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守台灣 Taiwan Watch

關心環境 尊重生命 看守台灣 永續家園

農業

穀賤傷農、地漲害農

白米炸彈客楊儒門終於獲得特赦,然而媒體除了吹捧一個新英雄,政府藉此移轉人民的不信任,但是農民的生活照顧仍然沒有受到正視。楊儒門在2003-2004年間,為抗議WTO稻米進口威脅農民生計,放置17次爆裂物震驚社會。事實上,加入WTO之前,台灣的農民的處境就一直沒有獲得重視,「以農養工」政策,用壓低農產品價格,來確保台灣的經濟奇蹟。

我們種田人向人家買東西,價錢由人出,一分都不能少;我們的農產品要出售,價錢也是隨人出,一分都不能多,這些現象,真是奇怪。……蔬菜價格時起時落,而且跌落時,通常跌到不需要任何成本似的,這已是十幾年來常見的現象。曾經聽到有人批評農民一窩蜂的風尚,可是,難道他們願意白費時間、力氣和成本嗎?他們怎有能力去做市場調查?誰來指導他們?這麼多年來,那麼多有關農業機構的人員,可曾有人真正在關心他們,可曾有人真正用心去設想,想出一套妥善的規劃來指導他們,使他們的打拼,能得到合理的利潤,使我們社會上的人力和資源,避免再這樣浪費?~吳晟,1984,《農婦》

經濟: 

消費者要當一隻看得見的手

林生祥在新專輯「種樹」裡面,說了一個有機米農夫的心情故事,在這首名為「有機」的客語歌曲中,以沖繩民俗樂風輕鬆輔佐,鍾永豐如詩般的歌詞是這樣的:

我們種的作品
要怎麼驗證有機
要來去倚恃衙門蓋印
或是來點一下蛤蟆青蛙的腳印
我們種的作品
要怎麼驗證有機
要來去拜請機關檢驗
或是來巡一下蝴蝶蜻蜓有多嚴
有機的頭路很多
又要提防老將偷灑農藥
鄰舍笑我攢不到來吃
農藥店的專門瀉我
什麼阿達嗎秀斗秀斗
哀哉喲不跟他們一般見識
臨暗騎機車邏田坵
風吹著我的心情
對天對地

自從「有機」引進農業,彷彿找到拯救衰敗農業的生路,農產品經過嚴格的層層驗證,要作一個有機農,必須先把飽經農藥、肥料、工業污染的土地與水辛苦地轉換,直到符合有機驗證標準,採用的是比慣行農法更辛勞數以萬倍的有機農法,時不時還得忍受左鄰右舍納涼嘲笑,為了表示負責任,把農家的生產過程每日記錄與生產者的名號印上產品,建立生產履歷。

經濟: 

扭曲市場機制的補貼

自去年3月以來,由於國際原油持續上漲,帶動化學肥料原物料及海運費同時上漲,因此國內化學肥料價格也隨之增加。據農委會指出,台肥八月中旬又再宣佈將調高化學肥料售價約9%,讓農民叫苦連天。為因應此一情勢,農委會一方面籲請農民合理化施肥,減低化學肥料的用量,並要獎勵施用有機肥;另一方面卻請財政部將進口肥料關稅由2%調降至1%,同時補貼化學肥料運費每公噸250元,估計可讓每包40公斤的肥料降價10元,降幅約2.5%至5%,所需經費約1億3千多萬元。

農委會不是不知道,施用化學肥料,會造成土壤的酸化,以及河川與地下水的污染,並危害人體的健康;且由於台灣氣候高溫多雨、農耕操作頻繁,因此土壤有機質消耗迅速,而化學肥料的施用並無法補充土壤的有機質含量,致台灣耕地的地力嚴重耗損,因此農委會才會想要獎勵施用有機肥。然而長期以來,由於價格高過化學肥料,致有機肥的推廣實屬不易;故值此化學肥料價格大漲之際,正是有機肥自然崛起的大好時機,可是農委會卻以補貼的方式,來提高化學肥料在市場上的競爭力,這種言行不一的施政,令人不得不懷疑農委會得了精神分裂症。

環境與健康: 
經濟: 

[時事警訊]--舖面星球--汽車與農作物相互爭地

時事警訊:舖面星球---汽車與農作物相互爭地

當新世紀之初始,汽車與農作物正激烈地競爭農地。迄今,工業化國家農地被道路所大量佔據,供其佔有世界總車輛數五分之四的汽車所使用,全世界的現有汽車數為5億2,000萬輛。而今,擁有飢餓人口的發展中國家,其無數的農地正被佔用與犧牲,供作道路之用,不禁讓人對於汽車的未來角色定位,提出質疑。

工業化國家數以百萬公頃的農地,已經被舖設為柏油或水泥路面,供作汽車使用之道路與停車場。以美國為例,每輛汽車需要0.07公頃的舖面土地,以供道路與停車場之用。以此估計,每增加5輛汽車,就需要相當於一個美式足球場的用地之柏油舖面。

經常,農地之所以成為舖面道路,係因其平坦且土壤排水良好,而此適宜農作之特性,也適於闢建道路。一旦農地被施築為舖面後,很難再加以回復為農作用地。正如環境學家卡特樂(Rupert Cutler)曾經指出:柏油是農地的最後「農作物」。

美國擁有2億1,400萬機動車輛,已施築630萬公里的道路,此長度足以環繞地球(以赤道為直徑)157圈。除了道路,汽車仍需有停車場。讓我們來想像2億1,400萬汽車與貨車所需的停車場大小。假如這樣的想像太難,可以試著想像1,000輛車所需的停車場大小,再將它擴展為214,000倍,茲此,略可比擬。

土壤、垃圾、堆肥的三角關係-讓焚化爐早日關門吧!

◎垃圾場的秘密

1970年代前期,研究「垃圾考古」的學者們,從美國亞歷桑納州鳳凰城的撒拉度河垃圾掩埋場,採了四份1950年代的垃圾樣本,結果發現:畫畫著色的本子仍然清晰可辨,洋蔥皮還是洋蔥皮,葫蘿蔔頭也仍舊是葫蘿蔔頭。

1988年6月,有訪客在伊利諾州的北馬拉德垃圾掩埋場,看見被垃圾考古人員挖出來再加以分類的一整排垃圾籃子中,有一堆一堆的舊報紙,以及一塊十五年前的牛排。這塊牛排的骨頭、脂肪和瘦肉部份都保存得好好的,但它可是沒有經過防腐處理的。

上述兩個出自<垃圾之歌>書中的案例,所傳遞出來的訊息是:在垃圾場中的生物分解速率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快。以我們台灣來說,也有環保團體到台北市的福德坑垃圾掩埋場採樣觀察,發現掩埋經年的紙張亦尚未腐化。

◎我們到底產生了多少垃圾﹖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1999年10月12日的國情統計通報,1998年廢棄物的總量為5,739萬公噸,其中:
【事業廢棄物】佔49.47%(2,839萬公噸,1.57公斤/每人每天)
【營建剩餘土石方】佔34.9%(2000萬公噸)
【一般廢棄物】佔15.63%(900萬公噸,1.14公斤/每人每天)
上面所列900萬公噸的一般廢棄物,經壓縮後可堆出12座像新光站前大廈那般高大的垃圾塔。

經濟: 

頁面

環境與健康

山林水土

氣候與能源

社會

經濟

特定議題

訂閱 RSS - 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