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守台灣 Taiwan Watch

關心環境 尊重生命 看守台灣 永續家園

空氣污染

反怠速是開創性的環保措施?還是環保秀?

五月中旬有一則有趣的環保新聞,源起是台南市正在執行的汽機車反怠速政策;該規定要求車輛停車等候時,未關閉引擎的時間不得超過3分鐘,否則將受罰。這則新聞則報導取締到「車震」怠速超過三分鐘的情事。

根據報載,這次取締發生在凌晨4時。有輛汽車未熄火將車停放在台南安平5期重劃區的廣場旁,怠速引擎聲引起早起運動民眾的注意,向環保局電話檢舉,稽查員迅速前往現場。當稽查員趨近該小汽車時,察覺到車內有人窩在駕駛座旁的前座「晃動」,渾然不知有人靠近。稽查員並未驚動車內的人,靜悄悄地依照作業標準來執行稽查,將採樣器放在車體後方排氣管前,並閃到一旁進行錄影蒐證。

稽查人員足足錄下3分30秒怠速狀況,等到「車震」狀況停止之後,確定車體不再連續晃動,才上前拍打車體,叫喚車主出來。當時車內男女一陣錯愕,連忙整理衣裝,男子步出車外時,還散發著酒氣,稽查員表明身分,說明是執行反怠速稽查取締任務。這名男子得知是環保稽查員執行公務,鬆了一口氣,因為當車子被拍打時,他擔心遇到抽戀愛稅的歹徒。該男子向稽查員表示,家住台南縣,不知道有這條規定,但稽查員還是鐵面無私地開出1000元罰單。

環境與健康: 
經濟: 

這是什麼海洋國家?


數百年前,葡萄牙人在航向日本的途中,望見台灣這麼一個龐然大島,不禁嘆道:「福爾摩沙!」,美麗之島。我們也洋洋自得於這個封號。執政黨更認為台灣四面環海,是個海洋國家,要海洋立國。在行政院永續會制定的「台灣21世紀議程」中,更要以「永續海島台灣」為中心,要建立台灣的永續未來。然而,如今我們若坐船經過台灣海峽,看見的美麗之島,從裝置藝術的角度來看,或許依然美麗,只是從北到南,多出了一根根的煙囪而已。但我們還能稱之為海洋國家嗎?

在經濟部的規劃或推動下,台灣的西海岸一塊一塊地變成了工業區。以最早的工業城高雄市為例,從高雄市中部到南部的海岸,分別有高雄加工出口區、前鎮儲槽區、臨海工業區,再往南為高雄縣的林園工業區,上下連成一氣。整個高雄市的海岸線只剩下區內已有大型工業區的楠梓、做為海軍基地的左營以及有壽山盤據在海邊的鼓山等三區的海邊未被染指。其他縣市如桃園、台中、彰化、雲林的海邊,也都有大型的工業區。雖然從實際佔地來看,這些工業區只是點綴台灣西部海岸線而已,但其不僅阻撓當地民眾親近海洋,奪走了當地漁民的生機,更以有形無形的污染,實質陸封了台灣。

環境與健康: 

被台灣遺棄的河流


二仁溪近出海口流域,從50年代末開始,早期以露天燃燒廢電線、電纜,再以酸冼來回收銅為主,漸漸的回收種類增加,舉凡電器廢料、IC板、電話交換機………等。舉例來說進口8噸的電話交換機廢料大約值48萬元,可提煉出100兩的鈀,一天一個工作組可獲利30萬元。但為了萃取重量百分比不到0.1%的鈀,每月一個工作組要處理2400噸的廢料,然而焚化後不但造成的空氣污染(含有劇毒的戴奧辛),廢酸則深深的污染了二仁溪,所遺下大量的灰燼、爐渣、廢棄物一車車往二仁溪倒。在廢五金全盛時期,灣裡近80%的人口與此行業有關,並沿著二仁溪蔓延到茄萣鄉、湖內鄉與仁德鄉,白天的灣裡像個髒亂的大垃圾場,夜晚的灣裡則黑煙裊裊。

好兄弟幫幫忙,攜手抗暖化

上星期走出家門,突然被嗆鼻的煙味與漫天飛塵弄得睜不開眼、頻頻咳嗽,耳邊聽到里長廣播,才知道中元普渡到了。走到捷運站短短一公里的路程,家家戶戶擺出鐵格圍籠,大把大把的紙錢投入火堆,揚起漫天黑煙,頓時遮天蔽日,火勢越燒越旺,空氣中席捲著熱呼呼的風,隱隱感覺搶錢的激烈氣氛,讓悶熱的午後更形窒悶難受。揮汗如雨的店家內冷氣開得更強,從開放的門內傳到街上,冷氣機賣力運轉排出的熱風,也加入這場混仗,威力更甚高氣壓。

記憶中,小時候的中元節,似乎沒有那麼悶熱,原因可能很多。氣溫真的變暖,高樓大廈加劇熱島效應,空間不似以往空曠,稠密的人口家家都在拜,都有可能。最大的不同是,以前不知道「溫室效應」的後果。現在知道地球已經發燒了,而極端氣候、颱風土石流加劇、旱澇輪番頻生、物種的滅絕都與全球變暖有關,只怕燒越多香、更多紙錢拜天拜地,欲祈求風調雨順,恐將事與願違。

現在推行「夏至關燈」、冷氣調高溫度、計算個人碳排放、鼓勵大眾運輸、減少開車等,宣傳節約能源、減排二氧化碳已經逐漸廣為接受,許多佛教團體也在推動不燒紙錢、不燒香的運動,應該可以開始思考文化儀式的轉化。尤其是現在更檢驗出燃燒香與紙錢,都會產生對人體有害的致癌物,改變祭拜儀式的出發點就更為迫切。畢竟祖先庇蔭子孫,總希望看到子孫誠心誠意的同時,也能身體安康、綿延永續。

環境與健康: 

世界衛生組織新空氣品質標準的理想與現實

去年的10月,世界衛生組織(以下簡稱世衛)在確保人類健康的前提之下,公佈了世衛的新空氣品質標準。相較於過去的標準,懸浮微粒小於10微米粒徑(PM10)的年平均濃度將從過去的每一立方公尺70微克,降至每一立方公尺20微克。除此之外,臭氧的濃度標準亦從過去的8小時平均每一立方公尺120微克(= 61.125ppb),降至每一立方公尺100微克(= 50.94ppb)。另外,二氧化硫的標準則從24小時平均每一立方公尺125微克(= 47.85ppb),降至每一立方公尺20微克(= 7.64ppb)。

世衛會有如此大幅度的修正空氣品質標準,其實反映的就是過去的標準過於寬鬆,在過去的標準之下,事實上並未能確實有效的保護人體的健康。因此,世衛當然有此義務,根據科學的數據來制定符合創立世衛宗旨的空氣品質標準。依據世衛的評估,在新的標準之下,每年最多可以減少污染城市的死亡率15%左右,並且降低呼吸道疾病的感染、心血管疾病和肺癌的發生率等,同時亦可間接降低溫室氣體的排放,有助於舒緩全球溫室效應的發展。

環境與健康: 

普渡眾生環保月

相傳地藏王菩薩發大誓願,願救諸界眾生,教方便法,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我們在農曆七月裡,祭拜祖先,款待有形無形的好兄弟,也是一種普渡眾生的呼應。款待眾生人客,理應先清淨家園、洗身潔衣、良食好具、誠心招呼,於是能賓主盡歡、廣結善緣。所以,農曆七月不僅是個禁忌的時節,還是人類良善體現的一個月份,從環境潔淨,到身心靈潔淨,乃至於對陌生無關的好兄弟的關懷,它可以說是12個月中最環保、最好善樂施的一個月。

環境與健康: 

頁面

環境與健康

山林水土

氣候與能源

社會

經濟

特定議題

訂閱 RSS - 空氣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