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守台灣 Taiwan Watch

關心環境 尊重生命 看守台灣 永續家園

再生能源

十三年前的季刊

自從福島核災發生後,民間的反核運動再次興盛,許多人重新關注核能議題,除了反核的前輩和貢寮的鄉親重新燃起希望,有更多的年輕族群開始瞭解核能議題,並用講座、音樂、文字等媒介,慢慢地向大眾傳達能源訊息。更有藝文人士在中正紀念堂舉辦「核四五六」活動,發下在核四停建以前,都會在每週五下午六點準時聚會的宏願。如今從309遊行到現在已經40個週末。不論晴暖或颱風來襲,他們都沒有缺席過。

翻閱看守台灣季刊十幾年的季刊,許多文章證實台灣的反核歷史早已走了很久。於是幾週前,我們抱著協會十三年前講述能源議題的刊物,到核四五六的現場分送給關注核能議題的民眾。每個人不僅欣喜的收下,更訝異的是這些十三年前的出版物,講的東西其實都差不多。

這本季刊的主題是能源革命,翻開目錄,編者的話就是「核四再評估,延後時機」,當時的編者怎麼想得到十三年後,核四仍然持續「再評估」。再翻閱其他文章。探討分散式供電系統的概念,德國廢核文章,美國核能情況和再生能源、生質能等討論,都是至今仍然費神的議題。而這年剛好是九二一地震的後一年,也有不少文章撰寫災後復興或生態旅遊的想法。其他還有些外來種和水源政策等文章,種種都仍是現在大家帶解決的問題與努力的方向。

氣候與能源: 

地球正在加倍奉還:永續還有可能嗎?

日期: 
2013/12/01 (週日)
《2013世界現況》新書發表暨研討會 新聞稿

20131201SOW.jpg

在美國華府的「看守世界研究中心」 (Worldwatch Institute),將2013年出版的《世界現況》專書主題訂為「永續還有可能嗎?」,對世界是否還能永續發展下去提出一個大大的問號。環保團體擬給的回答是,有點「太遲了!」,快要沒有機會亡羊補牢。

環境與健康: 

另一種風機距離規範的思考


近期因苑裡反風機抗爭事件,到底陸域風車應該離民宅、建物多遠,引起大家關注與討論,並開始有了世界各國minimum setback distances (姑且稱之為「最小允許距離」)的數據散佈。有謂應制定「固定距離1」,也有謂應制定「比例距離2」;可惜的是,至今台灣學界少有對這些國外所謂「最小允許距離」內涵為何、此距離的判斷依何而來、是否完全屬於實證的科學範疇,以及風機對人體身心影響之因果關係等可能已涉及感知層面的問題,有相關的討論。

目前,國外關於風機「最小允許距離」,僅有少數國家有強制的距離設置規範,多數國家都是以建議、指引或是透過手冊,建議風機妥適的設置距離。不過,這可能是因各國在能源政策、國家執法、管制文化和習慣上有所差異,所以規範強度和用語不同。

回到台灣,我們特殊地貌與環境位置形成了天然的良好風場,但也因地狹人稠使得人口密度極高,又要避免被地方政治過於影響或操弄等因素,使得我們該如何共同思考風機選址和設置距離的問題,成為一項不輕鬆的課題。

氣候與能源: 

頁面

環境與健康

山林水土

氣候與能源

社會

經濟

特定議題

訂閱 RSS - 再生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