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守台灣 Taiwan Watch

關心環境 尊重生命 看守台灣 永續家園

環境污染

看我手指一點、點垃圾成燃料 —— 台灣 SRF 製造與使用情況

哪些機構在製造SRF?

在垃圾市場榮景所產生的動力以及一連串政策誘因下,許多本來就在收這些SRF料源的廢棄物清除機構或再利用機構,紛紛投資或轉型為SRF製造廠。

據業界人士C的觀察,這些投入SRF製造廠的業者大多數是中小型業者,普遍缺乏製程規劃能力,即使政府有制定《固體再生燃料製造技術指引與品質規範》供他們設廠參考,也無多大幫助。加上近年來地方環保局人員素質退步,看不出他們規劃的問題,或為解決掩埋場上堆置的垃圾,而盡量通過審查,卻無力監督。他說,這些業者有的守法意識並不堅強,且有些小聰明,時日一久,可能開始鑽漏洞,比如摻雜有害廢棄物或不適燃廢棄物,卻因為掌握了配比而有辦法符合SRF品質標準,或透過逃漏流向申報方式亂收亂丟亂燒,畢竟產源也有許多中小規模業者甚至地下工廠,不見得要申報流向,或可能跟著逃漏申報,或亂申報。

氣候與能源: 

台灣垃圾淹腳目 —— 失敗的廢棄物減量與資源回收

零廢棄實未達標 美化數字掩瓶頸

台灣的垃圾處理政策,早期是以掩埋為主,但隨著經濟快速起飛、人口增長,掩埋場很快一個接著一個飽和,要另覓場址不易,於是於1990年代轉向為「焚化為主、掩埋為輔」,並陸續推出兩個興設焚化廠的計畫,規劃要在各縣市興設36座大型垃圾焚化廠,結果引發民間一波波反焚運動,訴求零廢棄,要求以「源頭減量、分類回收、再使用、再利用」取代焚化與掩埋,最終成功阻止10座焚化廠的興建,前環保署並於2003年底提出《垃圾處理方案檢討與展望》,宣誓推動垃圾零廢棄,要:

經濟: 

RDF?SRF?PEF?垃圾?燃料棒??? —— 廢棄物燃料化簡介

廢棄物燃料化簡史

紀錄中最早使用廢棄物作為燃料的,大約是在19世紀末期,英國將城市產生的固態廢棄物(Municipal Solid Waste)拿來燃燒,以產生蒸氣1。當時並沒有分選和進行加工,頂多就是將巨大垃圾排除之後,其它就以廢棄時狀態直接焚燒,約等同於表1中的RDF-1定義的生垃圾,不久之後美國、德國與日本相繼仿效。1890年代在紐約,會以人工方式先將有價物質、例如金屬挑選出來,餘下的垃圾才送入焚燒用來發電。20世紀上半,美國已投入發展廢棄物燃料化的技術。1950年代有水泥公司開始焚燒廢輪胎作為燃料,1980年代中期德國的水泥產業也開始使用廢棄物作為輔助燃料。當時水泥產業想要這麼做的理由只是為了找到更便宜的化石燃料替代品,這個理由今日還存在,不過RDF身上又多了幾個金玉其外的標籤:廢轉能、循環經濟、減少碳排。

將PFAS全面列管,可能嗎?──建立對得起環境生態與世代健康的PFAS管理政策之芻議(下)

頁面

環境與健康

山林水土

氣候與能源

社會

經濟

特定議題

訂閱 RSS - 環境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