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守台灣 Taiwan Watch

關心環境 尊重生命 看守台灣 永續家園

焚化爐

到底誰是幕後推手?

在焚化爐已經過多,且焚化爐預定地附近民眾也意識到焚化爐可能帶來的危害及可以選擇其他比焚化更好的垃圾處理方案下,近來民間掀起一陣反焚化爐熱潮。然而一個令人憂心的現象卻悄然浮現,那就是環保署與各相關縣市政府對推動焚化爐興建反而有加速的趨勢。如林內焚化廠在當地爭議不斷的情況下,於日前(12/3)動工,並引發流血衝突;苗栗縣政府也打算在近日與得標商簽約,不顧當地民眾的反對。

這種現象卻也不是近日才有,去年當彰北焚化爐興建案遭遇到強大的反對力量時,即將卸任的彰化縣長阮剛猛卻急著與廠商簽約,要不是新任縣長翁金珠上任後立即宣布停建,否則我們納稅人可能又要花一筆冤枉錢了。

到底簽約對於負責籌錢買單的縣市政府有什麼好處呢?其實一點好處都沒有。首先,該合約規定,若該焚化廠在興建營運期間因不可歸責於廠商之事由遭遇民眾之抗爭時,縣市政府應負責協調民意、排除抗爭。所以因為環評過程草率,選址有問題而遭遇民眾抗爭的焚化廠興建案,在簽約前廠商與縣市政府雙方都負有與民眾溝通協調、提出令民眾信服的解決方案的責任,在簽約後縣市政府卻必須一肩扛起。

環境與健康: 

焚化爐是財政災難

1993年8月19日的華爾街期刊(Wall Street Journal),以頭版、長篇大論式的報導警告美國讀者:垃圾焚化爐是財政災難。原因很簡單,在1980年代,美國許多地方政府與聯邦政府的環保官員一窩蜂地認為掩埋場地將日漸不足,因此群起興建垃圾焚化爐,以處理垃圾產生量的16%為目標。結果由於超估垃圾量,且掩埋場在大型垃圾公司的努力下,反而場地增多,在掩埋處理費用較低的情況下,焚化廠面臨了垃圾量不足的的窘境。由於垃圾焚化廠與地方政府都簽有20年垃圾保證量與保證價格的合約,因此有焚化爐的地方政府不得不以較低的焚化處理費用來吸引其他地區的垃圾,以餵食垃圾不夠的焚化爐。相對的,當地民眾則必須負擔較高的焚化處理費用。如在蒙哥馬利郡,當地需負擔的焚化處理費用為每噸63.5美金,而外地的垃圾僅需41美金。

環境與健康: 

環保署睜眼說瞎話

10月28日100多個民間團體聯合舉行記者會,強力要求立法院刪除或凍結92年環保署與垃圾焚化有關的預算,並要求行政院永續發展委員會立即進行官方與民間版的「廢棄物政策環境影響評估」,透過全民參與的模式,普查到現在為止「垃圾焚化政策」執行的成效及利弊,尤其是設置的區位、容量、以及焚化後產生的二次公害(目前有些縣市把焚化後的底灰和飛灰由各鄉鎮帶回,自行任意處置,而環保署不聞不問;而所謂的灰渣掩埋場的管制亦形同虛設。),以及其他替代方案的可行性(目前由於環保署偏愛焚化處理,到91年度已編列支出了435億9,476萬5,000元,排擠了其他替代方案的推動,譬如推動廚餘處理僅編列了1億元的經費。);待「廢棄物政策環境影響評估」完成後,經社會各界討論議決定案後,交由環保署依結論制定政策確實執行。環保署立即由工程處處長陳聯平回應,指出這是開玩笑的事情,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因為現有的19座焚化爐已達到九成的焚化量,已經接近飽和,不能再增加量了,如果不再興建新的焚化爐,垃圾問題及壓力還是非常的大。

環境與健康: 

在環保團體要求立法院刪除焚化爐預算的進行式中

環保團體要求立法院刪除焚化爐預算案,現在正在立院環衛與預算委員會審查中。一年又一年的關鍵時刻,其實在考驗台灣政府與民間每天每日在垃圾議題上,有沒有真正用心去做,有沒有找到垃圾管理的出路。垃圾的問題是跟著人類文明的演進,是政治也是經濟的問題,也許我們可以從擁有800萬居民的紐約市垃圾管理歷史中得到教訓:

環境與健康: 

零垃圾在永續發展世界高峰會上成功了!

零垃圾方案在高峰會的全球論壇會場,初步數據顯示減量70-80%,零垃圾哲學所達成的績效比永續發展世界高峰會的平均好到300%到400%。

最近結束的永續發展世界高峰會有個顯著的成功故事,就是在約翰尼斯堡全球論壇的零垃圾方案。由全球焚化爐替代方案聯盟(GAIA)支持的非洲地球生命(ELA)所執行之零垃圾方案,在垃圾減量的成效遠高於所有其他高峰會的會場。雖然,初步的數據顯示在全球論壇會場裡有70%到80%之間的減量,不論最後的數據如何,已遠超過整個高峰會25%的總合。

約翰尼斯堡非洲地球生命的計畫協調員穆納拉卡哈尼(Muna Lakhani)說:「這不僅強烈地顯現出以零垃圾為組織原則的優點,更顯現出非政府組織也有能力和政府機構一樣,來提供創意性的環境服務;這種創意性的環境服務在有限的資源下,配合完善的規劃和有決心的團隊,證明了從掩埋場和焚化爐可減量大量的垃圾。」

環境與健康: 

搶救台灣最後一塊淨土

在工業掛帥、經濟優先的我國,台東,因交通不便而成為台灣島上最後一塊尚無工業污染的淨土。然而,這山明水秀的地方,在政府的不當政策下,現在卻成為焚化爐工業覬覦的對象。

在環保署的「鼓勵公民營機構興建營運垃圾焚化廠推動方案」下,以農業為主、人口不多、且極適合推動垃圾減量、回收再利用與堆肥的台東縣,於90年1月9日與達和公司簽約興建一300噸的焚化爐,後因居民反對而暫時停工。然其於今年4月間悄悄動工,並因場址地下水位過高而超抽地下水。在造成附近的缺水問題後,才驚動了台東市民,並促使台東縣議會於9月14日舉辦了一場「台東應否停建垃圾焚化爐公聽會」。公聽會上,台東縣民與參與的縣議會議員極力要求立刻停建,並立即檢討違約所需賠償的金額。然而主其事的環保署官員與縣長卻無一與會,突顯身為人民公僕的官員對民意的藐視。

該事件另有幾個荒謬現象,首先是環境影響評估。該場址附近青田環繞、流水潺潺,令人心曠神怡。可是如今在土木工程的肆虐下,只見深達數尺的地基湧出了源源不絕的地下水,至今仍未抽乾,並因此造成附近的缺水。而當初環評卻未考慮到此問題,可見其草率。而工程單位與有監工之責的縣府在發現地下水位過高時,未立即停工重做環評,而是欲以「暴力」方式將寶貴的地下水庫抽光,後雖在居民要求下補做環評,可是結果並未造成其處理手段的任何改變。這在水資源日益缺乏的今日,尤為難容。

環境與健康: 

頁面

環境與健康

山林水土

氣候與能源

社會

經濟

特定議題

訂閱 RSS - 焚化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