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守台灣 Taiwan Watch

關心環境 尊重生命 看守台灣 永續家園

食品安全

誰來根治食品的東邪西毒?

巷口一家麵包店,掛起了一條鮮豔的紅布條,上面寫著「本店不使用中國毒奶粉」,轉角前往捷運站的麵包店,也貼上一張用毛筆寫在紅海報紙上的招貼,上面寫著跟上一家同樣的字。我思考著,麵包店是不用中國的毒奶粉,所以可能是紐西蘭或哪裡的毒奶粉嗎?還是根本不用毒奶粉?又或者,老闆只是花錢製作了一張布條,但是生產流程與食材來源都沒有改變?有些麵包店的櫃臺為了取信於顧客,還會影印一張檢驗合格的證明,當然也有許多店家什麼都沒有貼,我到底該相信誰?我真的眼見為憑嗎?

大賣場裡特別設置了「臺灣製造」的專區,強調此區內的食品保證安全,我當然是愛臺灣的,但是電視上原本教導辨認條碼的方式,最近好像又爆出中國產品掛馬來西亞甚至臺灣的條碼,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世界工廠的中國,提供著全球各地各種食材的原料,三聚氰胺又廣泛地添加在任何需要檢查起來好像很多蛋白質的食品裡面,從牛、豬的飼料到貓狗寵物餅乾,乃至嬰兒奶粉與各種餅乾麵包食品。當政府為了檢驗出來的含量標準反覆爭論之時,我們所能相信的也許只剩下官員吞麵包、餅乾的保證。

經濟: 
環境與健康: 

莫拿全民健康當籌碼

中國毒奶粉事件引起了大家對於奶製品安全的恐慌,對於竟然有人喪心病狂到將根本不能吃的石化塑料加到人們日常飲食中,感到不可思議。更令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是衛生署日前竟將原本要求不得檢出三聚氰胺的標準改成2.5ppm,在引起喧然大波並換了一個衛生署長後,才又改口為含糊的只要檢驗「合格」即標明未檢出,而後再宣布需為可以檢驗到ppb水準的LCMass儀器未檢出,方為大眾所接受。

然而,仍有不少聲音認為,目前的標準太嚴,原因是許多奶製品在生產過程中會遭到容器或農藥中所含或分解產生的三聚氰胺污染,包括衛生署官員日前在為 2.5ppm標準辯解時,也採此說法。然而這種說法大有問題,首先,現在很少有塑膠容器是以美耐皿製成,連這些食品公司的產品包裝,也均非美耐皿材質。即使酪農以美耐皿容器裝鮮乳,在常溫下,其單體三聚氰胺也不太會溶出,而送到食品加工廠後,其管線設備更不太可能用美耐皿為材質,因此塑膠容器會造成奶製品受到三聚氰胺的污染,只有當消費者以美耐皿的杯碗盛裝熱騰騰的奶品時,才有可能發生。

至於這些污染源若來自受到農藥污染的飼料,則表示這些食品公司的品質管制出了問題,未對飼料的品質把關,或未對奶品產地的環境品質嚴格要求。若如此,我們不僅將吃進三聚氰胺,更將吃下其他不明的農藥殘餘物質,健康風險將不下於「只有」2.5ppm的三聚氰胺。這樣的奶製品,還有誰想吃?

社會: 
環境與健康: 

檢驗標準政治學

上個月底,台灣因為從狂牛症疫區美國進口帶骨牛肉,被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列為與美加同級的疫區,衛生署的官員先是批評只分疫區、非疫區,分級並不適當。而後強調通過進口的牛肉,是「經過科學評估與專業審查」的,接著說:「十五歲開始,每天吃一百零三公克,連續吃七十年,要到五百歲才會發病」。

前幾天美國進口的豬肉含有「瘦肉精」,也就是beta 乙型受體素,讓豬長期服用只長瘦肉不生肥肉,這次進口的豬肉有兩批被驗出含量零點一五到零點三ppb不等的瘦肉精。衛生署竟準備要會同農委會研商,以美國可以容許五十ppb,台灣完全禁止是不合理的,準備改變台灣的瘦肉精含量標準。並且說:「瘦肉精每天食用超過六十七微克,民眾才會有心悸情形,但一般不會吃到這麼高的量」。

無獨有偶的,不只肉類有台灣、美國檢驗標準不同調的問題,最近引起麵粉等民生物資價格飆漲的小麥存量不足(事實上全球暖化造成的乾旱是小麥價格上漲的關鍵因素),因為先後從美國進口的九千噸跟六千七百噸小麥,皆被驗出含有零點六四ppm的「馬拉松」農藥,被海關依超過標準扣留,不准進口。此時媒體皆以美國標準為八ppm,高分貝施壓政府應放寬標準,讓小麥順利進口,以免缺糧。美國在台協會、美國小麥工會與麵粉工業同業公會正在協商,即將放寬標準。

環境與健康: 

食因性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的風險意識

新興傳染病:食因性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症

最近美國發生食因性出血性大腸桿菌(O157型大腸桿菌)感染症,至少有四百個人出現相關不適的症狀,且有死亡病例報告。這個事件認為可能與食用遭受到病源菌污染的菠菜有關,生產地水源有病源菌長期污染的可能;另外,本次被認為生產這些食物的產銷是屬於有機生產方式,是不是使用了帶有活性病菌的有機肥而致污染食材、土地與水源;甚至地下水,亦是值得注意的。

O157型大腸桿菌自1982年首次爆發食物中毒案件後,於世界各地傳出相當多起的中毒案例,世界衛生組織將之歸為新興傳染病。該菌會吸附於人體腸道,分泌毒素,攻擊腸黏膜及血管內皮細胞,造成出血性大腸炎、溶血性尿毒症候群與血栓性血小板缺乏紫斑症等重症。牛隻被認為是保菌者,感染菌體牛隻並不會出現症狀,但卻會自糞便排菌。未煮熟的牛肉製品是過去最重要的感染來源,尤其是速食漢堡店所用的碎牛肉。此乃由於牛隻糞便污染屠肉,再經牛絞肉、牛肉片等方式感染消費者。另外,滅菌不完善之牛乳、未經氯消毒的自來水、誤飲污染的湖水、蘋果汁、蔬菜等都曾被證實是感染源。

美國的因應模式

環境與健康: 

八里羊肉戴奧辛污染事件的省思

繼去年彰化縣十一處養鴨場發生戴奧辛污染事件後,不到一年的時間,台北縣也發生了養羊場遭戴奧辛污染事件,戴奧辛污染發生的頻率隨著衛生署藥物食品檢驗局所啟動的「食品中戴奧辛背景值調查計劃」之進行,有持續增加的趨勢。國人似乎將面臨不斷爆發戴奧辛污染事件的威脅,因此對於政府部門與民眾之間,建立正確的戴奧辛污染認知與觀念,乃為處理污染後續事宜上,重要且影響互信基礎很重要的一環。

筆者提出下列淺見,提供各界參考:

1. 台北縣環保局局長鄧嘉基指出,焚化廠煙囪戴奧辛含量檢測的圖譜,與羊肉檢體的戴奧辛圖譜不同,因此排除八里焚化爐為本次事件的污染源。這種說法似乎還需要更多的科學驗證,方能辨明真相。羊肉檢體中的戴奧辛乃經過羊隻經年累月的新陳代謝,不斷的轉變後,方累積儲存於羊體中。換言之,任何一個戴奧辛排放源的圖譜,理論上均很難與該污染源的受體之戴奧辛圖譜相同。鄧局長可以從上風處的著眼點來辨證焚化廠是否為本案的主角,但是如果要以圖譜的論點來說明污染源,則就似乎有點牽強了。對於政府部門進行與民眾之間的風險溝通而言,誇大不實的陳述就犯了大忌,容易使民眾挑出毛病因而導致對於政府處理態度的不信任感。

建構台灣社會的「食物鏈」互信

過去農業社會時代,台灣人相互見面時的問候語為:「甲飽?」從某個程度來講,當時有得吃似乎是台灣人追求的人生目標。所以,如果有得吃而且能夠吃飽,在那個窮困的年代中已經是生活中最高的境界了。現在,人民的生活水準提高了非常多,過去的人所在意的是否吃得飽,在絕大多數的台灣人中已經不復存在了。現在的人所關心與介意的已經轉變為是否能夠吃的健康、吃的營養、以及吃的安全。

但是,在整體社會邁向繁榮與進步的過程中,最近幾年卻也發生了一些受人矚目的事件:包括狂牛症、禽流感、基因改造食品、鎘米污染事件、戴奧辛鴨蛋污染事件、食品添加防腐劑、高冷蔬菜殘留高濃度殺蟲劑、牡蠣中含高濃度的砷、死豬肉等,每個重大的事件皆與人類賴以維生的飲食連結起來。換言之,生活中的攝食行為所產生的健康風險,已經成為人類必須慎重面對的議題。

從社會學的觀點來看,吃的健康與安全之建構是人類互信的表現。要達到這樣的目標,食品的生產者與製造者要本於良心,管理的政府部門要盡心,如此消費者才能在消費的過程中買到安心,而社會也在這個過程中建立人與人間互信的基礎。一旦這種互信的關係遭受破壞,則社會將面臨嚴重的瓦解。因此,建立食品從生產到消費間互信的食物鏈關係,乃政府單位責無旁貸的工作。

環境與健康: 

頁面

環境與健康

山林水土

氣候與能源

社會

經濟

特定議題

訂閱 RSS - 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