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守台灣 Taiwan Watch

關心環境 尊重生命 看守台灣 永續家園

水資源

拉西薩萊宣言

經第二屆國際受水庫危害者暨盟友會議聯署

泰國拉西薩萊,2003年11月28日至12月4日

翻譯:張如玉(泰國反水庫會議翻譯志工)

校對:鍾怡婷(美濃愛鄉協進會專案執行)

拉西薩萊的鼓舞

我等來自世界各地62個國家的300多位受水庫影響人民、反水庫鬥士以及追求永續與公平的水資源及能源管理之運動組織者,於泰國拉西薩萊村落同聚一堂。我等相聚的這塊土地曾經遭築壩而深埋水底,而今已經重獲新生。水壩閘門已經敞開,河川再度自由奔流,土地再度長出的作物也已成熟,魚群再度優游,社區的生命力再次活躍起來。泰國受水庫影響人民的例子告訴我們大家,只要有決心,努力奮鬥,就能保住河流,土地,文化和主體性。

1997年巴西屈里替巴第一屆國際受水庫危害者暨盟友會議的呼籲:「水應滋養生命,而非帶來死亡」,已於泰國拉西薩萊實現。

我們的成就

屈里替巴以來,我們的鬥爭有了很大的進展。在全球的許多河谷裏,受危害人民的動員及直接的行動挑戰了水壩工業、政府及跨國金融機構。國際反水庫運動已經展現出能量,在技術、政治及道德層面挑戰水壩工業。我們已成功地阻擋了某些水庫的興建,甚至讓某些水庫除役。在一些地區,我們也讓世人體認到受害人民應有合理補償的權利。

山林水土: 
社會: 

不必要縮編的自來水水質水量保護區

根據7月31日自由時報的報導,「水利署擬縮編自來水水質水量保護區。…我國的自來水水質水量保護區有107處、共有90,058平方公里,約佔總面積的1/4,其中九成都是在山區。」這個縮編計劃雖然還未經行政院核定,而環保署的環評委員會也在這項計劃的政策環評中做成結論,「建議水利署以不縮編為原則」,但仍值得大家一起來關注其後續發展。

自來水水質水量保護區有沒有縮編的必要,首先要來看看其所限制的開發行為為何。根據自來水法第11條,劃到保護區內的土地,所禁止或限制的為那些會傷害到水質或水量的行為,包括濫伐林木或濫墾土地;變更河道足以影響水之自淨能力;土石採取或探礦、採礦致污染水源;排放超過規定標準之工礦廢水或家庭污水;污染性工廠;設置垃圾掩埋場或焚化爐、傾倒、施放或棄置垃圾、灰渣、土石、污泥、糞尿、廢油、廢化學品、動物屍骸…等等。因此,保護區所管制的,正是污染性或會破壞水土保持的開發行為,這些行為即使在非保護區的土地,也不應發生。所以一旦縮編,必然吸引這些不當的開發行為大張旗鼓地擴散到這些區域來,對我國的環境必定又是一場浩劫。

山林水土: 
社會: 

區區100億元的水質改善工程

據報導,行政院長於7月24日宣示,「大高雄自來水改善工程可望提前在10月底完成,屆時可喝到和其他縣市同品質水。」該水質改善工程是以100億元進行澄清湖底泥清除工程以及澄清湖淨水場增設高級處理設備。高雄市長也藉此抨擊前政府,「高雄人為區區100億元卻受苦好幾十年,花更多錢買水喝,不但冤枉也浪費社會資源。」

高雄的水質之差,可是遠近馳名。民眾為了保命,只好花錢買水喝;89年高屏溪爆發廢有機溶劑污染事件時,更是讓民眾連澡都洗不得。今日政府終於痛下決心,要讓大高雄民眾於今年10月底前喝到乾淨的水,這未嘗不是一件好事;然而,這項工程的成本又是誰承擔?

環境與健康: 
山林水土: 

不吸水不透氣的台北市

台北市的人行道總面積約250萬平方公尺,相當於十座大安公園那麼大。但是在馬英九的主政下,台北市養工處自1999年開始即寬籌年度預算經費辦理全市人行道更新。到今年八月底為止,已有近五座大安公園面積的人行道換成美輪美奐、超厚度、不透水的人工鋪面。近年來,世界各國不斷提倡的生態城市觀念與做法,譬如說,藉著有孔隙的人工鋪面應用在人行道、停車場、低流量的馬路與建築周邊廣場,使雨水可以透過這些孔隙滲透到土壤中,以保護地下水補助及減緩熱島效應。相較之下,台北市的建設完全違反生態城市的理念。

都市化的結果使地表可透水的面積減少,馬路、人行道、停車場與建築物覆蓋在土壤上,使得雨水沒有辦法滲透到地底下去增加土壤的溼度與補助地下水;因此,水文循環受到都市化的干擾。平時不下雨的台北市,因缺少土壤水,又缺少樹木植物,水無法透過植物的蒸散作用回到空氣中去調節氣候;加上台北市位處盆地,空氣對流不佳,使得都市所排出的熱氣,包括冷氣廢熱、汽機車的廢氣等,使台北市的空氣溫度高出鄰近鄉鎮許多,更擴大了都市熱島效應。相反的,透過有孔隙的人工鋪面,可以增加土壤的含水量,可以讓樹木生長的更好,讓都市有更多的綠茵、有更好的視覺美觀,有製造氧氣以供呼吸。傳統的鋪面把表面的雨水更快速的排掉,至於底下大比例的乾土壤也把鄰近較有養分土壤的水吸走,在這樣狀況下,公園的植物雖被保護,卻也活不好。

山林水土: 
經濟: 

「水壩與發展」報告可以作為政府擬定水資源政策的參考依據

1998年的春假,在下雪風雨中,開了十個小時的車,拜訪新罕布夏州的水文學教授,談一個可能的海岸集水區與河口生態計劃。那天的雨出奇的大,他開玩笑的說:「不好意思,下這麼大的雨可能不是很好迎接妳的方式,但沒有下雨,我們做水文的就不知道要靠什麼維生。」雖然後來這個計劃因為各種原因沒有順利展開(失敗為成功之母:>),但對於那幾天的野外參訪,看著溪流奔流到海,自然在動態中維持著巧妙的平衡,留下了很深的回憶。最近連日來下雨,想起今年夏天的水荒,大家如臨大敵,恍如隔世。在現今高度都市化的結果,我們對土地的依戀不再,水被視為生活中以及工業生產製程中理所當然且廉價的必需品;缺水時,怨聲載道,下雨時,同樣怨聲載道,因為出門不方便。水龍頭的水是大部分人對水的想像。

俗話說:「飲水思源」,其實大家對這句話的領悟力都是非常低的,尤其台灣的水供給長期以來都限制在傳統的思考。我個人常在研討會聽到這樣說:

「沒有水庫,我們沒有水可以用。水荒怎麼辦?」

「台灣雖有高年雨量、地形陡峭、水流湍急、下雨分配不均,但大部分的表面水都隨著河川流掉造成浪費,所? H我們必須想辦法透過工程辦法把水攔截拿來用。」

「因為美濃水庫蓋不成,所以我們只好看看可不可以用其他的辦法。」

山林水土: 
社會: 

愛台灣從看守集水區開始

美國聯邦環保署在慶祝30週年淨水法案 (Clean Water Act)實施的同時,面對全國的水體仍有大部分仍未到達標準,從今年六月開始,特別展開持續一年的運動,有系統的來教育美國民眾更認識集水區,水資源保育,水質監測,乾淨用水及非點源污染,希望透過更多的民眾參與水資源保育,來達成淨水法案立法的目的。1972年誕生的淨水法案在建立一個基本的架構去規範污染物排放到水體的行為,並給予聯邦環保署為主管機關地位,以執行污染管制計劃例如對工廠設定廢水排放標準。法案也同時對所有水體設定了水質標準,視任何人排放任何污染到水體為違法行為,除非有得到排放許可。淨水法明定都市家庭污水處理廠的建造為政府的計劃,更在1987年,針對水質的改善,成立淨水州循環基金 (Clean Water State Revolving fund)透過聯邦環保署的循環借貸策略與州政府建立夥伴關係。三十年來在淨水法不斷的修法中,有更多新的集水區管理計劃措施以及有關水與土壤保育觀念融入法理念中,也有更多事業機關的行政參與及研究合作;但是,淨水法案在確保水質保護的承諾是不變,為了達到這樣的承諾,聯邦環保署必須要負起責任。

山林水土: 
社會: 

頁面

環境與健康

山林水土

氣候與能源

社會

經濟

特定議題

訂閱 RSS - 水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