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紀的環境衛生問題:挑戰與其解決之道
九月底因有鴨蛋戴奧辛含量超過歐盟管制標準,引起各界對污染源究竟為何的探討;再經由電視與平面媒體大幅報導,民眾也看的霧煞煞。某晚報更有社評以各部會都抱鴨蛋為題,批評相關部會怎麼會不知道由「陸海空」著手詳細查分析養鴨場的土壤、空氣與其附近溪流中戴奧辛濃度,就可以馬上得到答案。其實,早在線西戴奧辛鴨蛋發生時,養鴨場附近各種介質包含飼料、空氣、土壤、樹葉等都已採樣分析戴奧辛,但是鴨蛋中戴奧辛的污染源還是無法確認。這並不是罵各部會就可解決問題,找出答案。
這是科技進步,伴隨著分析儀器與分析方法革命性的躍進所帶來的結果。也是世界先進國家早已面臨,而台灣正在步其後塵,未來台灣必須嚴肅面對的新環境衛生問題。自1990年代,質譜儀技術逐漸普及,並被應運用於環境污染物的分析所延伸的新問題:早期在食物、農作物、畜牧與水產品中,濃度非常低而無法偵測的有害物質,現在都變成可以量得到,並發現在它們生活環境中無所不在,甚至胎兒在母親的腹中時便與它們共存。究竟在體內的這些毒物,加上在每天生活中陸續攝取低量的毒物對人體健康會造成什麼影響?為了維護國人身體健康,究竟要如何來管制這些濃度非常低的毒物呢?這是新的環境衛生問題,這個問題無法藉由單一專長的公共衛生、食品衛生、環境衛生、環境工程科學、流行病學、或毒物學方法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