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守台灣 Taiwan Watch

關心環境 尊重生命 看守台灣 永續家園

建構知識環保的台灣

人的心智內涵可以細分成四種類別:資料 (data)、資訊 (information)、知識 (knowledge)、智慧 (wisdom)。資料是人類從自然及社會所獲取的初階訊號,資料以不同的形式存在,除非能進一步歸納彙整成資訊,資料本身並沒有多大意義,而其而品質特性也會因為擷取工具的差異,而有所不同。資訊是經由整理分析資料間有意義之關係連結而來,藉以解答人 (who)、事 (what)、時 (when)、地 (where) 等問題。

將資料及資訊集結運用,能夠回答為什麼 (why) 及如何 (how) 等問題時,就進入了知識的範疇,其中蘊含著理解、分析、模擬、建構等能力。而智慧則是價值的評定,是自覺、認知、判斷、良知、責任、回應等狀態與行為,對映著生命的本質與意義。

應用上面所提到的資料、資訊、知識、智慧四種類別,可以檢視在環境領域,台灣社會究竟面對著什麼問題?又有那些改善空間?整體來說,在環境資料、環境資訊、環境知識、環境智慧等面向,台灣社會都有亟待改善的空間,而公部門、私部門、第三部門都不能置身其外。

首先談的是環境資料。大多數人對台灣的環境資料品質都有共同的想法,就是不確定性極高,尤其是由私部門自行委託檢測機構採樣分析所得之資料,其公信力更為堪慮。除了數據品質之外,樣品之代表性也頗受質疑,即使是公部門檢測監測所得之資料,也並非毫無疑慮。

資料經由整合、交流,可以整理分析出有意義的資訊。如果將歷年來環評監測所得資料彙集整理,那一定是相當寶貴的環境資料庫;如果將工廠的環境檢測資料加以解析,就可以知道環保法令的績效、環境負荷的增減、環保技術的進展。但是實際情形如何呢?

公部門對於資訊公開所秉持的立場,很難令人恭維。大部分公部門對公務預算執行所得之資料資訊,都當作自己的資源籌碼,將其寡斷自珍,只在其共生結構中流傳。例如「政府資訊公開法」已於去年12月28日公佈施行,即使法律內容未至完善,但是相關單位也未能儘早制定作業要點來推動實施資訊公開事務。

在缺乏環境資訊的情況下,台灣社會根本就無法建構出好的環境知識,更妄論能有環境智慧來邁向永續台灣的願景。在環境知識方面,部份環保團體未能擺脫論斷缺弱的窘態,其領導者之認知心態應可調整,而公部門也不能坐視,畢竟提昇國家整體環保能力,是要公私部門、第三部門三足鼎立而撐起,其具體作法,可始於資訊公開。環境資訊的偏狹開放,是對環保困境展望之認知及環境知識能力之建構,一個相當大的阻撓。主政者應該正視此議題,建立宏觀長遠制度,避免台灣成為環境資訊分配不平均的國度。

  • 作者:林文印﹝看守台灣協會﹞。
  • 發表日期:2006年5月24日。