生活儉樸,因此不但覺得錢夠用,還能省下許多工作賺錢的時間,去服務社會或充實自己。同樣地,一個國家會不會缺錢、缺電,也是同樣簡單的道理。

近來部分媒體配合台電,大幅報導我國明年就會缺電。「限電惡夢來臨」的聳動標題,企圖撩撥人民的不安全感,以遂其路人皆知的企圖:持續興建以不可再生能源為電力來源的電廠,比如彰工火力發電廠;另外則是做為追加核四預算的籌碼。對大眾百利而無一害的國家政策如非核家園與溫室氣體減量,對台電而言宛如眼中釘,根本是違反其利益;或者更正確地說,違反可從興建電廠中獲利的廠商利益。因為如果不是已和這些廠商結成利益共同體,否則身為國營企業的台電,何苦和公眾利益過不去?

台電提出的理由認為,尖峰用電將以每年4%成長,因此備轉容量率恐將低於5%,如此就有可能造成部分家庭電力中斷的現象。先不論台電這個理由與預測合理不合理,單以台電自己的推估,自今年至102年為止,沒有一年的備轉容量率預估值是低於5%以下(見自由時報3月8日A3版的整理表格),明年的備轉容量率預估值還有13.1%,也就是還不會缺電,為何要以「明年起缺電」來恐嚇大眾,製造必須趕緊蓋電廠的輿論壓力?

經濟: 
氣候與能源: 

擺脫石油上癮症

石油是現代經濟的重要資源,稱目前的經濟為石油經濟一點都不為過。不僅是汽機車等交通工具的燃料來自石油,所有含有塑膠的製品也來自石油。另外,還有許多化學品、藥品,其原料都是來自石油。要擺脫對石油的依賴,真是談何容易!

然而儘管並不容易,但我們卻不能不面對。石油已日漸枯竭,近來又在中國與印度等挾龐大人口極力追求與工業國家同等的物質生活水準時,石油的耗竭只會加速來臨。雖然石油藏量究竟還可供人類使用多少年,目前沒人可說得準,不過在許多產油國,包括美國,其石油產量已達高峰,無法再增產,所以石油預測公司PFC Energy於2004年曾發表一篇報告指出,全球石油生產跟不上需求的日子可能在2015年時就會來臨(有專家預期會更快)。

經濟: 
氣候與能源: 

失職的地方政府

根據報載,由台泥集團子公司達和大豐所得標興建的台東焚化廠,日前傳出弊案,案情與雲林林內廠案如初一轍。廠商涉嫌浮報用地相關成本,並涉嫌以這些浮報的費用來打點官員,然後讓大眾來承擔這筆貪污賄賂的金額。根據了解,位在台東市郊區的台東焚化廠,場址偏僻且海風強勁,然而這種條件下的農地(38,770平方公尺)卻被廠商報價1億2千萬元,每坪約1萬餘元,有違市場行情(郊區農地一般每坪約1500-3000元左右)。檢調單位發現,其實土地交易價只有5千萬,其餘的6千多萬的「土地佣金」則可能隱藏貪瀆弊情。

其實人口稀少、聚落分散的農業觀光大縣台東,若地方政府能積極任事,要達到零廢棄並非難事;然而卻在當初中央地方交相賊的一縣市一焚化爐政策下,興建了一座昂貴的焚化爐。這座以BOO模式發包興建的焚化廠,由廠商先出資興建,再由政府分二十年攤還,且由中央地方各負擔一半;攤還的利息(稱內部報酬率或折現率)高達14.03%,僅次於林內廠的17.79%,遠遠高出民眾買房子的貸款利息。由於廠商有政府協助辦理優惠貸款,資金成本並不高,且又有垃圾保證量,沒有多大營運風險,卻向國庫求取如此的高利,顯然並非有企業社會責任的良善財團;而負責審查廠商報價的台東縣政府卻也接受這不合理的報價,若非失職就是有貪瀆之嫌。

氣候與能源: 
山林水土: 

何謂無悔?

全國能源會議舉辦在即,經濟部的會議結論草案也大概草擬完成。令人不平的是,這個掛名「全國」的能源會議的會議結論草案,竟是由經濟部所主導的全國能源會議指導委員會關起門來完成的,之前經濟部在北中南所舉辦的三場分區會議,與這份會議結論草案,竟無多大瓜葛。這在已號稱民主的台灣,實是相當反諷。

雖然我們至今無法了解這份草案的詳細內容究竟如何,但由相關報導來看,經濟部將把2025年之前訂為「減緩期」,在這期間不考慮強制減量管制,不考慮碳稅,新設廠的溫室氣體排放,也暫不設限。這樣子的設計,是比照氣候變化綱要公約對於發展中國家的要求,但公約之所以對這些發展中國家寬容的前提,是這些發展中國家的人均溫室氣體排放量都遠低於OECD國家。根據經濟部工業局的資料,2002年時全球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不包含其他溫室氣體)為4公噸CO2/人,這些發展中國家的人均排放量當低於此值;而2002年時OECD等已發展國家的人均排放量平均約為11公噸CO2/人,我國則為10.6公噸CO2/人。以如此高的人均排放量,去比照發展中國家的要求,真是忝不知恥!

見樹不見林

在內閣即將總辭之際,一些傳統官僚蠢蠢欲動,希望能藉著這個渾沌不明的時刻,將幾個攸關特定產業利益的案子翻盤,於是我們看到國工局搬出了國防部,宣稱蘇花高有戰略價值;我們又看到台電請出李遠哲,宣稱核電廠是必要之惡,且應該將既有核電廠延役。這些長久以來一直以特定財團利益為施政導向的官僚,實是我國邁向永續發展最大的路障!

以繁榮的西部為戰場,並以有二十餘座橋樑的蘇花高為馳援要道,而完全沒有考量若其中有一座橋被炸斷時要怎麼辦的這種國防計畫,真是令人笑掉大牙,讓中國額手稱慶,實令人不屑批評。而將京都議定書的二氧化碳排放限制與核電廠扣在一起,並宣稱核電廠是必要之惡的說法,相較之下,雖然高明點,但仍令人為這些專家的狹隘眼光憂心忡忡。

不可否認的,燃煤火力發電廠的確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且釋出了不少的汞,造成了相當的環境污染。但這並不表示為了避免這樣的惡,就正當化了核電廠的惡。其實,這種要人民在兩「惡」之中選其一、而避談第三條路的策略,已成為全球核電產業的翻身陽謀。只是,曾是諾貝爾獎得主的李遠哲,竟也會中了這種陽謀,真是令人相當意外。

在由全球環保界賣力提倡的「清潔生產」中,有一項重要的原則,就是「整體原則」,即要決策者做全方位的考量,避免將風險由一處移到另一處。如果我們能做這樣全方位的思考,才能避掉所有不該有的惡,並找到一條對大家都好的路。

氣候與能源: 
社會: 
經濟: 

頁面

環境與健康

山林水土

氣候與能源

社會

經濟

特定議題

訂閱 RSS - 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