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引言:
2018年初中國啟動了「禁廢令」,從此禁止歐美日等國向中國輸入廢紙和廢塑膠,這使得原本大量輸送至中國的全球廢棄物四處流竄,根據蘋果日報報導:「…僅短短7個月,就有逾100萬噸、約4萬個貨櫃的廢紙與廢塑,從五大洲、共86國湧入台灣,導致國內回收體系趨近崩潰。1」有鑑於洋垃圾對台灣回收業者的衝擊,環保署在2018年底加嚴管制廢紙和廢塑膠進口。這不禁讓人好奇,同樣受中國禁廢令影響而輸入大量洋垃圾的東南亞地區又是如何因應?
本文翻譯自數個亞洲環保團體共同出版的廢棄物交易調查報告,所選章節介紹了四個東南亞國家(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及泰國),且看他們面對漂洋而來的垃圾貨櫃,在法律或政策方面有何應對策略。透過中文化本報告內容,我們希望能加深讀者了解東協會員國與台灣的相似或相異之處。
廢棄物管理是東協的重要議題,從地方到中央層級的立法與政策推行狀況皆反映東協會員國面臨的挑戰。廢棄物交易則讓這個問題雪上加霜,因為進口垃圾會對已經過載的廢棄物處理體系增加負擔。本章節將仔細探討東協的廢棄物交易,以及其對東協地區和民眾的影響。
東協的廢棄物交易經驗
中國於 2013 年頒布「綠籬政策」(Green Fence policy),並於 2018 年全面實施,徹底禁止進口洋垃圾。由於中國一直是已發展國家轉運資源回收物和其他廢棄物的主要目的地,因此新的禁令頒布後無法進入中國的垃圾很快就轉向亞太地區管制較少的國家,特別是東協。
東南亞綠色和平(GPSEA)研究發現,東協地區「塑膠垃圾進口量飆升171%,從 2016 年的 836,529 噸增加到 2018 年的 2,231,127 噸」。2018 年間,東協地區接收了全球 27% 的境外塑膠垃圾,是前一年接收 11% 的兩倍多2。雖然發展中國家接受洋垃圾乍看之下具有經濟利益,但這卻伴隨著嚴重的風險。有害廢棄物常跟資收物混合在一起,回收處理廠商也可能棄置未經處理的廢棄物。
洋垃圾標示不實或申報不實的情形也很常見,出口商可能會把「有害廢棄物標示為無害廢棄物或商品」3,然而,發展中國家通常無力監管、調查和起訴這些非法洋垃圾4。
儘管如此,東協國家已採取強硬立場,抵抗外國垃圾進口。除了遣返洋垃圾貨櫃,各國也設法制定政策以防止後續廢棄物進口:
東協和全球廢棄物交易:值得關注的原因
以上敘述說明了全球廢棄物交易在東協地區產生的後果。然而,儘管已有《巴塞爾公約》的法律框架和其他多邊環境協定,來自已發展工業國家的大量洋垃圾(不論合法或非法)仍持續對東南亞國家造成衝擊。
「巴塞爾公約」是什麼? |
《巴塞爾公約》(The Basel Convention)是現今主權國家間為解決各種類型廢棄物跨境轉移現象所制定的「多邊環境公約」,該公約創設的宗旨在於盡可能地減少有害廢棄物的產生,並要求公約締約國不得任意輸出/入本國境內的廢棄物至第三國。公約內容涵蓋面向如下:
(一)減少有害及其他廢棄物之產生,並避免越境轉移時造成環境污染。 《巴塞爾公約》有170個締約國,但是國際政治觀察發現,參與《巴塞爾公約》似乎未能改善締約國境內電子廢棄物非法轉移的現象,雖然大多數締約國皆有依據公約內容制定國內法,但其境內電子廢棄物跨境轉移現象的治理成效卻不如預期,關鍵原因在於締約國政府的執法態度。 |
資料來源: |
東協廢棄物交易問題不可輕忽,乃是出於以下原因:
首先,許多東協會員國已經因國內垃圾量而面臨垃圾危機,因為立法不彰且執法不力,資源有限又缺乏廢棄物處理基礎設施,在在形成無可避免的危機。這麼一來,如果再加上進口垃圾,東協國家的廢棄物處理體系就有可能過載,甚至無法承受這麼多垃圾和資收物。最後垃圾會被任意傾倒或丟棄在最方便的地方,也就是各個開放環境——在河流、溪邊和湖裡、在街上,或進入海洋。
其次,東協地區的生物多樣性極豐富,生態和自然資源又豐沛,已經有其他環境議題要處理,這使得區域整體更迫切需要對廢棄物交易做出共同聲明。廢棄物處理不善對脆弱的生態系統造成衝擊,加劇已經在惡化的生物多樣性,而與日俱增的洋垃圾只會使問題變得更嚴重,那些未經處理、危險、有毒或有害的廢棄物因此更有可能進入開放環境中。
第三,廢棄物交易還牽涉氣候變遷帶來的風險,以及能否達成氣候調適與減緩目標。因應氣候變遷的方法之一是去解決垃圾問題——不僅是如何處理和棄置,還要透過檢視大眾消費和生產模式進行源頭減量。產品的製造、分銷和使用以及後續廢棄物處理都會排放溫室氣體10。塑膠的生產、消費和廢棄(基本上就是其生命週期)也是氣候變遷原因之一11。
此外,廢棄物處理不善會加劇氣候變遷引發的災難。在馬尼拉和雅加達等氣候風險高的巨型城市,垃圾若堵塞排水溝和河川,會加劇極端天氣下的洪水災難。某些國家也在考慮興建垃圾焚化爐(以推動「廢轉能計畫」之名),以應對不斷增加的垃圾量,但這與《巴黎協定》等全球承諾減少碳排放的目標背道而馳。
這些只是廢棄物交易對東協國家如此重要的部分原因,東協迫切需要協調區域之間的努力來應對這場危機,否則將會悔之晚矣。
。――〉〉系列文章下篇
參考資料:
1. 蘋果日報專題報導
2. GPSEA (2018) 4
3. Rucevska, I. et. al, (2015) 24
4. Ibid.
5. “Curbs slash imports of plastic, e-waste.” 2019. Bangkok Post (accessed 2 December 2019)
6. “Nguyen, D. 2019. “Vietnam to end plastic scrap imports from 2025.” VN Express International at (accessed 2 December 2019)
7. ““Malaysia to curb imports of plastic waste” 2018. Reuters (accessed 12 February 2021)
8. Ministry of Environment and Forestry. 2020. National Plastic Waste Reduction Strategic Actions for Indonesia, 25, (accessed 29 December 2020)
9. The Straits Times, “Plastic waste piles up as Indonesia’s import crackdown backfires” The Straits Times (August 2, 2019)
10. https://archive.epa.gov/wastes/conserve/tools/payt/web/html/factfin.html
11. https://yaleclimateconnections.org/2019/08/how-plastics-contribute-to-climate-change/
- 作者:IPEN、Eco Waste Coalition
- 譯者:胡欣穎、沈芳萬、顏嘉宏、陳靖怡、李明真、林思維
- 責任編輯:羅允佳
- 發表日期:2021年12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