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守台灣 Taiwan Watch

關心環境 尊重生命 看守台灣 永續家園

轉型成化學安全與永續無毒的經濟

今天要來聊什麼啊?

就前陣子啊我們跟國際消除有機污染物聯盟(IPEN)的夥伴團體合辦了一場研討會嘛,主題就是轉形成化學安全與永續無毒的經濟。內容大部分在談全球化學污染的現況,以及我們該如何思考下一步,如何敦促整個化學工業、以及政府管制的轉型,以邁向化學安全、永續經濟為目標。事實上這場演講的內容和對象比較偏向化學工業界和政府決策者,但其中有許多資訊也值得一般民眾注意、有些觀念也值得深思,所以我解讀整理一下今天來聊有關化學污染以及我們該怎麼辦。

/sites/default/files/images/epaper/theme/20230507-node-1515-theme.png
@看守台灣協會
問題、願景、和路線

現在的化學工業不夠安全嗎?是有什麼問題嗎?

對啊,現在這樣不好嗎?好像也沒有很多人受到化學污染的危害啊?

呃……也不能說「沒有很多人受到化學污染危害」吧。事實上化學工廠造成污染、危害工廠勞工或週邊居民的新聞,還是層出不窮啊~只是比起「為了生產某新款手機使用了多少化學品?這些化學品最後會跑到哪裡去?對環境會有什麼影響?」,人們還比較關心「該新款手機有什麼酷炫功能?」。多數媒體為了附和一般大眾,當然也不太會報化學污染事件,沒人想知道嘛。附帶一提,一支手機中大約有30種化學元素,其中常見的鉛、汞、鎘、砷、氯、溴……等都是容易產生毒性危害的化學元素,當他們安分地待在手機裡時不會出什麼亂子,一旦被任意丟棄到掩埋場或是焚化爐,這些元素就會釋出到環境中,慢慢累積造成環境污染,最終透過食物鏈還是會回到人體。

還是沒有感覺,能不能舉一兩個例子來聽聽看?

今天會談到的「路易維爾化學安全憲章(Louisville Charter for Safer Chemicals)」就是一例,它起源於美國肯塔基州的路易維爾鎮,又名橡膠鎮(Rubbertown),在二次世界大戰時為滿足戰爭的需求,許多生產輪胎橡膠的化學工廠進駐該地,因此而得名。在20世紀中葉,陸陸續續又有一堆石油化學工業進駐。到了20世紀末期,11個美國知名的化學大公司,包括杜邦(DuPont)、博登化學(Borden Chemical)、美國合成橡膠(American Synthetic Rubber)……等,都有在該地設廠。路易維爾長期遭受許多化學工廠排放的污染,導致當地鄉民們健康受到嚴重衝擊和威脅、而群起抗爭,抗爭運動持續數年並擴大,最終得以制定路易維爾化學安全憲章。

路易維爾市中心,灰矇矇的天空似乎正在展示這裡作為工業重鎮的特色

還有一個很有名的案例,美國杜邦工廠任意傾倒PFAS廢棄物——PFOA,污染俄亥俄河週邊地區的飲用水,影響超過十萬個居民的健康,此事件後來還被翻拍成電影——黑水風暴。台灣本身的案例也很多啊,關鍵字:RCA工廠、戴奧辛鴨蛋、二仁溪綠牡蠣、多氯聯苯米糠油、鎘米、電鍍污染……實在太多了講都講不完。

你講的都是上個世紀的事情了啦,人家台灣工業界現在很乖的,很少聽到這些污染事件了吧。

不,戴奧辛鴨蛋是2005年的事情,不算上個世紀吧。現在台灣的確是污染事件比較少,不過也不用高興太早,有很大一部份是因為台商都把工廠移出台灣了好嗎。例如有名的台塑越南河靜鋼鐵廠污染事件,污染越南中部沿海2百公里,造成魚群暴斃,影響數十萬居民生計,直到今天,越南的受害著們還沒得到應有的賠償。把污染本國國民的事業移到海外毒害他國國民,聽起來有比較好嗎?也許有比較好,但那也是十分自私的想法。有點扯太遠了,事實上也不是只有台灣,世界各地都在上演這種「我家賺錢,工廠蓋你家污染送你家」的戲碼,另一個同樣也是越南遭殃的案例

/sites/default/files/images/epaper/20230507-node-1515-02.jpg
@Wikimedia
2018年,越南民團跨海來台,在台塑股東會前抗議

好吧,但是我們應該對我們的科學家跟政府有信心吧?他們會保護我們吧?會跟我們說哪些化學品有毒,叫我們不要隨便去碰吧?不是有什麼死的鴿耳膜公約嗎?

斯德哥爾摩公約啦,不過反正是音譯,你想怎麼叫隨便你。斯德哥爾摩公約的確是保護我們免受化學污染傷害的強大後盾之一,到2023年已有186個國家或組織締約,可說是全球公認的公約了。斯德哥爾摩公約規範了幾個歷史上有名的化學危險份子,例如:DDT、多氯聯苯、戴奧辛、阿特靈與地特靈…等。然而,雖然國際間關心化學污染的科學家們很努力的要將各種有害化學物質納入斯德哥爾摩公約管制,但太慢了。目前估計,人類每年會合成上千種新的化學物質,以美國為例,每年就有2,000種新的化學物質進入市場而在美國已經註冊使用的化學物質有8萬種,其中就有高達6萬種、四分之三的化學物質、未經過徹底的安全試驗,就已經到市面上橫行無阻了。科學家們「研究化學物質的危害」的資源跟速度,遠遠跟不上人類發明新化學物質並使用在各種生產製造的速度,這是為什麼要抑制化學污染總是有心無力,「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最大原因。

我還是覺得不太現實,如果人類總是三天兩頭拼命發明一堆有害化學物質充斥在世界上,那我們不是早就被毒死,或是因為各種慢性病而滅亡了?我想大部分的化學物質應該還是安全的吧?

也是啦吼,既然現在沒出什麼大亂子,表示未來應該也不會出什麼亂子,數學歸納法嘛。人類歷史就是這樣一路走來的不也OK嗎?

不,數學歸納法不是這樣用的吧?你不要亂比喻啦。我的意思也不是「現在沒有怎樣=未來就不會怎樣」,只是覺得情況沒有想像中那麼嚴重吧…

是的,「現在沒怎樣」不等於「未來也不會怎樣」,抱歉我的確在偷酸。另外,「情況有沒有想像中嚴重」,要看你的想像中,什麼情況才算嚴重?什麼樣的情況才急迫到需要「大部份的人都得從沙發上跳起來,去做一些改變」呢?

我…我也不知道,對了,像氣候變遷那種已經實際在全球各地發生,造成災害,就算情況嚴重吧。

沒錯,你還真是講到重點了,氣候變遷就是一個絕佳的例子。氣候變遷的效應是正在進行式,但氣候變遷是一天造成的嗎?早在上個世紀下半,全世界的氣候學家就在警告人類若繼續排放大量溫室氣體,將改變地球的氣候模式,形成氣候災害,如果那時候我們願意聽信這些建言、願意採取更積極的應對措施,今天也許根本就不用擔心氣候變遷、還有碳稅什麼鬼的。幾乎所有環境問題都是「累積」出來的、都是因為「歹勢內,要是把拔馬麻這一代有節制一點,你們就不用面對這些」。氣候變遷是如此、化學污染也是如此。

化學污染的關鍵一樣是「累積」這件事。在過去,人們比較會關注那些「毒性強、急毒性」的化學物質,一接觸會跟細胞產生化學反應或其他強烈物理作用而立即影響人體器官運作,會有立即致死風險的物質,比如強酸、強鹼、被稱為化骨水的氫氟酸、光氣等等;其他的毒性物質多為慢毒性(包括致癌、致畸胎),包括戴奧辛、多氯聯苯、重金屬等,在不是大量接觸的情況下(大量接觸時,通常也會有急毒性症狀),透過干擾賀爾蒙、神經傳導等作用,慢慢影響到身體健康。

通常會有非常明顯的受害者存在吧?所以大家才開始對這些化學物質產生警覺。

是啊,隨著時代進步,各國政府陸續列管毒性較明顯或已經有許多事實證據證明其對人類健康與環境生態長遠影響的物質,務使民眾安然享受工業革命帶來的物質豐盛。然而流通市面上的化學物質有十餘萬種,不僅政府無法全面掌握其安全性,且在管制的過程中,常常會發生禁了一個有害的,又冒出一個不怎麼安全的替代品。鬆散的化學品管理制度讓許多化學詐騙集團悄悄崛起,尤其是歸屬為「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簡稱POPs)」的各類化學詐騙集團。這種集團的特色是:

「我們人數少的時候看似無害,但時間久了還是可能讓你致癌、罹患各種疾病而且還讓你難以證明病因就是我們;且我們每個兄弟都是難以被摧毀,且隨著工業活動的污染排放,會越變越多,潛伏在環境與食物鏈中到處流竄,只要人類不停製造我們弟兄,有一天當我們集結到一支夠強大的軍隊,人類就好看了。」

這種詐騙集團中還沒被各國完全破獲、還在流竄的最標準案例就是PFAS,而且它們是所有持久性有機污染物中最難以被破壞分解的化學物質類別,接近永生不滅。

我們再從大尺度來看,2022年,地球的九大限度當中已經有五大限度被突破了,其中之一就是化學污染。地球限度理論界定出支持地球生命基礎運作的9個系統,並試者將人類活動如何影響每個系統予以量化、並設定一條界線(限度),一旦人類活動的影響超過這個限度,意味著該系統已經無法靠環境中的自然作用復原,如果任其每況愈下,最終會引發環境災難,甚至導致整個系統崩潰。化學污染現在被重新命名為「新實體引入(Novel Entities)」,表示所有人造、非自然生成的化學物質和材料進入地球環境所造成的影響,請看看下圖Novel Entities那塊大片的批薩,就知道代誌有多大條了。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e/ed/PB_2022_green_water.png/951px-PB_2022_green_water.png
@Wikipedia
地球九大限度中的五個限度已被超越,圖中Novel Entities指的就是化學污染

小甜甜不然你想要怎樣?

好啦好啦,我知道情況很嚴重了,不然你覺得我們該怎麼做嘛?

全體人類心態的改變最重要啦,不過當然也是最困難的,講了跟廢話沒兩樣。通常短期有效的的方法就是建立更嚴格的管制規範,例如採用路易維爾化學安全憲章中的一些原則來入法。

剛剛也有講到這個路易維爾憲章,那到底是什麼東東?

剛剛也有提到這個路易維爾鎮的背景故事嘛,簡單來說就是一群家鄉被很多化學工廠排放污染搞得烏煙瘴氣的鄉民,花了許多年在想「化學工業你這樣很母湯,你應該要怎樣怎樣大家才能接受」,最後的結論就集結成一部憲章,訴求政府及化學工業界做出對應的改變行動。

你也講得太隨便,感覺這個憲章沒什麼效力可言?

欸,不要小看這個憲章喔,其實它的制定者也不是只有當地鄉民,還結合了許多環境、健康、勞權相關的團體,真的花了很多年鑽研出來的,現在也受到世界各地125個組織團體的推崇了,還是有一定的影響力的。

那它到底希望化學工業或是政府做什麼呢?

細節全文在這裡就不講了,不過路易維爾憲章列出了十大基本綱領,作為所有轉型策略的原則:

  1. 面對並解決化學品的生產和使用所導致的氣候變遷衝擊。
  2. 停止讓環境正義弱勢族群(有色人種、原住民)暴露在環境污染危害中,對健康持續累積造成的傷害。
  3. 必須研發更安全的替代方案,轉型成無毒經濟。
  4. 使用科學數據來支持能夠保障健康的政策或措施。
  5. 對於不安全且會在環境中累積的化學物質,必須盡快採取行動來禁止其生產,以及從環境中消除。
  6. 對於健康的保障以及避免環境污染,必須更有前瞻性、符合預警原則。
  7. 已經受到污染危害的社群須立即採取行動保護、回復並鞏固社群的力量。
  8. 確保公眾和勞工對於可能侵害其身的化學污染有知悉、參與以及決策的權利。
  9. 鼓勵負責任的企業和安全的替代化學品。
  10. 建立平等、永續、以健康為本的經濟,捨棄目前追求短期利潤不惜任何成本的經濟模式,重視安全、健康、平等。

嗯… 我想看過這些原則的基本上都能認同啦,不過我還是不免覺得,會不會存在一些事件背景所造成的偏頗,例如第二條和第八條?

是有一點這種感覺,畢竟路易維爾鎮的居民大部分都是弱勢族群,而化學污染的受害者也很多是勞工。所以我們不需要完全採納路易維爾的十條原則,話說第3條跟第9條滿類似的……先不管這個,我個人覺得第1、5、6、10條就很符合我們現在全球面臨的挑戰。

不然來換一個說法,根據過去的經驗我們可以把化學污染分成三種情境:

  1. 有害的化學物質存在產品或服務之中,影響產品或服務的使用者。
  2. 有害的化學物質從產品製程中洩漏出來、或是未做妥善的廢棄處理就排放,影響接觸的勞工或是週邊的居民。
  3. 有害的化學物質經過廢棄處理後仍無法消滅,流竄到環境中並逐漸累積,影響全體人類、地球上所有生命、及未來數個世代的所有生命。

在這個市場經濟主導的社會,消費者的地位是很崇高的,所以情境A根本是天理不容,理論上我們的法制針對這種情境的管理已經夠巖格了。這方面企業也都會把皮繃緊,因為一旦發生產品危害使用者的事件,企業聲譽毀於一旦、將無法再起。

情境B是過去一個世紀以來最常聽到,也是路易維爾化學安全憲章主要想抑制的污染情境,幾乎所有有名的化學污染事件都是這種類型的,剛剛開頭講的那些污染事件,遭殃的都是第一線的工人和週遭社區的居民。當企業主靠著神奇化學魔法的應用產品大賺特賺,消費者卻不知道這些產品是犧牲了誰的生活品質、健康、甚至生命而得來的。不過也因為情境B的事件只要一爆開鬧大,各國通常會在短時間內就將相關的有害化學物質入法禁限,所以也不會毫無對策,當然前提總是要有人願意去把事件揭露。

情境C則是我們現在很想讓大家知道,但目前很少有法規管控這類化學污染,因為根本連科學家都對這種化學物質的影響還摸不著頭緒的時候,污染就已經擴大了。人類正面臨新的化學污染挑戰,其實講新的挑戰也不太對,這種污染本來就一直存在,只是人們不知道、或不太關心罷了。各位忙碌的現代人連眼前吃的東西有沒有毒會如何影響健康都無法確定了,哪還有空去管流到環境中的化學這個、化學那個的。但這邊還是老話一句:現在不管它,那什麼時候才要管?等到有一天這些化學物質在環境中累積的量達到「你不管吃什麼、用什麼都會接觸到」,這時才要管,還來得及嗎?說實話PFAS可能已經解鎖這種成就了喔~

/sites/default/files/images/epaper/20220716-node-1470-07.png
@IPEN Arnika
PFAS在環境中的流竄路徑

講的東西都上雲端了,能不能接地氣一點?

慢慢慢,到目前為止講的還是原則或概念的東西,到底有什麼是我們眼下就可以做的啊?

呃… 我都還沒講Thorpe博士在研討會中提到的三個行動目標勒,你讓我講完嘛,概念很重要啊,你要先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才會「願意這樣做」,才能「理解怎樣做」啊。

好吧你快講。

本次演講的主講人之一Thorpe博士是在IPEN長年研究各個化學污染事件的專家之一,她提出三個通往永續化學安全未來的行動目標:Decarbonize(減碳)、Detoxify(無毒)、Democratize(公民參與)。

減碳跟無毒不是理所當然嗎?聽起來有點像廢話啊……

雖然我也這樣覺得,但我可沒像你這麼沒禮貌直接講出來。我這邊會提這三原則也是有幾個原因,第一個是它比路易維爾化學安全憲章的十個綱領好記多了。

的確,減碳、無毒、公民參與,結束。

另外,我認為Thorpe博士把減碳跟無毒在這裡並列是有原因的,她這次花了一些時間在講所謂的錯誤解決方法(False Solution)。其中一個例子是有人發明用生質原料(Biomass)去合成苯(benzene)、甲苯(toluene)、和二甲苯(xylene),並宣稱這種方法更加環保減碳。然而上述幾種都是須高度關注的化學物質,苯不管用什麼方法生產,它還是苯,對環境和人體產生的危害風險還是一樣。近年來,由於氣候變遷的壓力迫在眼前,使得許多打著「減碳」大名的解決方案特別受到青睞,然後就輕忽了這些方案帶來的化學污染風險。這種以偏概全的「漂綠」行為,事實上在全球各地都在上演,台灣也不乏類似的情況發生

Democratize是民主化的意思,不過我認為這裡把它代換為公民參與可能比較好一點。公民參與的重要性在過去許多化學污染事件、也就是剛剛提到情境B的事件中都可以看得出來。在這些事件中,化學物質如何被生產出來、如何在其生命週期中被使用、最後如何處理廢棄,通常都是在非公開的場合由掌權者決定,而受影響的勞工、居民、生態環境總是在嚴重危害已發生之後,才得知污染存在;更糟糕的是可能在污染數年之後,受害者才能獲得賠償或是進入決策圈中,這實在是欺人太甚。公民參與的時間點必須提早到化學物質被運用到工業生產中、甚至提早到化學物質被合成製造的階段都不為過。

嗯嗯~這樣看來公民參與真的很重要,不過既然你提到情境B,我覺得公民參與的功能也應該擴大到預防情境C的污染吧。

是啊,非常認同。是說情境B跟C只是我為了方便說明而分出來的,它們跟情境A的差異都是:「我們、我說一般社會大眾,有沒有意識到化學污染不只存在於產品和產品使用者之間,它們是會在環境中累積、擴散的」。我想再強調一次「累積」這兩個字,化學污染沒有什麼「個人安全」這種事,當然有人願意一輩子都住在無塵室裡的話就算了,但是要所有人都住在無塵室、或是像毒物星球那樣一天24小時戴著防毒面罩生活嗎?化學污染也快要沒有「區域安全」可言了,以前我們還可以因為自己不住在高污染工廠或焚化爐附近而幸災樂禍,但如今是「不管你住在哪裡,體內都可能有PFAS」這種事會發生的時代,我們最好趕快認知到化學污染是所有人類的事,而公民參與是防止悽慘未來的最重要一步。

知道了,最後的最後有沒有更具體的建議啊?眼、下、就、可、以、做、的。

老實說還真的有,就兩個字:減、塑!

減塑正夯啊,這我也知道。塑膠吸管插海龜鼻孔、塑膠繩勒死海鳥、海鳥吃塑膠瓶蓋的照片到處都找的到。塑膠垃圾量實在太可怕了,聽說現在在太平洋上有一座塑膠垃圾島,面積比3個法國還大。

是的這年頭大家都知道要減塑、也知道塑膠垃圾量很驚人,題外話其實那個塑膠垃圾島嚴格說不算個島,它叫做大太平洋垃圾帶(Great Pacific Garbage Patch),由一大堆浮在海面上的垃圾聚在一起所形成,但是總量跟面積真的很嚇人就是。

回頭來說,大家都知道塑膠垃圾過量,現在八成也知道塑膠生產製造的排碳量很高,不過大家可能不太知道的是,塑膠中所含化學物質種類也爆多的。下圖是Thorpe博士在這次演講中秀出——各類塑膠所含「須高度關注的化學物質」,圖中細節大家可以不用在意,只要知道「紅色」就是「不安全」的化學物質就好(用「不安全」形容可能算保守了,其正式定義是「需要高度關注」),請看這片紅通通的表格。

/sites/default/files/images/epaper/20230507-node-1515-03.png
@Clean Production Action

IPEN這裡也統計了4個簡單明瞭的數據

  • 塑膠中包含1萬3千種以上的化學物質
  • 其中3200種是需要特別關注的化學物質
  • 其中超過6000種化學物質沒有相關安全資料
  • 全球塑膠回收率目前還不到10%
/sites/default/files/images/epaper/20230507-node-1515-05.png
@IPEN
塑膠中有多少種化學物質?資料來源:https://stoppoisonplastic.org/chemicals-health-and-plastics/

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目前全球每年產生4億噸的塑膠垃圾,綜合上述數據,也就是每年至少有3億7千萬噸的塑膠垃圾,帶著3200種不安全的化學物質、和6000種根本不知道安不安全的化學物質,進入環境中。

另外看守台灣在去年(2022年)也翻譯了一篇歐洲零廢棄組織出版的報告——落底毒渣,報告中整理了歐洲許多焚化爐底渣和飛灰中有害化學物質的的檢測結果,發現其中許多物質不僅燒不掉,還極有可能隨著底渣和飛灰釋出到環境中,重點是,這些有害物質幾乎全部都跟塑膠有關!作為塑膠中的抗氧化劑、色料、填充劑、催化劑、阻燃劑、安定劑、蝦米碗糕劑都有,當然還有我們一直在講的塑化劑。這裡要說的是,人類正大量地把塑膠垃圾丟進焚化爐裡燒,但塑膠垃圾就像希臘神話中的蛇髮女妖,首級就算被砍下,其視線還是能石化大海怪、威力不減。

不,你這比喻滿爛的耶。

會嗎?測試一下你還有沒有在聽我講啦。總……總而言之塑膠就是這麼糟糕,要說是所有環境問題的禍源也當之無愧。

不過我聽說塑膠袋的發明者當初也是為了環保才發明塑膠袋,因為它輕薄、耐用、可以重複使用非常多次。

沒錯,從塑膠袋、或者說所有塑膠製品的特性來看,塑膠的天職就是被重複使用,那問題來了,為什麼如今卻以瘋狂的速度被大量製造、大量使用跟丟棄?這幾乎已成為一個全球性的常態。

嗯……答案似乎也滿明顯的,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

對啊,污染也是。

最後,非常感謝不厭其煩看著兩個無聊仔對話到最後的讀者們,如果真的很閒,不妨再花一點時間幫我們填寫本文的回饋意見吧~

  • 作者:林奕均
  • 發表日期:2023年6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