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守台灣 Taiwan Watch

關心環境 尊重生命 看守台灣 永續家園

食品安全

預防勝於治療

六月間曾成為媒體焦點的戴奧辛鴨蛋事件,近來又有發展。由於彰縣環保局為追查戴奧辛鴨蛋污染源,而於8月18、19日在2家鴨飼料廠進行飼料原料樣品採樣,並在伸港鄉張金字養鴨場採取土壤、鴨蛋、鴨飼料,送環保署檢驗所分析。由於戴奧辛樣品檢驗費時,因此環檢所於一個月後方才提出正式的檢驗報告送交彰縣環保局,檢驗結果發現又有鴨蛋戴奧辛含量高過歐 盟最大限值(3 pg/g)。由於環保署未即時通知農委會與衛生署等相關部會採取將可疑鴨蛋、蛋鴨收購銷毀與告知民眾的緊急動作,即被立委搶先公佈,在媒體上又引起喧然大波。

從這事件中,我們樂見政治人物開始重視民眾的食品安全,讓相關權責機關必須比以往更上緊發條,而且也不能再輕易隱瞞任何資訊。唯有資訊的公開,大眾才得以清楚我們所面對的環境與健康風險,從而對目前的行為以及未來的決策採取必要的改善與預防措施。

事實上,食品受到嚴重污染非始自今日,只是以往這些資訊常被當作最密件而已;若有學者基於良知公佈資料,往往立即遭到相關食品生產者的抗議,也讓官員因此投鼠忌器而更不敢輕易公佈。其實我們不知早已吃下多少含有過多戴奧辛的鴨蛋、魚與牛奶,很有可能我們的身體健康也已受到了傷害。因此一味的恐慌,於事無補,而是應儘速督促政府查出污染源,並消除、減少或整治之,才是面對食品安全事件的積極態度。

社會: 

台灣鋼聯戴奧辛排放 環署無法可管?

重大污染場址台鹼安順廠的已知污染範圍,進一步擴大,安順廠外圍的竹筏港溪、漁塭等都被證實遭到戴奧辛與汞的污染。當地居民的漁獲已沒有人敢買,而為了保障人民的食品安全與當地漁民的生計,政府也將收購銷毀周邊的水產漁獲。另外,長期居住在附近地區的居民有許多都因污染而罹病在床,甚至蒙主寵召;各類癌症、糖尿病、失明、截肢,令人不忍卒睹。這些直接依賴大地維生的善良弱勢族群們,成了短視近利的經濟發展的犧牲品;而負有納稅責任的一般民眾們,也多多少少付出財務與健康的代價。但當年縱容污染的經濟部與中油,則仍對高污染產業摩拳擦掌;不僅未對當年的錯誤行為公開道歉,更拒絕承擔污染行為人的責任。

特定議題: 

北市焚化廠周界戴奧辛調查之解讀

台北市環保局在焚化廠周邊居民的要求下,從92年度起每年委託檢驗公司調查北市三座焚化廠的周界環境(2-5公里範圍內的空氣、土壤與植物)之戴奧辛含量。其於11月中召開說明會公佈了去年度的調查結果。從檢驗數據中,有幾點警訊值得提出供大家參考,更值得正在興建中與剛完工的幾座就位於糧食生產區的焚化廠之周邊居民了解。

首先,周界空氣的戴奧辛含量,雖然數據看起來很漂亮,但只能反映採樣期間2-3天 (且通常焚化廠在檢驗公司的知會下,已做好了萬全的準備)的平均含量,並不能代表全年的空氣品質,故參考價值不高。根據國外報告,在焚化廠正常操作下的戴奧辛排放量,甚至只能反映其全年總排放量的百分之二;因為當焚化爐在起爐、停爐與操作異常時,戴奧辛的排放量將比焚化廠正常操作時高出甚多。因此,建議台北市環保局,若要監測周界空氣的品質,應選擇在焚化廠預定的起停爐期間。儘管如此,以這麼漂亮數據所推估的台北市三座焚化廠全年的戴奧辛排放量(0.156 g I-TEQ/yr),仍相當於台北市這麼龐大的汽機車之戴奧辛總排放量(0.1756 g I-TEQ/yr);由此可見,蓋一座焚化廠等於為其鄰近社區帶來了幾乎整個城市的龐大交通量,空氣品質怎麼會好?

誰來維護我們的食品安全?

在本月初,荷蘭農業部因為發現有兩個動物農場生產的奶品被戴奧辛污染1,而緊急關閉了百餘座動物農場,2因為這些動物農場3的飼料均是來自一家位於荷蘭的加拿大分公司(McCain)所生產的、由馬鈴薯皮所做的飼料,而此飼料已被證實被戴奧辛所污染。飼料中戴奧辛的來源則指向一種由德國所生產的泥灰質黏土,此黏土用於馬鈴薯的分選過程。在荷蘭政府採取行動並發佈消息後,有進口該種飼料的德國與比利時,也跟著關閉了數座農場4,以避免戴奧辛透過食物鏈來危害人體的健康。

在此事件中,荷蘭等國家的明快作風令人激賞,其為了保護民眾的食品安全,而基於預警原則,立即切斷可能受污染的食品之生產與銷售,並立即追查污染源、調查食品與動物的污染狀況與可能受污染的食品與動物的流向。即使其調查後發現有些豬肉的戴奧辛含量並未超過限值,但是在全面檢測還未完成前,仍不輕易開放這些動物農場的營運。當然,這是歐盟有明確的制度5來保障食品安全,使其人民健康與環境安全能得到最大的保障。在人命關天的前提下,經濟損失的考量是微不足道的。

期待新的限用政策

消基會日前發出警告,國人日常生活中隨手可得的紙杯與塑膠杯,一旦裝入過熱的水或放入微波爐加熱,溶出的致癌物質將會對使用者的健康造成傷害,然而這些商品卻全都沒有標示使用限制和警語。另外在中秋節前幾日,亦有新聞報導指出,以鋁箔紙或錫箔紙來烤肉,調味料中的酸性物質將會把鋁或錫溶出,其中鋁會傷害腦部,造成癡呆症。

在這兩則新聞中的商品,都屬隨用即丟的產品或包裝,其在許多場合中,均是可以避免使用或者可以重複使用產品來替代。然而在過往的錯誤宣導下,這些商品被許多國人將其與安全衛生劃上等號,再加上其便宜、方便,而使得這類免洗餐具與包裝,被大量使用於餐館、會議、家庭、與休閒活動中,而產生許多原可避免的垃圾。

同時,這些商品的濫用,也降低了國人的生活質感。可重複使用的杯、碗、筷子,其通常可以成為藝術表現的媒介,增進使用者在進食時的情趣,無形中也提高餐館或相關活動的水準;而大量生產、單調乏味的免洗餐具,所代表的卻是一種速食文化,只講求方便快速,卻遺棄了其他許多的美好價值。

環保署雖於兩年前提出限塑政策,然而卻只針對塑膠袋與塑膠類免洗餐具,而未針對所有隨用即丟的產品,造成政策本質的不公,也未符合其「源頭減量,減少垃圾產生」的宗旨,而埋下了失敗的因子。塑膠類免洗餐具的禁用,而導致相關業者提出紙類免洗餐具更不環保的批評,即是一例。

社會: 

有害物質的管制標準與安全性

近幾天報章雜誌經常報導鮮乳或吳郭魚被檢測出含有過量的有害物質,民眾關心究竟在此含量下是否安全,但是政府與廠商們均以符合歐盟管制標準為由,認為應該安全無虞。當然這就延伸出符合管制標準是否就代表安全的問題,究竟管制在什麼樣濃度下才算安全(How safe is safe enough?)呢?其實這是一個不僅食品與農漁產品衛生相關單位,也是經貿單位需要嚴肅面對的問題,同時也是值得國人深思的議題。

頁面

環境與健康

山林水土

氣候與能源

社會

經濟

特定議題

訂閱 RSS - 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