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拿全民健康當籌碼
中國毒奶粉事件引起了大家對於奶製品安全的恐慌,對於竟然有人喪心病狂到將根本不能吃的石化塑料加到人們日常飲食中,感到不可思議。更令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是衛生署日前竟將原本要求不得檢出三聚氰胺的標準改成2.5ppm,在引起喧然大波並換了一個衛生署長後,才又改口為含糊的只要檢驗「合格」即標明未檢出,而後再宣布需為可以檢驗到ppb水準的LCMass儀器未檢出,方為大眾所接受。
然而,仍有不少聲音認為,目前的標準太嚴,原因是許多奶製品在生產過程中會遭到容器或農藥中所含或分解產生的三聚氰胺污染,包括衛生署官員日前在為 2.5ppm標準辯解時,也採此說法。然而這種說法大有問題,首先,現在很少有塑膠容器是以美耐皿製成,連這些食品公司的產品包裝,也均非美耐皿材質。即使酪農以美耐皿容器裝鮮乳,在常溫下,其單體三聚氰胺也不太會溶出,而送到食品加工廠後,其管線設備更不太可能用美耐皿為材質,因此塑膠容器會造成奶製品受到三聚氰胺的污染,只有當消費者以美耐皿的杯碗盛裝熱騰騰的奶品時,才有可能發生。
至於這些污染源若來自受到農藥污染的飼料,則表示這些食品公司的品質管制出了問題,未對飼料的品質把關,或未對奶品產地的環境品質嚴格要求。若如此,我們不僅將吃進三聚氰胺,更將吃下其他不明的農藥殘餘物質,健康風險將不下於「只有」2.5ppm的三聚氰胺。這樣的奶製品,還有誰想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