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社會實驗:當我們試過了低開銷高品質的生活,還要回去嗎?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肆虐,島國台灣在一群公衛專家的領導下,很幸運能將這隻病毒拒於國門外長達500多天,但人類防線終究不敵這波進擊的微生物,2021年五月,新冠肺炎正式進入台灣北部社區。隨著疫情指揮中心發布全國三級警戒指令,各縣市居民都開始了深居簡出的生活,除了工作和採買必須外出,絕大部分社交、娛樂、運動、展演活動都停擺,整個戶外都安靜了下來。
生活在以觀光為主要收入的離島,筆者也在這三個月間,從觀賞報復出遊的人潮,到突然獨自欣賞海邊的彩霞與落日;海邊沒了下水餃般的浮潛客,居民重拾傳統的採集、漁獵活動,還聽說其他小島在此時浮現800多隻海龜,顯然瘟疫限制了人的行動,卻是大自然難得休養生息的機會。三級防疫期間,往年觀光季每日固定行駛的客輪停駛,筆者所在的小島對外交通剩下20人坐的小飛機,進出人數大幅減少;這也罷了,載送生活用品的貨船,竟也在這時因為西南風引起的大浪而停駛,超市和雜貨店都不再補貨。於是在這沒人、沒貨、沒開店的觀光小島,環繞居民的剩下一片絕美的山海風光,我也在此時開始思考疫情下的新消費生活。
環保署怕紙容器回收率太高?找不到非法業者只好拿回收業者墊背?
自疫情爆發以來,餐點外送與外帶行為大增,紙餐盒使用量也大增,根據環署統計,2020年紙餐盒回收量(15.9萬噸)接近2019年的兩倍。近來疫情更加緊繃,令人不得不擔憂今年紙容器用量會進一步增加。然未聞環保署抬出減量措施,反而得知其要調降紙容器的回收清除處理補貼費率以及處理業向回收業收購的最低價格,理由是國際紙價上漲。
原來,疫情導致的生產斷鏈,使得過去一年來疫情控制良好的台灣漁翁得利,出口量增,加上果農豐收、宅經濟火熱,紙箱需求大增;但另一方面,不僅國際原生紙漿因為疫情導致勞力短缺而減產價揚,進口廢紙也因為缺櫃問題而量跌價揚且運費增加,致紙廠原料成本提高,且產品供不應求,這使得國內廢紙收購價跟著水漲船高,已從中國禁用洋垃圾以來跌到谷底的每公斤不到1元,開始往昔日合理收購價回升。環署以此為由減少對紙容器的補貼,看似合理,實則無理。
土壤是要傳給子孫的――給蔡總統的建議
一、 循環經濟、循環到土地
台灣很多的事業廢棄物假再利用之名,卻沒被妥善的製造成安全的產品。例如事業廢棄物最常見的再利用用途是混凝土粒料、填地材料、低強度混凝土、低密度再生透水混凝土。但在很多的環境現場,卻發現事業廢棄物是直接埋入魚塭與農地中。環保署公佈近5年透過檢、警、環合作查出969場法棄置,而完成清除者只71場,佔8%。檢、警、環未查獲的非法棄置場址數量更多,更凸顯整個台灣事業廢棄失控嚴重,進入嚴重的惡性循環。
二、土壤安全的大危機――農委會與環保署解釋一國二制
農委會規定,「農業用地與農業設施填土之來源應為適合種植農作物之土壤,不得為砂、石、磚、瓦、混凝土塊、營建剩餘土石方、爐碴或其他有害物質等」。但當事業廢棄物入侵農漁業區域時,環保署與環保局卻一直採用包庇手法,為汙染者護航,導致居民與政府衝突不斷。例如:
2020年廚餘回收進展 台中拔頭籌 基隆宜蘭墊底 高雄仍在五年來谷底 都是因為「豬」

為防範非洲豬瘟,2019年我國廚餘養豬量大幅減少,從2018年的每年35.8萬噸,驟降到2019年的每年23.7萬噸,儘管在環保署透過多元化垃圾處理計畫補助各縣市設置廚餘破碎脫水及高速醱酵設施下,廚餘堆肥量略有增加,但整體廚餘回收量仍減少了將近十萬噸,從2018年的59.4萬噸減少到2019年的49.8萬噸,創下2006年以來新低紀錄,這不僅增加了焚化廠與掩埋場的負擔,也令2015年開始的垃圾危機進一步惡化。2020年廚餘回收成果是否順利從谷底反彈呢?
根據環保署出爐不久的統計資料,2020年全國廚餘回收量微幅上揚6%,攀升到52.9萬噸,但仍是2006年以來次低,有待各縣市加緊努力。若與2019年相較,2020年廚餘回收量成長率第一名是台中(66.79%),這要拜其廚餘生質能廠終於順利運轉之賜,但令人訝異的是其廚餘養豬量在非洲豬瘟疫情威脅下竟能逆勢上揚,成長了快一倍,增加量竟比拿去外埔的廚餘生質能廠厭氧醱酵的廚餘還要多!
莫因善小而不為――支持游院長督促立院做好垃圾分類
近日(3/14)媒體報導,有人質疑立法院長游錫堃沒事幹,放著主持議事要務不做,卻去巡察立院垃圾分類情形。顯然有人透過媒體放話,表達對游院長要求立院各單位落實垃圾分類一事之不滿,部份媒體竟也配合運作,我們唯恐此風一長,往後政治人物要求公務機關進行改革的任何美意都將大打折扣,因此為文聲明對游院長落實垃圾分類一事的支持。
許多政治人物到處剪綵、弔喪、拜拜,為何不見媒體批評其沒事幹?而游院長只是利用非議事時間,花半小時在院內看看各單位落實垃圾分類情形,就遭到這番批評,這樣的媒體風氣,豈不是提倡劣幣,貶抑良幣?
再者,垃圾分類看來是小事,卻是資源能否循環利用的一個重要環節:排出端垃圾分類做不好,不但會造成垃圾裡有資源、資源裡有垃圾的情形,也會導致後端分類成本高昂,某些資源物甚至因為混雜回收而再難分類,結果最後淪為垃圾,讓前端回收做白工。因此要進一步提昇我國資源回收成果,減緩我國垃圾危機,有賴於落實源頭細分類以及改變清潔隊或民間清運業者混雜回收的作法,這不啻是個龐大的社會工程。
而要每個源頭做好垃圾細分類,有賴於每個家庭、集合住宅、辦公大樓、機關學校的每個管理者去督促所屬成員做好這件事,這正是負責立院運作的游院長職責之一,他願意花半個小時在此事上,實應予肯定,而非批評,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