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守台灣 Taiwan Watch

關心環境 尊重生命 看守台灣 永續家園

部落格

氟可防止蛀牙嗎?

自上一世紀以來,來自工業界的許多保證總是透過媒體的大肆宣傳,而讓人們誤以為是真理。這些充斥在我們生活週遭的訊息當然不見得完全是錯誤的,但通常是急功近利的,有時連銷售者自己也不知道到底是不是真的。於是,許多原本不該用的物質,在還沒有被確認有害無害之前,就已被大量的使用。氟化物就是個例子。

氟為化學週期表中鹵素一族的頭號元素。其許多化合物在現在的物質世界中,披著無害且有益健康的神聖外衣。於是走在便利商店裡挑選牙膏時,幾乎每一品牌的牙膏都是含氟,有的甚至標榜著超氟。最近看到一則新聞,有個牙醫生看到滿嘴蛀牙的小學生們,不禁大發慈悲要為他們牙齒塗氟。而市面上的不沾鍋,也都是鍋子的表面塗佈著一層鐵氟龍(一種含氟的聚合物)。甚至在有些國家(不包括我國),為了防止蛀牙,而在自來水中添加氟化物。氟,彷彿成為人們健康的必要元素。

環境與健康: 
經濟: 
社會: 

大西瓜與PVC

炎炎夏日,色澤鮮紅的大西瓜是許多人解渴的選擇。前陣子,我騎著腳踏車,經過了幾個路邊的西瓜攤,只見貨車上擺著一顆顆的大西瓜,還有幾顆半剖的,套著保鮮膜,顯現出其鮮紅欲滴的色澤,誘惑著路人,更令當時身無分文的我垂涎三尺。在一個十字路口,我因為紅燈而停了下來,路旁又是一個西瓜攤,我不禁望了過去,卻只見西瓜旁放著的一卷保鮮膜,是南亞牌的。由於該牌生產的保鮮膜有用PVC(聚氯乙烯)材質做的,因此我再靠近一看,果然就是PVC的保鮮膜!

接下來,我發現我所經過的每一個西瓜攤所使用的保鮮膜,都是PVC製的。我一一停下車來告訴西瓜攤老闆們,關於PVC的危害(參見【您買的保鮮膜安全嗎】一文),以及希望他們以後不要再使用PVC的保鮮膜。雖然都獲得了善意的回應,但在其中一個西瓜攤上,為了等老闆有空聽我表達意見,我花了很久的時間,因為絡繹不絕的客人,一個一個帶著套著PVC保鮮膜的西瓜滿意地回去享受沁涼的感覺。可想而知,這一張張的保鮮膜隨後將被丟入垃圾桶,進入焚化爐,然後燒出「世紀之毒」戴奧辛,而污染危害到我們的環境、食品安全、以及我們的健康。一個原本愉快的味覺經驗卻產生了這麼嚴重的後果,想起來真是令人不寒而慄。

經濟: 

掩埋場應退出山坡地

敏督利颱風所帶來的強烈西南氣流,在短短的兩三天之內,為中南部地區帶來了近一年的雨量,造成許多地方受到落石、坍方、洪水、土石流的肆虐。根據農委會所發布的消息,全台竟有12縣市的76鄉鎮為土石流警戒區。長期的濫墾濫伐濫建與砂石濫採,使我們的山林脆弱的不堪一擊,更何況是這種罕見的豪大雨!然而,由於人類長期以來排放的大量溫室氣體,已造成氣候急劇的變遷。近十年來,全球各地因為這種極端氣候所造成的災難,頻率與強度均有增加的趨勢。因此,可預見的是,未來這種極端氣候可能會愈來愈頻繁、愈來愈強烈。

也因此,對水土保持具重要功能的山林,其保育重要性已不言而喻。這次的七二水災,社會已有共識,要加強山林保育,禁止不當開發,尤其是許多人向苗頭指向超限利用行為(依水土保持法施行細則第二十六條,所謂山坡地超限利用,係指於依山坡地保育利用條例規定查定為宜林地或加強保育地內,從事農、漁、牧業之墾殖、經營或使用者。)。然而,有一種比超限利用更形嚴重的土地不當利用,即掩埋場,卻未明文規範,而環評又疏於把關,於是一個一個以「有條件通過環評」的名義,侵入我們寶貴的山坡地。

環境與健康: 
山林水土: 
氣候與能源: 

到花東觀光最大的難題

近來蘇花高興建與否的爭議不斷,環保團體希望行政院可以承得住壓力,做出無悔的決策;而花蓮則有部分鄉親北上陳情,要求政府一定要履行承諾,讓他們也有一條高速公路,讓觀光客或者他們出外的遊子能夠縮短返鄉的時間。大家應能對花蓮當地大部分居民的心情感同身受,然而若我們能夠暫時跳脫是否需要一條蘇花高,而來檢討問題的本質,或許我們會有更澄澈的答案。

台灣東部地區由於受到開發破壞的速度較慢,因此花東是許多人渡假的選擇,而政府也一直期許花東能夠好好發展觀光。然而以花東如此豐富的觀光資源,對於遊客卻是非常的不友善。首先,如果外國觀光客或者沒有車的本國遊客,一到花蓮或台東,下了飛機場或火車站,面對熾熱的太陽,大概遊興就已消失了一半:因為大眾運輸系統的缺乏,勢必提高其旅遊的成本(如必需租車或搭計程車)、風險(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駕車),並耗費其精神(必須注意路況而無法好好欣賞沿途風景)。是以花東雖有豐富的觀光資源,卻無法讓遊客以對環境最友善的方式、對荷包最經濟的方式、對精神負擔最少的方式去親近倘佯。也因此而造成觀光資源無法發揮應有效益,而使大多數當地的年輕人必需離鄉背井,到外地去打拼。

特定議題: 

廚餘預算應編多少?

近來環保團體發動連署要求行政院應增編94年度的廚餘回收再利用的預算,以突顯環保署長期以來重焚化掩埋、輕回收再利用的政策導向,即使在環保署喊出零廢棄政策之後,政策本質並無重大的改變,焚化相關預算仍是環保署預算的重心。然而,廚餘預算是否應增編,應增編多少,則是一個需要深究的問題。

長期以來,大部分的地方環保機關在廢棄物處理上,只知扮演垃圾收集與將垃圾送往掩埋場或焚化爐的角色,若要求其加強資源回收與廚餘堆肥,則答說缺乏人手或經費不足,而礙難施行。在長期仰賴環保署提供補助、以及環保署以極明確的計劃來補助各地方政府推動焚化設施興建的情況下,而造成許多縣市有錢操作成本高昂的焚化爐,卻無能進行成本較低微的資源回收與廚餘堆肥等工作的奇怪現象。

然而,仍然有少數鄉鎮,在有心的清潔隊長或鄉鎮長的領導下,即時無環保署的大力補助,資源回收與廚餘堆肥等工作仍做得聲聲有色,或許其經費與人力仍有所不足,而無法達到更高的成效;然而,我們仍可從其成就而了解到,大部分推說缺乏人手或經費的鄉鎮或縣市,是不為也,非不能也。而環保署的補助政策,則掩飾了地方環保機關經營管理不善的問題,而讓人民所繳的一般廢棄物清除處理費,無法被有效的運用,更讓焚化設施財團運用此一情勢,大賺人民血汗錢。

環境與健康: 

半套的環境政策


追隨經濟發展,我們不知不覺中陷入了大量生產大量消費的生活模式,同時鉅量的廢棄物所產的問題也如影隨形,揮之不去。環保署、清潔隊、廢棄物專家、及廢棄物處理產業因運而生,多少官僚、學者和產業界依附廢棄物而生;表面上創造了為數可觀的國民生產毛額,但也耗損了巨額的國家財政和社會資源。然而更可悲的是,我們花費了那麼大筆的預算,並沒有徹底解決困擾我們生活的廢棄物問題;而未來我們或後代,可能還要花費更大的代價,來處理我們所遺留的問題,主要原因是我們的環境政策只有半套,只解決了看得見的問題,而隱藏了看不見,且可能更嚴重的後遺症。

環保署的職責在保護我國的環境和資源,以避免受到污染和破壞而劣化或浩竭。環境劣化的最大威脅來自於污染,也因此污染處理和防治為環保署最重要且優先的施政目標。舉凡環保署廢管處的廢棄物處理、工程處的廢棄物處理設施興建和管理、綜計處的環評、水保處的水污染管制、空保處的空污管制、毒管處的有害物質管制等,均脫離不了污染管制和處理。在如此浩繁的管制和處理機制中,我們所看到的都是管末處理或排放管制的個別獨立方式,而看不到整合性的方案;總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醫了頭腳,卻引起其他的後遺症,則留待後人或問題突顯後再說。

環境與健康: 

頁面

訂閱 RSS - 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