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守台灣 Taiwan Watch

關心環境 尊重生命 看守台灣 永續家園

農業

譴責環保署企圖放寬工業區土壤汙染監測與管制標準

日期: 
2013/12/30 (週一)

環保署看見台灣的痛嗎?

請別幫汙染業者「合法」汙染我們的土地!
我們不要倒數第一的土壤重金屬汙染管制標準!!

環保署於 102 年 12 月 16 日預告修正「土壤汙染監測標準」和「土壤汙染管制標準」,其中重金屬的標準有許多打算大幅放寬,令我們幾個環保團體相當憂心,也相當不滿。我們強烈質疑環保署雖然早就看見了台灣問題,卻站在不肖廠商那一邊,幫業者把環境成本外部化,要讓台灣汙染問題更加惡化,不僅有虧職守,更有圖利業者之嫌。

20131230.jpg

社會: 

國產開發A計畫?切勿A走台灣的永續與未來

隨著近日中研院下修今年經濟成長率至1.94%,執政團隊亦宣示GDP保3為首要努力目標。財政部更提出「國產開發A計畫」,主要內容乃是所謂活化國有地計畫,預計4年內由國產局針對20個國有地進行BOT開發案規劃,並宣稱包括相關權利金、稅收、民間投資等在內,可創造至少2,110 億元的總效益,被規劃國有地開發包括有台糖、台電、中油等國營事業所屬土地。若從農地便於大範圍開發及農地轉工商用地可增加稅收的角度來看,國有農地被列為首要優先之國產開發目標應是可以想見的。

然所謂國產開發,其實僅是一貫的經濟政策老路而已,從中科三、四期開發案及2006年蘇貞昌時任行政院長所提出之所謂「大投資大溫暖」 計畫,莫不以台糖農地換取工業發展。台糖是台灣最大農地地主,其自日本的會社組織所接收之土地約11萬公頃,佔當時全台公有農地2/3,全台可耕農地的 17.5%。也因此台糖向來即承擔著滿足政府各種土地需求之任務,以致台糖所擁有的土地面積目前已縮水至約為5萬餘公頃。台糖土地不僅是農地,同時多數更屬優質農地,因此亦代表著台灣可耕種面積正逐漸地減少中。隨著氣候變遷的情勢加劇,農業與糧食供應穩定已非傳統的農業政策而已,目前各國莫不將其提升為國 家安全層級的議題。因此國有農地應避免被超限開發或淪為政績提款機,事實上是一個國家安全層級的嚴肅問題。

社會: 

台東大學有機農夫市集的經驗分享

有機市集值得推廣 台東大學自2011年5月15日第二屆台東綠色科學博覽會起,於每周日上午八點至十二點辦理有機農夫市集,一直維持10至12個攤位,至今已超過一周年。 台東大學有機農夫市集能持續不中輟的因素,我認為有機消費群的形成與增加、有機農夫可實質獲益、台灣社會有機風氣漸長,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與經濟部中小企業 處對有機農夫市集的補助,以及台東大學創新育成中心得到志工與工讀生協助辦理有機農夫市集等。台東市區是一個約五、六萬人口的小城,可以支撐起一個有機農夫市集,基於推廣健康與環保生活,我認為全台各鄉鎮市也值得辦理。

環境與健康: 
經濟: 

台灣食品不安全?

作 者:陳曼麗 /看守台灣協會監事

居住在台灣,蔬菜水果既新鮮又香甜,令人覺得好幸福。有一年,我去昆明,晚上想吃水果,看到旅店附近有一水果攤,裡面的水果又乾又扁, 頓時慾望全消;但後來還是買了一些橘子。看著袋子裡的水果,越加令人懷念起台灣的水果。台灣人,沒吃水果,真會受不了。吃水果,要拜樹頭,感謝老天賜給我們的福地。

民,以食為天。吃飽,是最大的幸福。現代人,不只是吃飽,還要吃好。為了要使外觀看起來漂亮,以至於有些農人開始生產一些加了農藥和化學肥料的蔬菜水果給我們,農藥和化肥的殘留都可能進入我們的肚子裡了。有一次,我們去行政院表達反對台灣開放瘦肉精美國牛肉。政府官員還拿農藥做比喻,他說:「肉品有瘦肉精,就等同於蔬菜有農藥;消費者可以去買有機蔬菜就好了。」 如果,台灣有很多有機蔬菜就好了,但以台灣環境污染程度,不知有多少農地是乾淨且可種出有機蔬果?

這兩年人民在食物這一話題,真是如驚弓之鳥。先有三聚氰胺在奶品中,再有塑化劑在果汁中,然後是瘦肉精在牛肉中、高病原禽流感在雞肉中、工業用硫酸銅加在豬飼料中,搞得台灣雞飛狗跳,真不知吃什麼好。有些朋友說要開始吃素,但又有蔬果農藥和化肥的問題。以台灣品管抽檢率低的情況,只要沒立即造成人民死亡或送醫急診,大概都不了了之。

經濟: 
環境與健康: 

政府默許 毒化農地

最近民進黨副總統參選人蘇嘉全農舍爭議,持續延燒,演變成「中央槓上地方」局面。政黨、媒體與名嘴們突然間都搖身一變成正義之師,討論 起農地農用、農舍與 農民身份,蘇嘉全農舍問題的確有其爭議性,然農地被污染的問題,影響層面更大,期待政黨、媒體與名嘴們也能以愛護台灣、愛護我們子孫的同理心,強烈要求農 委會做好管理,並清除污染物。

清水位於清水斷層之上 , 因會不斷湧出清澈甘美的泉水 , 所以日據時期又名清水。當地人從日據時代就以地下水當飲用水;然而清水的三美路今年5月位於社區路口的農田被填上3米深來自北部的焚化爐底碴,另外清水有一塊農田被埋了爐碴,同時在龍井區台61線159.8公里處農地變成焚化爐底碴的掩埋場,而這三塊農地週遭都是農地,請問政黨、媒體與名嘴們,這是農地農 用嗎?請問農委會主委陳武雄甚麼時候農地可變成焚化爐底碴的掩埋場?同時農地訂有農地的重金屬管制標準,也就是需檢測土壤中重金屬的總量來認定是否有汙染,農委會有進行檢測把關嗎?監察院、廉政公署、地檢署都有責任深入調查是誰允許農地可回填焚化爐底碴?是否涉及官商勾結與官官相護?以維護土地正義。

經濟: 

台灣能從非洲學到什麼

作者:竹塹 彭明輝 (本文亦刊於「清大彭明輝的部落格」)

《2011世界現況:滋養地球的創新方法》是一本集體創作的書,描述25個非洲國家多樣的農業創新方法。這樣的一本書,如何能跟台灣的處境連結與對話?認真想想,十年後的台灣確實有許多需要向非洲學習的地方。不過,讓我們先重溫一段值得記憶的往事。

台灣在1960年派遣了第一個農耕隊前往非洲,輸出台灣傲人的農業技術,希望藉此保住聯合國的席位。據說在高峰的1978年時,台灣在19個非洲國家共派 駐了633名人員,協助他們育種、灌溉與其他農耕技術。很多團員剛開始只為了多賺一些錢,後來卻認真賣力地為當地的發展而奉獻心力。因為成果斐然,很多團員都受到當地人的崇敬,有些甚至被邀請參與政府決策。許多非洲民眾對台灣農耕團的好感甚至一直延續至今。

社會: 
經濟: 

頁面

環境與健康

山林水土

氣候與能源

社會

經濟

特定議題

訂閱 RSS - 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