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污染
失火的資源回收與廢棄物處理體系(三)

2019年4月28日晚上八點多,清水臨港路某工廠疑似露天燃燒廢塑膠,當地PM2.5監測值馬上飆高(左圖);
附近民眾受不了,也隨即向環保局檢舉(右圖)。
不要再亂燒了!
如果火災是意外也罷,如果是蓄意,實在是令人難容;而在舉證困難下,又如何判斷其為蓄意或意外?如何抑止這樣的惡劣行為?在一切向錢看的逐利社會裡,這一切還是要回歸到金錢訊號的傳達上。
失火的資源回收與廢棄物處理體系(二)

2019年4月7日六輕台化氣爆,環署表示沒有偵測到空品異常。 圖片來源:雲林縣消防局
火災與露天燃燒的污染排放
產生上述這些簡單心理的回收業者或非法廢棄物處理業者,可能不太了解露天燃燒或火災對環境的重大衝擊,以為燒過後一陣子就沒事了;而媒體記者朋友,則常用濃煙漫天、黑煙竄天、惡臭瀰漫等形容詞,描述火場造成的嚴重空氣污染,但還沒能清楚說明是什麼樣的污染,而政府也未能具體說明火災可能產生的影響,甚至在有工廠發生火警時,安撫民眾說沒有對空氣品質造成嚴重影響,比如今年4月7日台化芳香烴三廠發生氣爆事故,環保署於隔天即召開記者會表示:「從昨天事發到今天為止,麥寮附近之空品監測站、光化測站皆沒有偵測到異常數值。」10
資源回收場真失火? 假失火? 被忽略的廢棄物非法處理問題

近年資源回收場火災新聞事件感覺愈趨頻繁,政府常以意外視之。但本協會發現,回收場失火新聞出現頻率,和回收市場行情有非比尋常關係;數據顯示有許多失火事件,極有可能是回收商做不下去了;另外,我們也發現,有些根本就是假失火,真非法處理廢棄物,和哪些偷偷露天燃燒廢棄物的不法行為一樣,都造成不可漠視的空氣污染。要抑制假失火或露天燃燒廢棄物行為,我們認為除了要落實執法以發揮空污法第三十二條的嚇阻效力外,也必須從問題根源著手,對資源回收和廢棄物處理體制進行重大變革。
- 〈假失火真放火? 環團揭資收場火警次數 隨廢棄物收購價崩盤倍增〉,環境資訊中心,2019.05.31。
- 〈【島在現場】 要如何滅去資源回收場的大火?〉,公共電視我們的島,2019.05.31。
- 〈回收場頻失火牽涉「行情」? 環團:政府應改善資收體系〉,自由時報,2019.05.31。
- 〈案情不單純?廢棄物處理場的大火 環團質疑與行情有關〉,聯合新聞網,2019.05.31。
- 〈回收場真失火或人為蓄意? NGO數據比對追真相〉,中央廣播電台,2019.05.31。
- 〈真失火還是人為蓄意?回收場價格跌就頻傳火災 環團追數據懷疑案情不單純〉,風傳媒,2019.05.31。
- 〈回收場頻失火 環團懷疑與行情低有關〉,中時電子報,2019.05.31。
- 〈廢輪胎回收場頻失火!環團舉證 質疑不單純〉,聯合報,2019.06.01。
- 〈資源回收場常「自燃」?環保署:要深究才能判斷原因〉,聯合新聞網,2019.05.31。
- 〈資源回收場頻傳失火 環團疑與回收市場低迷有關〉,中央社,2019.05.31。
- 〈回收價越差火警率越高 環團質疑藉「失火」處理回收物〉,民視新聞,2019.05.31。
誰該出錢清理河川地的非法棄置廢棄物?
循環經濟的另類荒謬——枋寮養殖專區以事業廢棄物當回填土
屏東縣枋寮鄉新龍村,是漁業署規劃的番仔崙養殖專區,台灣石斑產業的重要產地。原在外開店的陳右穎四年前回鄉,接手養殖。陳右穎說,番仔崙養殖專區養的魚種有石斑、龍膽石斑還有午仔魚,目前外銷以中國為主,年產值大概超過10億左右。由於外銷價高,當地居民幾乎全靠石斑魚維生。2018年3月起人和村1處魚塭,遭回填惡臭的不明廢土,整片土地滿溢噁心的泥臭味,旁邊的謝姓養殖戶更說,最近天氣開始變熱,他的魚塭鄰近廢土,深受其害,除了受到土方落塵影響,每天上百台砂石車經過,養殖的蝴蝶魚被震動嚇到不敢吃飼料,全部翻肚,一池就損失百餘萬元。魚塭旁的水池和塭堤盡是魚屍,在夏日高溫曝曬下,魚腥味非常難聞,自己養的3隻狗也不知為何陸續暴斃,令人驚恐。

番仔崙養殖專區——以事業廢棄物當回填土。
2018年5月23日自由時報地記者陳彥廷有如下的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